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答疑释惑让教育惩戒权更好落地

金佩庆

日前,教育部就《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第十二条中“刻意孤立”的内涵如何界定问题做出答复。答复明确“刻意孤立”是指主观上故意而且针对特定学生,具有相对性、持续性,非因疏忽而没有关注到学生的需求;行为表现上,“对学生正常需求故意不予回应、指使其他学生孤立特定学生或者物理上隔离(比如单独坐在最后一排)”等;后果上,“导致学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正常的同伴关系,产生心理上的压力”。

教育部的答复不仅回应了公众关切,更为规范学校、教师的教育惩戒行为、明确惩戒行为的边界、确保惩戒行为的适当性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实际上,该《规则》自3月1日正式施行一个多月以来,教育部已相继就第十条规定的“停课”“停学”两种教育惩戒措施的区别、“开除学籍”处分的释意、“小学高年级”的界定,以及以往普通高中学校自行制定的“勒令退学”的校规是否违反相关规定等多次作出了详细的解释。

可以预见,各地中小学校、教师依据该《规则》在行使教育惩戒权这项基本权利的实践中,还会遇到具体落实的问题。对此,我们既不能擅自做出偏向于学校和教师的解释,以至于把教育惩戒演变成“体罚”,又不能因家长、学生对《规则》或概念有不同的理解而束手束脚。我们应当以负责任的态度,通过相应的渠道把问题及时上报,以便细化和完善。教育惩戒问题只是一个小切口,却是关系到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战略,关系到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和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大问题。

教育部的相关解释提醒我们,有了《规则》,并不意味着学校、教师对于学生违纪甚至违法行为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这一突出问题能迎刃而解。根据《规则》,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学校、教师可以在学生存在不服从、扰乱秩序、行为失范、具有危险性等情形时实施教育惩戒。但惩戒也是一把的双刃剑。如何既能实现教育惩戒的警示教育效果又能避免教师行为过度、过量、过当而对学生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这是学校、老师在实施教育惩戒时的难点所在。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制定《规则》是确权、也是限权,出发点就是将法律规定的学校、教师的教育权进一步细化,对法律禁止的体罚和教师不当管理行为等划出红线,推动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规则》不仅是简单规定如何实施教育惩戒,更是着力细化法律规定,强化可操作性、可监督性,规范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各方行为,寻求最佳平衡点。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有了《规则》之后,教育惩戒之路依然需要我们秉持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注重人文关怀,严格依据《规则》有相关解释,把握好尺度,谨慎地落实。

(作者系浙江省义乌教育研修院教师)

(中国教育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关于教师惩戒权
老师们看过来|法律专家解读《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
教师实施惩戒规则出炉引热议!落实教育惩戒权,关键靠家长支持配合!
寻找教师丢失的“教育惩戒权”
教育部征求教师惩戒规则意见:支持教师正当行使教育惩戒权
惩戒教育的"度"在哪里?不能再避而不谈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