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研究:教师专业提升与心灵自救(下)

三、强化问题意识,训练理性思维

无论是现场交流或者是文章撰写,我们的表达时常被研究者或专家视为有“肉”无“骨”,而自己也感觉到认识肤浅,经验立不起来。解决这个问题有何窍门?

通常,教师能一般性地描述教育实践的做法和经验,但不能阐释其道理,揭示其本质,这是因为理性思维力度不够。这也是在公开场合不敢大胆表达的重要原因。增强理性思维没有捷径,更没有“窍门”,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自我训练和实践。我们可从“简单问题复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基础性训练做起。

何谓简单问题复杂化?就是变平面思维为折叠思维。即面对某一教育教学实践现象,强化问题意识,进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连续追问。这种思维方式虽然看似复杂,但是却很有价值。你的思维会在步步紧逼中磨擦,闪现出理性的光芒与智慧的火花。举一个例子:面对摘自两处一大一小的二只水果,一位果农凭观察形成“这只大,这只小”的认识(是什么)。而第二位果农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这只会比那只大?于是,他就从果树的土质、光照程度,以及管理技术等方面分析水果大与小的原因(为什么)。而第三位果农则在前两位认识的基础上,研究怎么才能使果园大面积增产,然后做出改进,获得丰收。再举例教学研究:有位老师看三年级数学课,发现学生通过学习,能用图形填色的方式表示分数,并能正确写出分数,但是很难用语言较清楚地描述对分数的理解。于是这位老师就思考为什么,得出的结论是:小学生的理性认识原本弱于感性认识,而教师在揭示概念时,没有运用数形结合的教学理念,概念阐释结合实例不够,造成学生的认知表述困难。于是,他做出“怎么办”的思考并对上课老师建议:分数的概念呈现借助图形、数字,辅以手势,深入浅出地引领学生描述,或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分数的理解。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简单问题复杂化”是教师思维的伸拓,有助于增强教育教学的实践理性。

何谓“复杂问题简单化”?就是面对看似复杂,扯不清理还乱的实践现象,能透视其本质,简单明了地指出问题。比如在观课中,一位老师对课堂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面面俱到地关注,思考陷入复杂的细节跳不出来,评课时就事论事,说了很多,但就是没说到要害处。而另一位老师聚焦关键的教学环节,抓住有价值的教学细节,简明扼要地简述教学的优势与不足,并理性地归纳其背后的道理,或者表达观点。对复杂的教育现象或事件看得透,并三言两语道破实质,就是复杂问题简单化,也是理性思维的特质所在。

复杂问题简单化不是思维的浅薄,相反,是一种感性直觉和理性思辨水乳交融后的“深入浅出”。因此,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自我训练,一是要接通“地气”,通过对实践现场的体验感知“踩热”实践的“地皮”,二是以教育规律和基本理念为教育实践的“透镜”,对曾经模糊不清的教育现象或事件得出明晰的认知。只要熟知实践,透析实践,我们的观察与思考就能准确地落到有价值的点上,话语或文字的表达就会有“骨感”,有力度。   四、说、写转换,增强研究文字的感染力

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将教育的认识、思考与经验转化为文字,但是一提起笔来,原本较为清晰的想法反而模糊了,写在纸上反而没有说的那样有序和生动。如何才能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在我们周围,一部分老师的研究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较强,如果将他们在交流时的话语记录下来,就是不错的研究文字。但遗憾的是,他们写文章就是不如说的生动。这是因为平时由“想”到“说”的转换较多,但由“说”到“写”的转换较少。当然,教师工作太忙,不必刻意专门练“写”,可见缝插针、随心所欲地记录思考与经验的“碎片”。在过去的教学教研工作中,我秘而不宣地写了很多“百字文”和“千字文”,现在也还在自娱自乐地写“只言片语”。这种写作没有包袱,甚至是不吐不快。写多了,文字表达的能力自然会增强。同时,这种“碎片”式的记录本身就是为大块文章的写作积累素材,我将其称为“零存整取”。建议大家多进行这种自由自在的笔头与思维的双重训练。

撰写教育文章时,我们要么不知到底写什么内容好,要么就是写出的文章缺乏启迪性和感染力,因此引不起他人的阅读兴趣,更难难获得发表的机会。怎样才能增强教育研究文章的启迪性和感染力?

