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豫·信阳:光山县大苏山静居寺

河南信阳光山县静居寺,藏在深山,唐代古寺。山门前五棵古柏。寺后山巅一塔巍峨。寺前一泓碧水荡漾。 
 游净居寺(并叙)--苏轼
寺在光山县南四十里,大苏山之南、小苏山之北。寺僧居仁为余言:齐天保中,僧惠过此,见父老问其姓,曰“苏氏”,又得二山名,乃叹曰:“吾师告我,遇三苏则住。遂留结庵。而父老竟无有,盖山神也。其后僧智凯见慧思于此山而得法焉,则世所谓思大和尚、智者大师是也。唐神龙中,道岸禅师始建寺于其地。广明“庚子之乱”,寺废于兵火,至乾兴中乃复,而赐名曰“梵天”云。
十载游名山,自制山中衣。愿言毕婚嫁,携手老翠微。不悟俗缘在,失身蹈危机。刑名非夙学,陷阱损(省)积威。遂恐死生隔,永与云山违。今日复何日,芒鞋自轻飞。稽首两足尊,举头双涕挥。灵山会未散,八部犹光辉。愿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

由苏东坡的《游静居寺(并序)》得知,苏轼不但来过静居寺,还认为这里是“吾家山”。并序用141个字简介了静居寺历史。并序中提到南北朝高僧慧思。慧思,豫州汝阳郡武津县(现河南上蔡人,天台宗二祖,世称思大和尚、思大禅师、南岳尊者。师从慧文禅师,熟《法华经》,南朝梁承圣二年也是北齐天保四年(553年)至光州大苏山,次年开坛讲经。徒弟智凯,人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陈天嘉元年(560年)入光山师从慧思。“大苏开悟”后,智者大师独创了“一念三千、三谛圆融和一心三观”天台宗核心理论。七年后辞别慧思离开大苏山的他曾为陈少主讲《法华经》,为晋王即后来的隋炀帝杨广讲《摩诃止观》,被后世尊为天台宗三祖。慧思在光州游化达十四年,后率徒众至湖南南岳。慧思著的《大乘止观法门》对后世影响颇深。  

静居寺在大苏山森林公园内,大片的茶园,俏丽的马尾松,一条新铺的石板路。白莲池横亘,静居寺在水一方。 

静居寺石牌坊处是停车场,由此处步行至静居寺山门大约一公里坡路。天台祖庭”石坊是静居寺扩建处,位于山门南一百米,白莲池北岸。

细雨中,山色空濛。翠色山巅,一塔耸立。这塔是新建的紫云塔。

台祖庭石坊西为建成不久的水月观音

水月观音北岸就是东坡先生读书堂。也许您会问,苏东坡怎么会来过这里?鱼想说,宦海浮沉的他,又有哪里没去过呢?!

 光山净居寺,又名“敕赐梵天寺”, 唐神龙二年(706年)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中宗受戒师、律宗大师道岸领受圣上旨意,在慧思结庵处建寺,以净居寺为名。道岸以静居寺为依托弘法授徒,所以静居寺不但是天台宗祖庭也是律宗继终南山又一重要门庭。道岸徒弟众多,最著名的是鉴真和尚。静居寺于唐广明元年(880年)毁于兵火。宋乾兴元年(1022年)复建,真宗赐额“敕赐梵天寺”。元被毁,明初修葺,崇祯末复毁,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释慧门募修,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寺内塑像和碑刻被毁严重。静居寺现存建筑为明清建筑和近些年复建。寺中有明清时期古碑三十多方。有修缮碑、记游诗文碑和静居寺僧人墓碑。其中最珍贵的当属明嘉靖年间县令沈绍庆刊刻的苏轼作游净居寺(诗并叙》碑。(鱼据清乾隆版《光山县志》有关介绍编写)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正月十八日,光州(今光山县)净居寺住持居仁迎来苏轼一行人。这一年的正月初一,苏轼带长子苏迈离开都城东京(开封),过淮河经春风岭(今新县小界岭),陆路赴贬谪地湖北黄州(今黄冈),担任团练副使。在此之前,他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103天,险些被杀。苏轼路过净居寺,在寺中留下了《游净居寺(诗并叙)》。品味全诗,尤其是诗尾“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看得出苏东坡对静居寺,或者说对在静居寺居留是十分难忘和不舍的。一生羁旅漂泊的他,能有一方净土让他豁然开释,洒脱旷达地面对此后的无尽波折,是东坡幸,更是静居寺幸! 
 静居寺因苏轼的到来,引得其后无数仰慕者蜂拥而至。当年苏轼读书和唱答之地,让明清文士驻足不已,步韵相和成为时尚。众多诗作留题,让这里成了“诗城乐地”。明万历进士、人称中山先生的蔡毅中,就曾在苏子读书处读书,后人为纪念二人在读书处建了二学士祠。1986年静居寺成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静居寺有别于于汉传佛教建筑,有徽派建筑元素。尤其是寺院东侧新建成的部分。寺院三路二进院落,中轴线上有山门、中殿和后殿(大雄宝殿);东西有独立院落,西跨院内原来有明代建二学士祠。东跨院原有玉皇阁和十王殿,现在二院内几乎都是新建建筑;山腰原来还有藏经阁、塔林,山顶有紫云塔。只是这一切都已不在,紫云塔最不可思议,唐、宋、明、清四代四建四毁;紫云塔最后一次复建在清咸丰二年(1852年),1908年倒塌,现塔为新建的。新建静居寺的千年古柏、北齐摩崖石刻、唐代功德井、明代大雄宝殿、明苏轼诗并叙碑、清代古茶园和现代紫云塔为其看点。只可惜鱼和先生去那日为雨天,没有去寺后山观塔和寻北齐摩崖石刻。大雄宝殿因清代复修和新近修缮,没让鱼青眼。功德井和清茶园,鱼也只是匆匆拂过一眼…… 

