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水市人民政府 旅游推介 天水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18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所属的文物行政部门——国家文物局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即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三条的规定,中国国务院所属的文物行政部门(国家文物局)在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者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者直接确定,并报国务院核定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记录档案,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文物行政部门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2019年10月16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后,甘肃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至152处,其中古遗址50处、古墓葬11处、古建筑53处、石窟寺及石刻24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4处。庆阳市(23处)、酒泉市(21处)、张掖市(19处)、天水市(18处)、武威市(13处)和平凉市(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分列市州前五位,武威市凉州区(10处)、张掖市甘州区(9处)、华池县(7处)、民乐县(6处)和瓜州县(6处)分列县区前五位。

  天水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麦积山石窟、大地湾遗址、兴国寺、伏羲庙、胡氏古民居建筑、水帘洞-大象山石窟、玉泉观、后街清真寺、秦安文庙、木梯寺石窟、狼叫屲遗址、李崖遗址、马家塬遗址、放马滩墓群、天水纪信祠、武山圣寿寺、毛家坪遗址、河峪摩崖石刻。

  注:仙人崖石窟、鲁恭姬造像碑归入麦积山石窟,武山水帘洞与甘谷大象山石窟合并为水帘洞-大象山石窟。

  下面,小编就带您了解一下咱们天水的这18处国保单位。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产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其它三窟为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有“东方雕塑馆”的美誉。

  麦积山石窟窟龛凿于高20-80米、宽200米的垂直崖面上。存有窟龛194个,其中东崖54窟,西崖140窟,泥塑、石胎泥塑、石雕造像7800余尊,最大的造像东崖大佛高15.8米,壁画1000余平方米。

  大地湾遗址

  大地湾位于秦安县东五营乡邵店村,距天水市102公里。属新石器时代重要人文遗址。遗址距今约4800—7800年,上下跨越三千年.大地湾遗址1958年后即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秋开始发掘,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

  大地湾遗址有着重要的考古价值和开发前景。主要包括大地湾一期文化、仰韶文化和仰韶文化向齐家文化过渡的常山下层遗存。经碳14年代测定,遗址距今约4800——7800年,上下跨越三千年。最早的遗存比西安半坡遗址还要早1000余年,是目前国内新石器时期年代最早、历时最长、层次最完好的古遗存大地湾遗址对研究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明乃至华夏文明的起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大地湾遗址以文化类型多、延续时间长、历史渊源早、技艺水平高、分布面积广、面貌保存好而倍受考古界关注。

兴国寺

  兴国寺又名“兴谷寺”,俗称官寺,坐落在秦安县城新华街,占地约3亩。兴国寺相传始建于唐代,到元代至顺年已初具规模,是甘肃境内一座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元代古建筑群。寺内有原建筑“大雄宝殿”一座。明嘉靖年间,胡缵宗为寺题额“兴国寺”,又挥书“般若”匾额,从此地方人称大雄宝殿为“般若殿”。寺院内主要建筑有般若殿、金刚殿、天王殿、钟楼、鼓楼,排列在由西向东的中轴线上,错落有致,古朴典雅,蔚为壮观。

伏羲庙

  天水伏羲庙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原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位于天水市秦州区伏羲路,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83——1484年),总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和保存最完整的明代祭祀伏羲的庙宇,被誉为“华夏第一庙”。

  伏羲庙坐北朝南,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庙内古建筑包括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览厅等6座。新旧建筑共计76间。整个建筑群包括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是中国国内唯一有伏羲塑像的伏羲庙。

  胡氏古民居建筑

  是天水市现存的明代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被誉为西北第一民居,在全国范围内其规模也是不多见的明代民居。

  胡氏民居尤以明代民居建筑(院落形制、大门、垂花门、过厅、厅楼、照壁、梁架结构、彩画、石铺地面等)最具历史、科学价值,其直棣隔扇,栏板雕花,梁头雕饰,透雕雀替、斗板及明代匾额为精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胡氏民居是研究我国西北地区明清古建民居的重要实例,对于研究天水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提供了珍贵丰富的历史资料。同时,胡氏民居也是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和民居、民间、民俗文化旅游之地。