写教育研究文章涉及到文字功底、写作技巧、内容选材和情感与思维等一系列的问题。现仅针对教育文章的一般要求,强调几点常识。

就地取材,有感而发:感到没什么可写,同样是因为对教育实践的观察缺乏价值敏感。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浸泡在教育现场,只要做有心人,对身边生动、鲜活的教育事件细心揣摩和品味,就能逐渐形成独特的感受,就会感到有话可说,产生写作的愿望。有一位老师,她在乘出租车时,主动让几位学生搭便车,结果没有一个学生向老师道声“谢谢”。通过这个经历,她从教育学生感恩的角度,写了对当前德育工作的思考和看法,其中不乏独到深刻的见解。后来文章发表,受到好评。所以,教育研究文章的内容选择,不一定是某一经验成果或典型事件,哪怕是发生在身边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情,只要发现其写作的价值,再经过情感的“发酵”,思维的加工,也能产生一篇好文章。

情真意切,激起共鸣:教育实践者写研究文章,不可忽视理性力度,但要弱化“学术性”情结。基于实践探索,说真话、表真情,一提笔就如与新老朋友面对面的交谈,创没一种言语交流的自我“在场感”。呈其见、传其意、述其思、抒其情,让一切有关实践的体验、困惑、探索、经验、思考的文字从心底流淌出来,而不是从学术理性的“筛子”过滤出来;让读者见文如见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你的呼吸,你的心跳。这样,读者就会与你心心相印,情感共鸣,认可或悦纳你试图传递的经验、认识或思想。

诗性哲理,增强可读性:在知识信息狂轰乱炸,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如果教育研究文章缺乏一定的情趣、理趣,你的研究成果就会堙没在垃圾与精华的文山字海中。读者最欢迎充满诗性哲理的教育研究“美文”。读着读着,一段生动、深遂而睿智的思想表达跃入眼帘,他们的精神会为之一振,产生不期而遇的满足感。诗性哲理,是高雅文风,也是理想追求,但只要乐于尝试,就会向理想迈进一步。因此,在文章重要内容处,再三推敲,精雕细琢,形成具有心灵穿透力,精神感召力,情感愉悦性和思维弹跳力的关键词或关键段落,你的文章就有了诗的意蕴和思想的含金量。这样的尝试多了,你的文章就会逐渐神采飞扬,整体品格就会向“美文”靠近。

批判建设,具有实效性:反思、批判性的教育文章容易引起关注。这类文章站在守持教育本真,维护教育真理的立场,言说与批判教育现实弊端和危害。其特点是敢讲真话,吐心中块垒,道出广大实践者未曾表露或不敢表露的心声。但作为研究性文章,暴露问题,批判现实远远不够,还要在剖析教育弊端,切中问题要害,剖析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对策与建议,才令人心服口服和给人启迪。当然,这具有挑战性,需要作者有较充分的智力储备,提出的对策具有当前适应性和未来前瞻性。

四、教育科研是改变现实、探索未知的精神之旅

我们学校做教育科研,从立题、开题到结题,很热闹,隆重的会议与活动有一种节日的气氛。但平时却只有少数的几位“主研者”在收集资料,整理材料,我们只需按要求完成一些文字材料,甚至从网上借鉴一些内容补充进去。但研究结题了,我们却没有感觉。我们到底怎样对待离我们较远的教育科研?

学校科研,教师是主体,通过一些仪式与活动能够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但要做到研究扎实、效果真实,需要教师充分地参与进来,解决上头热下面冷的问题。一方面,学校需改进和优化教育科研激励机制与策略方式,营造真实、扎实的研究氛围,另一方面需要教师自身通过“跳出”和“走进”,解决研究“不在状态”的问题。跳出,指在研究中跳出学科本位,追求教育思想、智慧等内在素质的提升。素质的提升是隐性的,因此要有耐心,不可太计较科研对本学科教学近期业绩的影响,应超越现实、超越自我,沉下心来为明天或后天的发展而做好眼前的事情。持有这种态度,就不会感到研究离自己的需求太远,就不会被动地做一些表面文章。

关于“走进”,就是走进互动的研究时空。作为增强智慧和提升精神的教育研究,只有在开放的情景中,互动的过程中才能充分体现其效能。学校科研,能使我们走出封闭的研究状态,以开放的心态,开放的思维,开放的行为介入团队研究。无论是认识,思维或经验,都会在团队协作中得到提升。当我们的经验、成果汇聚为令人瞩目的“集体智慧”,个体的价值也得到了彰显,研究的智慧和能力也得到增强。故此,建议不要轻易放过参与学校科研的机会。

