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腊铺民俗文化馆
腊铺村坐落于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西南,北临镇主要街道和平街,西与本镇崞县村接壤,南邻南园村,东接白庙村,距旗政府所在地——察素齐镇十五公里,该村由观音巷、腊铺巷、四眼井巷组成,同其他十五个村子一起共同构成整个毕克齐镇区,腊铺民俗文化馆位于腊铺巷。
走进民俗文化馆的大门,有着老北京四合院的味道,东西南北各设厢房,院内陈列着各种历史悠久的农用工具,传递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这个就是辘轳井。辘轳,汉族民间提水设施,流行于北方地区。由辘轳头、支架、井绳、水斗等部分构成。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的起重装置。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
辘轳井应用的较早记载见于南唐李璟(916~961)《应天长》词:“柳堤芳草径,梦断辘轳金井。”元代王桢著《农书》(成书于1313年)和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成书于1634年)都有井辘轳图。
这个是民间流传的木风箱。它一种古老的活塞式鼓风器,记载始见于明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成书于1634年),沿用至今。风箱两端各设一个进风口,口上设有活瓣。箱侧设有一风道,风道侧端各设一个出风口,口上亦置有活瓣。通过伸出箱外的拉杆,驱动活塞往复运动,促使活瓣一启一闭,以达到鼓风的目的。
这个是磨盘,它是七千多年前就发明的谷物加工工具。黄砂岩质,琢制。磨盘为履底形,正面坦平,底部凿有四矮柱足。磨棒近圆柱体,中间略细,两端略粗,盖碾磨日久所致。
在北方农村,这样的工具一直沿用到七十年代。
这个是笸箩和小磨盘,笸箩用来搬运农产品,小磨盘用来磨碎小量谷物。
这个是碾子,它主要是指用人力或畜力把高粱、谷子、稻子等谷物脱壳或把米碾碎成碴子或面粉的石制工具。这种工具在电气化以前的中国农村很常见。但现在因为时代的快速发展已经很少用它了。
这是竹篮,顾名思义就是用竹子编成的篮子。古时,人们可用来装菜,洗衣,盛物件。现在农家院里也可以找到。
走进厢房,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土默川脑阁几个大字,这里陈列了脑阁模具和表演时用的锣鼓等乐器。
脑阁是集戏剧、杂技、舞蹈、美术、音乐为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脑阁的“脑”是内蒙古西部土默川地区的方言,就是把东西举起来扛在肩上的意思。脑阁下面的人为色脚,上身套上铁架子,被“脑”在上面的孩子叫色芯,也用铁架子固定起来,保证安全。凡是上过脑阁的孩子,将会一生健康、幸福、平安、吉祥。
土默川脑阁相传是土默特王爷举行盛大庆典时,从山西引进的,流传至今已经有 300 多年的历史。脑阁架主要分为单人架、双人装饰架、双人禾叉架、双人偏架、三人高低架、三人担篮架和单人转架 8 种,每种架子表演方式各不相同,非常巧妙。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土默川人民都要闹红火,毕克齐腊铺村脑阁表演队是最受欢迎的节目。随着欢快的锣鼓节奏,每一架表演都演绎着一段戏曲故事,小色芯们和色脚配合密切,头和胳膊自然地舞动,婀娜多姿,形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体现出独特的民族、地区特点。整个表演队伍形成方阵系列,规模盛大,颇为壮观。(此图为腊铺胡连刚和小色芯的表演,来自网络)
墙壁上,首先介绍了土默川脑阁的历史由来和发展过程,以及表演者的服饰、头饰的展示、还有他们演出的照片和可爱的小色芯们的照片。
土默川脑阁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产物,让毕克齐人民大大风光了一把。腊铺村脑阁队曾在1992年到深圳中华民俗文化村,为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进行表演;2006年代表内蒙古到广东参加中国首届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获得中国民俗类文艺最高奖“山花奖”;2013年,腊铺村以其独特的民俗民风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去山西陇县参加民俗表演。
辛勤的色脚们!
可爱的小色芯们!
赞腊铺脑阁
静子
民间村落美名扬,文化传承引墨香。
色脚色芯犹更胜,婀娜步履走前方。
注:色脚和色芯为脑阁表演者
此篇图文部分来自网络,部分为原创。关于脑阁的文字和图片均来自王锦霞主编的《土默川脑阁》一书(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挥笔只为唱赞歌,衷心地祝愿毕克齐腊铺村非物质文化脑阁表演永远传承下去,期待他们的明天更加辉煌!
链接功能维护至6月8日恢复
更新于 2016-12-21 来自作品集旅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老家毕克齐镇
土默特左旗人民医院
知青往事:插队二三事
毕克齐镇
土默特左旗村庄名称的由来
张丽萍||播种春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