  水帘洞-大象山石窟

  

  武山水帘洞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水市武山县城东北约25公里的钟楼山峡谷内,谷中“群峰叠嶂觅无路,乱石开径别有天。谷涧溪水潺潺,景色幽静宜人。”水帘洞系高约50米、深20多米的天然岩洞,洞内常年细流不断,雨天洞檐飞流直下如水帘,因而得名。

甘谷大象山

  甘谷大象山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城西南2.5公里秦岭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脚石级而上至巅,总长1.5公里,占地面积约640亩,是古丝绸之路上甘肃东南部融石窟和古建为一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泉观

  玉泉观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泉观俗称城北寺,又名崇宁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城北天靖山麓,因山上有一碧水莹莹、清甜透脑的玉泉和元代秦州教谕梁公弼建观时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始建唐代早期,历元、明、清三代三十余次重修和扩建,形成拥有90余座建筑的庞大道教宫观。殿、台、亭、桥、楼、阁、洞、坊错落有序,依山就势分布在岗峦溪涧之上。观内殿宇巍峨,碑石林立,古木葱郁,林壑秀美,晚清时就以“玉泉仙隐”而著称陇上。被誉为“陇东南第一名观”,是观光问道的理想旅游胜地。

后街清真寺

  后街清真寺始建于元至正(1341—1368年)年间,占地面积1730.93平方米,寺庙整体建筑为,殿内古朴典雅,肃穆庄严。

  后街清真寺是中国伊斯兰教西北地区著名清真寺之一,该寺历史上地理位置因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城西关东北角,故又称西关清真寺。寺北原毗邻天水旧城墙北垣,1970年代因清真寺正门改在后街澄源巷,后通称后街清真寺。

  秦安文庙

  秦安文庙,即孔庙,俗称夫子庙,位于县城中心新华街东学巷内,占地3000余平方米(约4.5亩),保护范围6666.7平方米(约10亩),是古成纪历代地方官员和广大民众祭祀孔子的庙宇,其也是本县最早官办兴学立教的学堂,又常称县学,将门前街道叫学巷。所以,秦安文庙既是传播儒学文化的神圣学堂,也是庙学合一的教育机构。现存建筑有大成殿、东西庑、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泮池等。秦安文庙是甘肃省仅次于武威文庙保存较完好的孔庙,文物价值极高。

  木梯寺石窟

  木梯寺石窟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马力乡杨家坪,在榜沙河边依山建造,相传入寺无路可走,在山门口绝壁之上,安置一木梯,人们攀梯入寺,故名“木梯寺”。木梯寺北魏始建,唐、宋增建。仅有北端一门入寺,传早年架一数丈木梯于绝壁处以便登梯入寺。寺西有大石佛一尊,现存窟龛18个,有造像78尊、壁画234幅,绘画面积2100平方米。木梯寺内容广,碉饰多变,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尤以五、七、十六窟规模最大,保持原作风貌。造像有魏唐遗风,其中,宋代作品为全寺精华。  

狼叫屲遗址

  狼叫屲遗址位于武山县鸳鸯镇苟家山村狼叫屲。1980年秋,发现原始人头骨化石,经鉴定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3.8万年,考古界定名为“武山人”。

  遗址文化层厚约1米,距地表3米。1984年和1987年分别采集到原始人头骨化石、颈骨化石、肋骨化石以及打制的石弹、尖状器等遗物标本。人头骨化石经测定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与河套人同时期的古人类,距今3.8万年,被命名为“武山人”。遗址断面上暴露有白灰面、红烧土等遗迹。地表散布有大量彩陶片、泥质红陶片,出土过双耳红陶罐、磨制石杯等。

李崖遗址

  李崖遗址位于今清水县城北侧樊河和牛头河交汇处樊河西岸的台地上,西南至赵充国墓地,东北以陈家大沟为界,长约1.5千米,行政区划属于白土崖村、李崖村、仪坊村。

  遗址背山面河,地形较为平坦开阔,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370~1450米。大体以清水县至张川县旧公路及天平铁路为界,其东南部为一级台地,面积约50万平方米;其西北部为二级台地,面积在50万平方米以上。遗址总面积至少在100万平方米以上。