教育科研是改变现实、探索未知的精神的旅行,能促进我们心性、理性和智性的整体性提升。让我们变苦恼地承担研究任务为主动地“跳出”、“走进”,以真实的作为改变学校科研不尽如人意的小环境,对抗普遍浮躁的研究大气候。届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喜人的回报将令我们对教育科研心存感激。

我们在课题方案撰写、经验梳理、成果总结时,很难写出符合规范,令专家满意的研究材料,因此产生一种写作的无力感。因此,我们不怕做课题,就怕“写”课题。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研究实践与成果表达,是教育科研的基本形式。只有写作的介入,才能客观地记录和理性地梳理经验,将研究成果通过文字的形式固化、表达和传播。所以,研究材料的撰写不可或缺,它是教师磨砺思维,锤炼思想,走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一方面,我们应确立为积累过程资料,为清理研究思路,为改进教育实践,为传播经验成果,为彰显自己价值而写作的取向,另一方面,既需了解并遵从必要的写作规范,又需摆脱与实践研究不相适应的“八股式”写作条款的约束。现今,有很多叙事性的教育研究文本成果,其生动、真实的研究过程描述与成果表达,常常能打动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思维,激发我们的探索。那是因为作者将教育的一切理解、情感融汇在再现鲜活实践现场的文本话语中。这种尊重感觉、直觉和内心的研究文字表达,其理性的力量自在其中。大家不妨尝试这类写作方式。

同时,我们期待教育科研管理层面在遵循研究规律,坚持学术理性,维护评价公平的前提下,少一些专业化、学院化的教育科研规范,多一些对实践层面研究的宽容和理解。有时,宁可减弱“规范”的权威性,也不可将研究者导向屈从“规范”的机械表达;宁可失去理论阐释的严密性,也不能限制研究者充满激情的个性化表达。

总之,重视教育科研写作,调整研究写作取向,突破研究写作规范,能使我们摆脱写作畏难情绪,走向生动书写,快乐书写。

五、让观点亮剑,思想腾飞

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尤其是在教育科研中,如何才能形成鲜明的教育观点、主张或思想?

总结经验、梳理认识、提炼观点、形成思想,是教师做研究的至高境界,也是共同面临的难点。如何让观点亮剑、思想腾飞?通常有规律可循。即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的自我训练。我总结出“象”——“意”——“神”的“三阶梯”认识提升训练方式。象:感知日常教育现象,发现其典型性;意:基于典型现象的分析,理解其意义、价值,并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神:深化认识与观点,生动、精当或诗意哲理地阐述其精神实质,传达思想神韵。叶澜教授多年前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篇著名文章,其标题就是富有神韵的教育思想表达。现借用这句经典名言,通过对它的“变述”来说明“三阶梯”训练的过程。

变述一:在现实的课堂,普遍存在规范行为、限制思维、约束个性的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被动,课堂氛围沉闷。此表述基于实践现象,揭露教学实践中的典型弊端。

变述二:死气沉沉的课堂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必须改革教学,让课堂生机勃勃。此变述鲜明地表达课堂必须改革的认识和观点,并揭示了改革的意义。

如果是普通教师,认识和表达很可能到此止步。而叶澜教授却基于生命关怀,发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一振聋发聩的呼声。这种超越“知性”分析,饱含爱与激情的感性提纯的思想表达,带给人们的改革憧憬,燃起人们的改革激情,唤起人们的改革行动,成为冲击教育因循守旧,打破课堂死水微澜,助力学生生命发展的最强音。这,就是思想的力量。

思想的力量来自于把握实践之“象”,彻悟教育之“意”,凝聚思想之“神”。而这一切,均由一只无形的手在指引,那就是教育之“道”。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复杂的教育现象,只要把握教育真谛,遵循教育规律,守持教育常道,就能做到让观点亮剑、思想腾飞。

教育的观点亮剑、思想腾飞,是理想对于现实的擢拔,使命对于责任的擢拔,智慧对于经验的擢拔。而擢拔的力量来自于研究,研究,再研究。

有研究相伴的职业生活,方有精神的丰富,情感的活泼,心灵的欢笑。

(来源:中国论文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样本
今天怎样做教科研
怎样写好教育科研论文(一)
教育微思考:最适合教师的教育科研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课题研究报告
学习+科研+反思=成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