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西古 蒲津渡黄河大铁牛
       古代黄河上的著名渡口--蒲津渡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黄河流域最大的一个古渡口。蒲津桥是横跨在黄河上历史最早、跨度最长、规模最大的第一座曲浮桥。史称“天下黄河第一桥”。 蒲津渡遗址出土文物黄河大铁牛(共四尊),为“天下黄河第一桥”蒲津桥的桥头地锚,铸造于唐开元十二年(724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每尊铁牛重约55~75吨,造型精美,栩栩如生,用铁量160多万斤,占当时全国年铁产量的五分之四。铁牛旁各有一铁人牵引,分别代表维、蒙、藏、汉四个民族,为民族团结的象征。蒲津渡铁牛是具有实际功能的艺术珍品,是实用技术同雕塑艺术有机结合的典范。黄河蒲津渡遗址的发现展现了我国古代桥梁交通、黄河治理、冶金铸造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科技成就,为历史地理、水文地质、黄河变迁、环境考古以及黄河治理等方面提供了珍贵资料。
    元末桥毁,久置不用,故习称"镇河铁牛"。因黄河变迁,逐渐为泥沙埋没。20世纪40年代,河水沿蒲州西城墙外流过,据当地老人回忆,枯水季节,下水还可摸到铁牛牛角,行船还有被牛角挂伤船底的情况。50年代后,三门峡库区蓄洪,河床淤积,再加上河水西移,到了六七十年代铁牛已被深埋于黄河水面下2米有余的河滩里了。1988年,永济县博物馆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蒲津渡遗址上经过一年多的勘查发掘,1989年8月,处于黄河古道东岸的四尊铁牛、四个铁人全部出土,同时出土的还有两座铁山、一组七星铁柱和三个土石夯堆。按理说,浮桥两端各有4对铁牛铁人组合,山西这边挖掘出来了,黄河对面陕西那边还没发现铁牛踪迹。 


目前,铁牛所在位置是他们的原址,但是就地抬升了12米。

四牛四人形态各异,大小基本相同。铁牛头西尾东,面河横向两排。铁牛每尊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牛造形生动,矫健强壮,伏卧,矫角、昂首,两眼圆睁,前腿作蹬状,后腿作蹲伏状,呈负重状,形象十分逼真。腹下有山,其下有6根直径0.4米,长约3.6米的铁柱斜前连接,每根铁柱分别有反向出伸铁足各一,功能同地锚。据测算,铁牛各重约30吨左右,地下底盘和铁柱,各重约40吨,两排之间有铁山。
牛尾后均有横铁轴一根,长2.33米,直径约0.4米,用于拴连桥索。轴头有纹饰,各轴不同,分别有连珠饰、菱花、卷草、莲花等。
牛侧均有一铁人作牵引状,从发饰、衣服、形象等辨别,四个铁人分别代表维、蒙、藏、汉四个民族,现已露出地面部分高1.5米,肩宽0.6米。
在铁牛的上下部位均有铸范缝痕迹,可观察浇铸、范块痕迹,分析出铸造的工艺技术。

















牛屁股后一根圆形大铁柱,就是固定浮桥拉索的。





铁牛下方有四根铁柱深插地下



七根按北斗七星排列的铁柱

铁牛下方还有陈列馆。

蒲津渡是古代黄河的一大渡口,位于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蒲津渡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交通要冲,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这儿修造过浮桥。据《春秋左传》记载,昭公元年,秦公子咸奔晋,造舟于河。《初学记》:"公子咸造舟处在蒲板夏阳津,今蒲津浮桥是也。"《史记·秦本纪》又载:"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初作河桥。"张守节《史记正义》谓:"此桥在同州临晋县东,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桥也。"以后东魏齐献武王高欢、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都在这儿建造过浮桥。唐初,河东为京畿,蒲州是长安与河东联系的枢纽。开元六年(718),蒲州被置为中都,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齐名。
唐开元年间,随着蒲州一带经济的发展,蒲州城升为全国六大雄城之一,蒲津渡的交通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开元十三年(725),为了加强对唐王朝的大后方河东地区及整个北方地区的统治,当时的兵部尚书向唐明皇上疏,陈述蒲津桥破败不堪、难承车马重负的窘况。唐明皇听后立即降旨,决定在蒲津渡重建新桥,并发动满朝文武出主意、想办法。经集思广益,造桥方案拿出:一是将连舟竹索改为铁索,二是加固石堤,三是铸铁牛为索桩。唐玄宗任命兵部尚书张说主其事,改木桩为铁牛,易笮索为铁链。开元年间属盛唐时期,冶铁业发达,于是两岸数万民众奉命炼铁铸造,倾国力对蒲津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铸成铁牛,铁牛分别伏卧于黄河两岸,将铁索拴系于其身,连接舟船,建起黄河上第一座固定铁索桥,也是黄河上最早、最长、最大的黄河大浮桥,是沟通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重要纽带。《通典》、《唐会要》、《蒲州府志》均记载此事。有宋一代,蒲律渡仍是黄河的重要渡口之一。从唐开元十二年到元朝初年桥被烧毁的500年间,蒲津桥一直是铁牛系铁索、铁索连舟船。
金元之际,浮桥始毁于战火,只剩下两岸的铁牛。后来因三门峡水库蓄洪而使河床淤积,河水西移,铁牛被埋入河滩。尽管目前四尊大铁牛固守的地方虽已远离河道,但他们都是唐代国力强盛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历史见证。

怀丙捞铁牛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公元1066年,山西永济县的黄河段发大水冲击浮桥和铁牛,西岸一组铁牛铁人被桥链拉入水中。河北真定和尚怀丙应募起牛,用双船实土、横杠挂牛、排土起牛的办法,起出铁牛,浮桥得以修复。













铸牛工艺











看看颐和园和镇江的铁牛,感觉还是唐代铁牛更生动。

今蒲津渡遗址,西距黄河堤岸2.8公里,隔河遥望陕西省朝邑县,东距古蒲州城西墙约六米,南距古蒲州城西门(即蒲津门)近百米。1988年、1991年对蒲津渡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勘探和科学发掘。根据发掘结果,唐蒲津渡遗址最深处距今地表6.5米。在靠当时河岸有一道曲拱梯形石堤,堤基下有密密成排竖钉的柏木桩,垒砌石条间贯注有铁锭,又以米浆白灰泥粘合缝隙,十分牢固。这道石堤明确地可以看出系分两次砌筑。





唐寰澄的评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西永济蒲津渡遗址
黄河大铁牛
游永济(一):蒲津渡怀古
「三千历史」山西永济蒲津桥——黄河第一巨型浮桥
黄河边上的铁牛
铁牛在孤独的黄河滩凃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