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出校本课程开发的误区

张鹤银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校本课程的开设,增强了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辟了又一条有效途径。然而,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亟待研究与矫正。

其一,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就是学校“搞活动”。

一些学校根据传统的活动特色,进行挖掘、拓展和提炼,设计了许多文体艺术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有的学校甚至精心编制了全学年的序列活动方案:三月份学雷锋做好事,四月份春游、踏青,五月份艺术节……把校本课程等同于学校活动。

其二,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就是“编教材”。

由于教材一直作为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一些学校把开发校本课程,看作是编写教材,认为教材就是课程本身。有的学校将本校办学的“业绩”如数家珍地罗列出来,以供学生学习;甚至将校史、校志作为“蓝本”充当校本课程。

其三,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就是学校“加门课”。

部分学校把“小四门”的课时减少一点,增加一门“学校特色课”,当作校本课程。因为学校管理者认为,国家规定校本课程要占有一定的课时,上了自己学校的“课”,就等于开发了校本课程。

凡此种种,都不同程度地曲解了校本课程,也是与新的课程理念相悖的,或者说不能有效地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因此,只有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验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理清思路,才能走出误区,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要走出校本课程开发的误区,必须正确认识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确立新的课程理念。

尽管许多地区对校干和教师进行了关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训。然而,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依然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尤其是对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的思想转变,还处在接受阶段,远没有达到内化的程度。这就必须在认识的源头上下功夫,从而确立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的本质指向人的发展,校本课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校本化”途径,是更为适宜本校学生发展的教育资源。(1)校本课程应该是促进本校学生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生成的信息载体。这种信息载体不仅包含知识的传承与授受,也包含通过教师与学生交流、合作、开发,获得新的知识。(2)校本课程是为本校学生创设的知识经验的积累与提升。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究,能够获取已有经验,也能生成新的经验。(3)校本课程是本校学生能够参与的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经验的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的体验,既能学到知识,也能提高能力,升华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4)校本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营造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育环境。在这种具有学校个性的教育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

其次,要把握校本课程的开发流程。

校本课程是结合本校实际,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内容,以教育目的为导向,整合优化各种教育资源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经历情景分析----确定目标----编制方案----组织实施----总结评价的信息加工与反馈过程。每一次循环的终点,都是下一轮循环的起点,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提升育人质量。可见,情景分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和起点。起点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决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位。这就需要校本课程开发者对学校与社区的资源、师资情况、学生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只有通过分析和研究才能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取向。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学校的外部地理环境因素,城市学校不同于农村学校,同是城市或农村学校的地理环境也不尽不同。这种地理环境的不同就影响着学校的教育风格。例如,学校周围都是电子科技工商业,就应该重视对电子科技课程的开发;学校周围遍布旅游景点,就应该重视对旅游课程资源的开发;学校周围都是种植业,就应该重视生物生长及应用方面课程的开发。另一个问题是学校的内部环境,具体地说,一个是物的环境,一个是人的环境。物的环境是指学校的场地、校舍、装备、设施等等;人的因素包括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教师的业务素质,学校的班级、人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办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要在对学校内外诸种因素分析的基础之上,确定课程的基本走向和目标。校本课程的主题目标确定之后,就要进行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心环节。校本课程方案的编制,应该在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指导下,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校本化的课程设计。既要重视课程方向的建构,又要重视过程性建构;既要重视预成性课程,又要重视生成性课程;既要重视综合性,又要重视特色性;既要重视课程表层的趣味性,又要重视课程深层的研究性。惟有如此,校本课程才能和学生成长的需求相一致,也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

再次,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不能把校本课程当成纯粹理想化的设计,而是要实实在在地介入到现实之中,真正使校本课程从教育的理想走向校本教育的现实。这就必须处理好校本课程与“搞活动”、“编教材”、“选修课”之间的关系。

第一,校本课程与“搞活动”之间的关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可以采取“活动”的形态开展,但“活动”本身不是校本课程,即使是学校根据季节和时事政治设计的序列活动,也不能称为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基于学校的办学实际,对本校课程资源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分析与研究,由教师和学生自主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步骤,经历一定的流程。而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展的“活动”,由于缺乏作为真正意义上的课程设计,既没有内容的系统性,也没有形式的逻辑性。要把"活动"纳入课程的范畴,必须用课程的理念对“活动”加以分析、筛选、扬弃和丰富。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宗旨,对“活动”进行定位和规范,使其回归课程,作为校本课程的一种形态。

第二、校本课程与“编教材”之间的关系。开发校本课程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编教材”,因为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由此,就有了“编写校本课程教材”的说法,误认为教材就是课程本身。其实,开发校本课程不是“编教材”,而是利用本地本校的课程资源营造一个现实的认知环境和活动空间。让学生学到从教材上学不到的社会化、生活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这就需要校本课程呈现出开放化、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可见,校本课程应该以活动形态为主,围绕现实生产、现实生活展开。虽然开发校本课程要设计或编制一定的方案,但编制方案也不能视为“编教材”。其一,方案是活动的框架或指南,不像教材那样严密,留有广阔的开发空间;其二,方案是活动的参考性文件,没有教材那样的知识体系,只是动态的活动过程的引子;其三,方案是活动流程的预设纲要,不像教材那样规定着人的思维,而要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第三、校本课程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把开发校本课程看作是加一门“选修课”,也是值得商讨的。开发校本课程需要一定的课时,这是国家规定。但是,开设“选修课”不等于开发了校本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学校也曾开设“选修课”,如“健康课”、“人防课”、“卫生课”等,却不能称之为校本课程。那些“选修课”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令开设的,是"必修课"的补充,其目的仅仅是让学生学到“必修课”中学不到而又应该知道的一般知识。再说,“选修课”由学校和教师依据主观愿望开设,只是为了向学生传授,让学生接受知识,远离了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师生活动和交流的形态,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不是随意开设“选修课”所能包容的。那么,是否能让“选修课”回归校本课程呢?当然可以。这就必须从校本课程开发的视角审视和分析现有的“选修课”,在课程理念的支撑下,对“选修课”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造,使之走进校本课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谈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偏差
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植根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初探
《新课改100问》(之八)
试论中学教师的根本角色
学习校本课程 开发校本课程 突显学校特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