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寒食帖的前世今生,躲过三次大火,曾经只要3500美金……

公元1082年,北宋元丰五年,这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这一年的寒食节,黄州照例又下起了雨。

苏轼触景生情,在东坡雪堂写下了两首诗。当初,从乌台诗案中死里逃生,被贬到黄州之时,弟弟苏辙就告诫苏轼要“慎言少诗”。显然苏轼没听进去,他一生中最重要最辉煌的文学作品都是在谪居黄州时候创作的。不过这一次,从文学的角度来讲,新写的两首诗并不算他的佳构;但论书法,它却是苏轼现存最好的墨迹,被称为“苏书第一”。甚至在书法史的维度中,它也是大名鼎鼎的“天下第三行书”。

书法史上的顶级作品一定是感情充沛,《寒食帖》也是如此,跟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名作诸如《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高远旷达等相比,《寒食诗二首》充满了悲观孤独的情绪。

寒食诗其一

自我來黃州 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 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 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 泥汙燕支雪

闇中偷負去 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 病起頭已白

第一首诗里,写自己到黄州已经三年,春光虽好却常匆匆抛人而去,不容悼惜!今年又遭逢连月的霪雨,虽在春天却萧瑟如秋。在愁卧中听到海棠花谢,红白花瓣散落一地的消息,颇生感伤,顿觉好花经雨,残红落泥,如同被大力的造化在不知不觉中背负而去,令人无可奈何。又像生病的少年,在一场重病后,头鬓已成灰白。整首诗里都充满了造化弄人的无力感。

寒食诗其二

春江欲入戶 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 濛濛水雲裏

空庖煮寒菜 破竈燒溼葦

那知是寒食 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 墳墓在萬里

也擬哭塗窮 死灰吹不起

第二首诗写的是当时的处境。春江水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仍倾泻不已,小屋如舟在这风雨飘摇之中,恰似自己命运一般。空荡的厨房里别无他物,只好煮些挖来的野菜。残破的炉灶里已无柴火,只得烧些潮湿的芦苇草。原不知今日已是寒食节,看到鸟鸦衔着纸钱才猛然惊觉。想要回朝任职,君门却有九重之深;想要回归故里,祖先的坟墓又在万里之遥。真是进退失据,左右为难!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而心如烧烬的残灰,再也不能复燃!在久雨不歇的寒食节,小屋汲汲可危,四顾茫然,面对“空庖”“寒菜”“破竈”“湿草”,种种不堪让苏轼也破防。可谓感伤之至。

这些情绪在原帖中也有体现。第一首诗的情绪相对克制,起首几行,雅致舒朗,行笔平稳。

从第三行字势开始跌宕起伏,摇曳奔放。

写到第二首诗时,章法更加险绝,笔随意转,现实生活的种种艰难,让他有切肤之痛。

写到“破竈燒溼葦”时,字形陡然增大,宛如破防时刻,情绪奔涌而出。

后面“哭塗窮”,又如平地惊雷。这是曲终前的收束音,恰似一声呐喊。不知此时的东坡,是否也想大哭一场?

很难想象,二十几天前,这一年的三月七日,苏轼才写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句子,那份豁达与从容,在千年以下还在激励感动着后来人。但是,东坡不是铁人,他也会惆怅,孤独,失意。把《寒食帖》里的东坡算上,他才更加完整。

《寒食帖》自右而左,共书十六行,每行字数不一,大小各异,运笔在因心情因素,情动于衷,逐渐加快,任笔为体,情溢于字,错落其间,别有韵味。通篇就字形变化看起来,有缓起渐快的的节奏,也有字体由小变大的现象。其中大字与小字差异极其明显,单独拎出来看犹然。但是放在各自的位置又无不如意。更使整幅字看起来有复杂而丰富的节奏与美感。这种行气的控制,虽是人为,却化于无形,是此帖的另一大亮点。

《寒食诗》写完十八年后,东坡弟子黄庭坚才在当时的藏家蜀郡张浩手中看到,或许是被这激情澎湃的文字所感染,他情之所至书题跋一则,与原迹互为辉映,堪称“双璧”。作为苏门弟子,黄庭坚的才气逼人,隐然有与老师争锋之势。在其他学生对东坡毕恭毕敬之时,他偶尔还敢与老师开开玩笑。苏字如“石压蛤蟆”的评价就出自其口。不过在《寒食帖》之后,他对老师的诗文和书法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東坡此詩似李太白

猶恐太白有未到處

此書兼顏魯公 楊少師 李西臺筆意

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它日東坡或見此書

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

“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可惜东坡大概率没看到黄山谷的跋,这时候他正贬谪在偏远地带,一年后遇赦北还,死在路途中……