 功德井位于寺内东院,开凿于唐神龙二年(706年),相传此井七泉相通,有“功德润苍生”之誉。净居寺后山有一处摩崖石刻,上刻“住大苏山慧思开石,甲辰三月二十五日。”静居寺山门口有五株巨大唐柏。其中一株寄生了银杏和檀树,被称为“三异树”。大苏山种茶历史悠久。茶圣陆羽的《茶经》中有“淮南茶,光州上,生于古黄头港者,与峡州同。”文中的古黄头港,即现今大苏山一带;宜昌,陆羽的老家。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光州光山场,卖茶三十万七千二百一十六斤,卖钱一万二千四百五十六贯(一千文为一贯)。”如此产量如此销量,可见当时世人对信阳毛尖的喜爱程度,据说宋仁宗曾赏赐过苏东坡信阳毛尖。净居寺前东花瓶山上,有清道光八年(1828年)竺鼎和尚手植茶树60余丛,宣统年间茶树300余丛。这些百年茶树,至今仍生长茂盛。(此段文字,鱼据光山县有关资料编写) 

↓大雄殿前拍山门
↓ 新建的中殿,观音殿。还没挂匾。 
↓后殿,大雄宝殿。明代始建,清顺治年间修过,新近又落架修复过。 


↓大雄殿内有新塑的像

环坛四顾,鱼在猜想当年明代像会是什么样。
↓大雄殿东西耳殿内摆放有木雕佛像和铜像 
 明代复建的静居寺和清代复建的静居寺曾迎来一批批当地文士。有关光山静居寺的诗句基本上是这两朝文人留下来的。 
 游净居--明·正德三年进士监察御史王相
风景南来属大方,乘骢步月陟山岗。九莲池灿千层锦,七井泉通一脉香。古塔曾沾唐雨露,残碑尚载宋文章。读书台畔徘徊久,仿佛当年事未忘!

 游净居寺和东坡韵--明·进士闻喜县令李养正
平生抱幽尚,薜带荷为衣。一行强作吏,素愿怆已微。簿书疲鞅掌,趋走劳心机。鞭扑且不忍,安能历刑威。常欲抛短绂,永与世相违。今夕来宝地,落叶正纷飞。良友二三人,携酒与同挥。白日出东林,山谷有余辉。杳焉尘土隔,始知往者非。中宵卧石室,四壁生烟霏。泠然神气清,梦寐犹依依。何时得解脱,昔贤相与归!
 净居山晚眺--清·庠生吕昉
弦有净居山,万峰挈云起。浮屠通宵汉,倒影沦流倚。萝袅阴壑寒,花明石室峙。翠阁碧岚标,长廓赤霞徙。谁谓天台秀,能夺兹岩美。侧闻坡公吟,有怀山中理。颉颃两文星,胜概资游履。鸣钟月色高,飞锡松枝启。朗然禽鸟呼,夜来横百里。何当发溟蒙,相与追绝轨。
和琴斋过净居韵--清·钱时雍
初至浮光,偕同人游净居寺,曾和东坡韵,为诗越岁。兹读琴斋明府过净居之作,因忆旧游,奉和元韵一章。
忆到苏山已岁余,乍闻飞盖过僧居。胜游屐接元丰后,选佛场开太建初。绝岭曾攀浮翠蹬,残碑仍剔翳苔书。苾刍共说宗风振,石塔延辉切斗墟。
东坡读书堂--清·钱时雍
一日不读书,兀兀坐成俗。一月不读书,俗尘焉可扑!眷兹开士庐,清似巴公屋。偶然数日游,便堪把卷读。苏子阅世机,尘世百无欲。惟有服古怀,于意恒未足。禅床结跏趺,一编娱游目。岂俟弥岁留,摊饭延栖宿?后人缅高踪,登台思往复。浮翠洒山扉,啸声出空谷。
秋日光山南郊作--清·杨殿梓
逶迤历南郊,俯仰纵遐瞩。节气秋转澄,林园雨新沐。晓山出苍翠,平芜带寒绿。停舆进田父,力穑询民俗。我亦耕稼人,释耒学干禄。三年此承乏,胡不返初服?腰袅亦受羁,牛羊在求牧。夕阳城西头,衙斋坐红烛。
 泼陂河--清·杨殿梓 
看山重渡泼陂河,水似玻璃净不波。一雨洗将青黛出,晓岚秋色在烟萝。

