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正视中小学课题研究中的认知偏差现象

吴维煊

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目的与价值是什么?这是课题研究的本源问题。但是,很多主持或参与过课题研究的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却存在价值认知上的偏差,不仅让课题研究偏离了应有之义,浪费了学术资源,还对学术风气造成负面影响。部分中小学教师对课题研究的价值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将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定位为评职称。抽样调查显示,对于“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大多数教师的回答是“为了评职称”,以评职称为目的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不在少数。一旦职称评审通过,就不再继续进行课题研究。功利化是课题研究出现价值认知偏差的最大诱因。

二是将结题证书视为课题研究的最高价值。很多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就是为了拿到对自己有用的结题证书,并没有认识到课题研究对职业生涯的重要作用。其主要原因在于,课题管理部门以发放结题证书为终点,忽视了成果使用及推广跟踪,这种管理模式势必会导致教师将拿到结题证书视为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

三是课题立项到结题只是“时间问题”。调查显示,面向中小学教师的各级各类课题研究没有不能结题的。只要能立项,到了规定的时间几乎百分之百结题,立项到结题只是时间问题已成普遍共识。为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中小学教师极其重视立项,忽视了研究过程,研究过程空心化、数据化倾向较为严重。

四是基于考核指标,将课题研究数据化。主管部门将课题研究数量及课题层级作为考核学校的重要指标,学校便将教师个体参与课题研究情况纳入考核范畴,只要课题立项并结题,教师在年度考核中就能加分。数据化的考核指标只关注课题的数量及级别,导致学校及教师只注重是否达标,忽视教了育研究的本源问题。

五是对“什么是课题研究”缺乏引导。课题管理部门定期发布课题研究指南,学校根据研究指南组织教师申报,并对被批准立项的课题进行过程管理,结题后由课题管理部门发放结题证书。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基本没有对“什么是课题”这一问题进行引导。不知道什么是课题,课题研究的价值怎能清晰?

六是将研究课题误读为“做课题、做材料”。在中小学课题研究中,材料课题、表格课题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课题主办方及管理方将课题研究的过程设计成各种表格,课题组根据表格内容制作各种材料。课题结题鉴定时,参加鉴定的人员重点检查相关表格是否填写、材料做得怎么样,至于内容是什么、有无实质性价值,大家都不太重视。课题研究材料化、表格化,让课题研究价值发生了巨大偏移。

中小学教师对课题研究的价值认知存在偏差,会影响课题研究的态度及投入,影响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对错误的价值认知进行纠偏,还课题研究应有的价值认知,不仅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成长及教育发展的需要。

(作者吴维煊,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蒲公英评论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线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
3分钟阅读┃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十个创新点之四:文献资料的新启发
有活动而无研究
中小学教师怎样幸福地做科研 胡艳
如何将“做”写出来?┃研究报告┃​2023年3月24日
一种适合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形式--小课题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