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几点课外话

许一跃

如今,中小学课改很热闹,这的确给中小学校课堂和教研带来一片生机,但在观摩课改之时,却又不禁令人要说上几句课外话来。

所谓"课外话",就不是指课改的正经话,而只是课改的边缘话。

关于教材:“国本”“校本”与“纲本”

"国本",指的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中小学校教科书,全国可以通用。"校本",指的是由各地中小学校教师自己编写的教材,地方学校自己可以使用。"纲本",指的是由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课改时,各地中小学校纷纷自编教材,这原本也不算坏事,因为它确实会促使各地学校大胆去尝试,去研究,去探索,大大增添了学校的教研气氛。因此,一时间编写"校本"也成了气候,许多学校便组织能力强的教师去埋头编写。只要学校能自编出教材,那就算是改革有了成果。于是,"校本"的威信超出了"国本","国本"成了传统的,老旧的教材,被抛弃一旁,甚至还有人乘机编起《QQ课本》来,这些就难免叫人有点生疑了。

如何看待"国本"与"校本"的使用问题,笔者以一个普通教师的眼光来看,认为"国本"不能没有,更不能抛弃。"国本"是国家组织专门人员精心筛选编成的教科书,经建国以来几十年的不断实践,不断取舍,不能说很经典,却也可算是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怎能说抛就抛!能自编出的"校本",也并无坏处,用它来作补充,作参照也是很好的。"国本"与"校本"还可以相辅相承,互补互用。然而,自古以来,考试测验从没有无本无纲无方向,否则,将叫学生学无目标,考无范围。要读"国本",又要读"校本",还要读教师特地选来的课外篇目,什么都学,表面看来像是为学生积养多方面全方位的知识,其实是折腾学生。

好在教育部还有一个"纲本","纲本"就是各科教学的"大法"。无论是使用"国本"还是使用"校本",都不能离开"纲本"。如果能围绕"纲本",有选择的利用好,结合好"国本"和"校本",精选出一批更好的篇目来学习,那才是最得当的使用。只有在"纲本"的指导下选好教材,课本的编写才不会徒劳,教材的研究才有效果。

其实,解决教材课本繁多,完善课本规范的问题不是不能办到的。多年来,教材只由上头编出,难免做到左右下面能满意。如今不是很时兴"民意测验"吗?这"民意测验"用在选择教材编写课文上,笔者以为倒是十分恰当的办法。发些表格,让专科专任教师普选课文目录,相信这一招会比较公正的,会让大家满意的。

课改表现在教材上,不是多编,而是精选。

关于常规:有没有必要每节课都说“上课”“起立”“老师好”之类……

课改也不能离了课堂常规,这几乎成了所有学校评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标准。这里不必说教学常规的打破,只例说点课堂的问候常规吧。例如,一上课师生总得互说"上课""起立""老师好"……一下课师生还得互说"下课""起立""老师再见"……没有这一系列对话,便是一个教学环节没做到。

在课堂中加些礼貌用语,对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和规范课堂是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课堂该重视什么,笔者以为,是课堂效果。

据说,文学大师鲁迅上《红楼梦》人物分析课时是这样的:他一进教室劈头便问学生:"林黛玉与薛宝钗,你们爱哪一个?"这一问,学生立马进入热烈的讨论之中。记得都德小说《最后一课》中的老师下课时只是伤心的说了一句:"下——课——吧!"前者是为了教学的需要,很有艺术的直接开课;后者就随当时的气氛和情绪作收场,效果都是恰倒好处。

课改是以崭新的形式和内容展现在师生的面前,如果每节课都得用那一系列仿佛文明礼貌的言语,那就好像"旧瓶装新酒"一样,总觉得叫人十分别扭。一堂生动活泼的课,为什么总要用严肃的呆板的框框把它给框住!难道只有念了这些仿佛文明礼貌词语之类,就是一堂完整的课了?每一节课起头,花样不同;每一节课结束都能给学生留下深长的余味,那该有多好啊。每一节课都要求千篇一律的说"老师好""同学们好""老师再见""同学们再见"……又有何意味呢?既浪费了时间,又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

即使是表达礼貌的言语,也特别需要真诚。天天就这么喊着相同的话,时间长了,学生喊的就只是做作罢了,既影响了课改的新鲜,也淡化了礼貌的用味。

为了得到课堂效果,课改也应该打破某些死板的常规。

关于学生:遇上与众不同的行为时

在课改的课堂上,老师的课原本都设计得好好的。没有人不想把课上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让学生易于接受;没有人不希望师生双方互动能得以顺畅,能唤起听者的共鸣。但上课时,总会遇到一二不顺的事,总会出现那么一两出与众不同的,仿佛是不可理喻的学生行为:不是静静的不说话,就是胡乱的把话说错,使课堂落入尴尬局面。课后,老师就又气又急,或是批评责怪学生,或是自己郁闷不乐……也影响着后面的教学。

学生性格多种多样,这才是正常的。一定要把学生性格搞成统一的,那就不正常了。课改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尊重学生个性。

没有个性就不是活生生的人。人在中小学阶段,身心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学生不是军人,只能教育引导,不能命令强制。课堂上学生不愿说话,不能断定是不会说;学生说话胡乱,不能以为他就是在捣乱。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要懂得利用个性,寻找恰当的方法来触发学生"说",引导学生"说",直到学生"说"得听者满意,学生自己也满意。只有这样,才能谈及课改的成功。

因材施教是实践多年的科学的教学方法,课改应该继承这类优秀的教学方法,决不能为了课堂表面热闹而忽略了课改中很重要的对个别学生"与众不同行为"的正确引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对中小学校本教研的思考
十个一”进课堂实施方案
小学教学常规管理
新学期 芜湖市中小学校书法进课堂
构建高效课堂的内涵与策略
【“问道语文课”-第23期 】【课说】:你怎么“评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