静居寺碑廊,在中殿西侧。有大大小小碑刻37方。

↓碑廊北侧为修缮换下来的石构件。
 
↓2009年立《重建静居寺碑廊记》


↓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岁冬十月《梵天寺后裔僧俗复兴序》碑,碑文中有这样的记载:净居寺“及宋时,释僧佛印禅师,道生鲁直真人,儒生东坡先生,是境三教迭兴,细流者三千,羽士者八百,儒流者五百人矣。建龙华三会之功,集坟典群英之句,诚为三教也。”

↓嘉靖丙辰年(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光山县令沈绍庆重刻宋苏轼《游静居寺诗并叙》。此碑在紫云塔附近发现,发现时已经断成三截儿。沈绍庆,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二甲进士;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光山县令杨殿梓重刻宋苏轼《游静居寺诗并叙》,杨殿梓还于次年重修了司马光故居内的养粹亭。杨殿梓自乾隆四十八年任光山县令,修缮不少古迹。杨殿梓还留下不少纪游诗文。前面已经做过介绍。 
↓清乾隆丙午(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立《诗城乐地碑》;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立《敕赐梵天寺修造莊礼金像香火田地碑》 
↓道光三十年(1850年)邑庠生王佐才撰文《新立幽明钟碑记》,嘉庆八年(1803年)为传曹洞正宗第三十七世梵明光公之塔撰写的《梵明和尚墓碑记》,光绪十九年传曹洞正宗第四十二世常明相仝阖院大众立《敕赐梵天寺重修大殿碑记》。《学宴集》碑年款看不清。

↓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一碑三事》,此碑名为今人自撰。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光山县正堂加五级颜谕》;嘉庆九年(1804年)《静居寺田产界碑》嘉庆年间镌《游静居寺布东坡原韵并记》

↓道光六年(1826年)《重修梵天寺序》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立《皇帝敕命

静居寺现存碑刻大多数被人为凿掉字迹,加之外有玻璃罩罩护,想要辨别内容真要费一番气力。
登紫云塔--清·陈简
紫云高耸众峰低,绝好朝天笔一支。万壑云烟双足低,半山猿鹤六朝知。天空风雨迷华表,地僻莓苔护宋碑。最是深秋颜色好,夕阳红树正披离。


紫云塔始建于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律宗大师道岸(光州人,在长安为孝和帝顺,各大寺院纲维总务,荐福寺建造者)为追念天台“二圣”(慧思、智顗),率弟子鉴真等从长安返回故乡光州,在大苏山建造了气势恢宏的寺院——净居寺,同时造塔于山顶,相传塔顶有紫云如华盖,凝久而不散,望到祥云有瑞兆,因而得名紫云塔。紫云塔因历史原因几经倒复。唐广明庚子之乱(880年),塔毁于兵火。宋乾兴元年(1022年),真宗赵恒颁旨修复紫云塔,并为净居寺题名“敕赐梵天寺”。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宋金交战紫云塔又毁。明正统初年(1436年)紫云塔重建。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紫云塔又坍塌。清咸丰二年(1852年)僧竺鼎重建紫云塔。1908年7月紫云塔倒塌。2012年光山县委县政府将重建“紫云塔”列为大苏山森林公园建设十大项目之首,现已完成了紫云塔主体建设任务。塔高七层27米(不含塔刹和地宫),塔基直径12米,底面积113.04平方米,采用为宋代徽派建筑形式,为八角叠檐,外廊内旋梯,仿象牙式塔……(摘自静居寺旅游服务中心网《紫云塔介绍》)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计开新建禅堂功德名目列后》

↓《娄梦刊刻功德碑》



↓光绪七年(1881年)《敕赐梵天寺阖院大众改换佛祖金身功德碑序》
↓民国十三年《青云自续二师塔碑》和光绪二十年《圆寂师伯佛裔(讳)骥二人之墓碑》

↓清道光七年《圆寂恩师佛唤老和尚之墓志碑》和清嘉庆二十二年《圆寂师太中庸和尚之墓志碑》

↓清光绪七年《敕赐梵天寺阖院大众改换佛祖金身功德碑序》





静居寺适合文青口味。

欢迎来访,顺致鼠年安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方应展题光山县净居寺楹联
屈原塔
净居寺禅韵
[星语]旁临禅寺好读书
信阳毛尖茶著名产区排行榜
中国地理:河南省(信阳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