  马家塬遗址

  马家塬遗址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桃园村马家塬,距县城17公里,面积约80万平方米,其中核心范围约3万平方米。北依马家塬山梁,东、西两侧为地势较高的杜渠梁和妥家梁,中部低凹平缓,避风向阳,南至瓦一头自然村。遗址地面随处可见属于常山、齐家文化类型的横篮纹泥质红陶片和夹砂红陶片,断崖上还有大量的灰坑和房屋遗迹。根据考古调查,在遗址的中心区,有较为密集的战国中晚期墓葬分布。

  放马滩墓群

  放马滩墓群位于天水市麦积区党川乡放马滩,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于1986年发现,同年5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抢救发掘,发现墓葬120余座,发掘14座,其中战国墓13座,西汉墓1座,均为土坑竖穴墓,出土各种器物近千件。其中重要文物有竹简460枚,木板地图7幅,西汉纸地图残片1件,7幅木板地图是迄今为止时代最早的地图实物,西汉纸定名为“放马滩纸”,亦是目前时代最早的麻纸实物,将中国发明造纸术的年代提早了三百余年。

  放马滩墓群是一处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的公共墓地,其中秦墓发现多而集中,出土物丰富。竹简是继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之后的第二次重要发现,也是甘肃省首次发现的秦文化典籍。

  天水纪信祠

  纪信祠全称“汉忠烈纪将军祠”,又名“天水城隍庙”,位于天水市秦州区大城什字东北角,是祭祀西汉名将纪信的庙宇。纪信祠始建于金代,经明、清、民国多次维修扩建,现占地3500平方米,东西最宽23米,南北长152.2米,三门四进,包括南北中轴线建筑和轴线两侧的建筑,主要有木牌楼、砖雕门楼、五凤楼及钟鼓楼、西看楼、拜厅、献殿、大殿、寝宫等。

 武山圣寿寺

  武山圣寿寺又名武山官寺,位于天水市武山县城关镇南关村,始建于元代,经明、清、民国历代维修。原建筑规模较大,分上、中、下三院,现存中院的大殿及其左右配殿,建筑面积约476.33平方米。大殿又称燃灯古佛殿,大式木作,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较多的保留了元、明时期的建筑风格,壁画和彩绘皆为明、清代表作。大殿两侧连建单檐歇山顶左右偏殿,各三间。武山圣寿寺是研究西北地区元代佛教建筑、文化的重要资料。

 毛家坪遗址

  毛家坪遗址位于天水市甘谷县磐安镇毛家坪村渭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面积约60万平方米,年代从西周晚期延续至战国,出土青铜容器、青铜兵器、陶器500余件。毛家坪遗址极大丰富了周代秦文化的内涵,完善了甘肃东部秦文化的编年,为探讨秦人西迁年代提供了重要佐证,对研究中国郡县制起源以及秦代独特的车马文化有重要意义。

河峪摩崖石刻

  河峪摩崖石刻又名《东汉故汉阳太守刘福功德颂》、《河峪关颂》,位于天水市张家川县恭门镇河峪村。河峪摩崖石刻为东汉桓帝和平元年(150年)由赵?镌刻,距地面约0.65米,残高约2.5米,宽约1.1米,字体为阴刻古隶书。额为单独古隶“汉”字,字径约25厘米,碑文共15列,每列约18字,字径约6厘米,共约270字,现存可辨者116字。主要记载了东汉汉阳郡太守刘福善政亲民及率领民众整修关陇古道,施惠于民的显著政绩和历史事实,书法体现了书体由篆书向隶书过渡的鲜明特点,是汉字演进过程中不可多得的实物佐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甘肃天水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大全,你都去过吗?
甘肃省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06)
打卡麦积山(散文)洪 琛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文物古迹之灰地儿遗址
甘肃省有多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