《寒食帖》的流传

《寒食帖》的流传同样传奇,从北宋至1987年,至少辗转于十六家之手。遭遇三次大火……

它在书写后十多年辗转为河南永安县令张浩所得,张浩带了《寒食帖》千里迢迢来到眉州青神县拜访黄庭坚,黄庭坚在诗稿上题跋,后成为张浩的传家之宝。这在张浩的侄孙,南宋时期张縯的题跋中有提到。

元代时,它曾进入元内府中,为元文宗图帖睦尔所收藏,卷首“天历之宝”的印信即为见证。“天历”是元文宗的年号。

元明交际,该帖仍归于内府。上钤“纪察司印”半印。这是这幅画曾经进入洪武内府的明证。当然这个半印不是因为另一半绢保存不善丢失了,而是当初钤印的时候就是一半在书画本幅上, 一半在登记的账簿上, 所以该印所见均为半印。洪武十七年以后,正式设置设“司礼监”,继承了纪查司的职能。

明代中后期,此帖又从皇室返回了民间,先归于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其间韩世能的门生董其昌亦有题跋。

后归于孙承泽,藏于他的退谷别墅中,发思古之幽情。明亡清兴,《寒食帖》先到了纳兰性德手中。

纳兰家衰落后,手卷又到了清内府,乾隆皇帝对其颇为激赏。

咸丰10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险遭焚毁,旋为民间冯展云所得。清穆宗同治年间,《寒食帖》为广东人冯氏收藏,不幸遭遇火灾,冯氏紧急扑救,在手卷下端留下了黑色火灼痕迹。

颜世清的题跋中有提到火烧一事。

冯死后为盛伯羲密藏,盛死后被完颜朴孙购得,1917年在北京书画展览会上展出。1918年到颜韵伯手中。1922年颜韵伯将《寒食帖》带到日本,为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收藏,有内藤虎的跋。大正12年(1923年)9月关东大地震,东京都一夕之间毁于火灾,菊池惺堂冒死抢救《寒食帖》,一时传为佳话。这段经历在内藤湖南的题跋中有讲到。

二战中美国轰炸日本,《寒食帖》又在火光中活了下来。流传近一千年,有记录的大火就有三次,而《寒食帖》每次都能火里逃生,仿佛冥冥中有神灵相助。

《寒食帖》的回归过程历来众说纷纭,去年,四海书院对《寒食帖》最后一任主人王世杰先生的长孙王敬群进行过一次专访,这次访谈中披露了最新权威的第一手资料,为我们拨开了《寒食帖》回归的迷雾。

据王敬群先生的叙述,‍关于购买《寒食帖》的价钱的猜测外界一直莫衷一是,有人说两万美金,‍‍因为后来入藏上海博物馆镇馆元画之宝《青卞隐居图》号称二十万大洋。所以大家估计《寒食帖》应该有2万美元。实际上《寒食帖》是3500美金买的,约100两黄金,1944年,布雷顿森会议上,美国人跟全世界签了条约,定下来35块美金可以换一盎司黄金。

雪公录《《寒食帖》购入价(王敬群提供)

图自四海书院

外界还有传言说,本是张大千要买《寒食帖》,王世杰从他手里抢过来了,这都不是事实。事实是张大千大概在1947年的时候,也有兴趣找这幅字,当时持有这幅画的一个日本家族要出让它。‍‍张大千一时拿不出100两黄金, ‍‍眼看卖家给出的提现时间要到,‍‍他依然凑不出这笔钱来,‍‍情急之下拍电报到台湾,问王世杰有没有兴趣买《寒食帖》。‍后者当机立断,‍‍拿出‍100两黄金,及时送到日本,‍‍‍然后立刻由外交人员把《寒食帖》带回了台湾。‍‍

如果按照今天的黄金价格,100两黄金还不到200万人民币。这算是在历史最低点时入手了。

王世杰(1891年3月10日-1981年4月21日),字雪艇,湖北省武昌府崇阳县人。民国时期官员、法学家、教育家。

《寒食帖》后王世杰先生的题跋

1981年4月21日,王世杰在台北市病逝。王世杰是湖北人,又是武汉大学首任校长,毕生都有武大情结,他生前遗愿是将所藏尽数捐献武汉大学,但由于种种现实问题而未能成功。王氏后人顾及先生理念,不忍国宝再次流出。1987年2月,台北故宫博物院以专案专款收购《寒食帖》。至此,《寒食帖》入藏台北故宫至如今……

资料参阅:

卢廷清《苏东坡寒食帖赏析》

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

四海书院USA《雪艇为艺林守之——王世杰长孙王敬群访谈录(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藏PK馆藏:宋代苏轼《寒食帖》
《寒食帖》完整赏析(三)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的“另类”欣赏
苏轼清明诗
天下三大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