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韵好诗十六期初级班第十二讲  对联六要素之三

​第四讲我们讨论了句子结构即句子成分,上一讲我们又讨论了词组结构。结构在对联中有什么作用?这一讲我们就来讨论对联六要素之三:结构对应。

《联律通则》第三条:

“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这条规则,提出了几条“结构对应”的具体要求。我们来解读这些条件的内容:


(一)、词语的构成:


多音节单纯词、合成词或词组,都统称为“词语”,都是由单字组合而成。


词语的构成,指的是就是它们内部的构成方式,即它们是由哪种词性的单字组合而成?这些单字之间有什么结构关系?由此判断词语是单纯词还是合成词或词组;如果是合成词或词组,它们属于五种结构中的哪一种?

判断合成词或词组的结构,是实现结构对应的基础。


如下列词语,结构方式不一样,其词语性质不一样,结构不一样:


歌唱,动+动,动词性并列结构。

唱歌,动+名,动宾结构。


大雨,形+名,定中结构。

雨大,名+形,主谓结构。


这方面请大家参阅第十一讲辅导课。


词语的构成,还与断句有关。如祝枝山奚落财主的春联:


此地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伤。


有两种句意完全相反的断句:


此地 安能 居住;

代名 副动 动动

 主 状 谓

其人 好不 悲伤。

代名 副副 形形

 主 状 谓


这种断句是每两个字组成一个词组。第二个词组“安能”的“安”是助词,相当于“怎么”。起到副词的作用;而“能”是动词,是中心词。“好不”则是两个副词构成。得出的句意是不吉祥的。

此地安 能居住;

代名形 动动动

 主谓 状中

其人好 不悲伤。

代名形 副形形

 主谓 状中


每个词组由 三个字构成,其中“安”是形容词,安全、安好的意思。“能”是能愿动词,在“居住”的前面,弱化为副词性质。句意是吉祥的。


不同的断句,词组结构和句子结构都发生变化,随之句意也发生了变化。

(二)、词义的配合:


词义的配合,指根据语境和句意,判断词语的词义,进而准确确定词语的构成。


因为汉字的多义性、兼类性以及活用性,使得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下呈现出不同的字义和词性。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句子中,词语的构成往往会有所不同。如:


“一唱一和”,指一个先唱一个随声应和。原形容两人感情相通。现也比喻二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这里的两个“一”,是数词,原意是“一个人”,省略了量词和名词,充当了主语的角色;“唱”、“和”都是动词充当了谓语的角色。所以,“一唱”和“一和”都是主谓结构。


“一模一样”,意为同一个模子出来的,形容样子完全相同。“一”是形容词,“同一个”的略写。而“模”和“样”是名词。“一模”和“一样”都是定中结构。


“丢三落四”,形容做事马虎粗心,不是丢了这个,就是忘了那个。“三”和“四”是数词,充当宾语的角色。所以,“丢三”和“落四”都是动宾结构。

“朝三暮四”,原意为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变化多端,捉摸不定。“三”和“四”是省略了“给”,数词活用为动词。所以,“朝三”和“暮四”都是主谓结构。

(唐)李群玉《法性寺六祖戒坛》诗句:“惊俗生真性,青莲出淤泥。”


“青莲”指青翠的荷叶。词语构成是“形+名”,定中结构。


(唐末宋初)谭用之《寄左先辈》诗句:“学取青莲李居士,一生杯酒在神仙。”


“青莲”是诗仙李白的号,专用名词,单纯词。没有结构可言。


词义的配合还有另外一层意思:


山寺 桃花 常 酗酒【心仪】==

名名 名名 副 动名

定中 定中    动宾

 定   主  状 谓宾


茅庐 翠竹 总 吟风【联友】

名名 形名 副 动名

定中 定中    动宾

 定   主  状 谓宾


这个对句,结构、句式都对得上出句。


“桃花”“翠竹”虽然都是偏正词组,但是,“桃花”是从属关系,“花”属于“桃”,“桃的花”;而“翠竹”则是修饰关系,“竹”是翠绿的,“翠的竹”。因此,它们的词义配合不够工。


如果把“翠竹”改为“竹影”,


山寺 桃花 常 酗酒==

茅庐 竹影 总 吟风


词义的配合就更好了。句子也更工整。


一般要求方位词、时间词、数词和颜色词相对。也是出于“词义配合”。


(三)、词序的排列:


【词序】:词或词组在句子里的先后次序。在汉语里,词序是一种主要语法手段。词序的变动能使整个词组或句子的结构发生变化,具有不同的意义。


这一条包括两个层次的意思:


1、合成词或词组里词的排列顺序:


组成合成词或词组的词因其词性及在句子中充当的作用不同,就使得合成词或词组的结构类型出现差别。这一部分在上一讲已经详细讨论过。


2、句子中词或词组的排列顺序:


在句子中词语因为起到不同的作用,所以其排列顺序的不同,会改变词语所充当的句子成分。这种情况下,“词序”又可叫“语序”。

⑴、正常语序下的排列顺序


在正常语序下,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是:主在谓前,宾在谓后;定在主宾前,状在谓前,补在谓后。但状语也可提前到主语前面。


飞花 染墨 / 香 诗意 【轻尘】

动名 动名 / 动 名名

定中 动宾 / 定中

[ 主谓 ] / [ 动宾 ]

定主 谓宾 / 谓 定宾


这是连动单句句式:飞落的花染了墨香了诗意。“染”和“香”都是“飞花”所为;先“落”后“香”;“落”的结果是“香”。


如果改变词序,句子的句式和结构就会发生变化:


染墨 飞花  / 香  诗意

动名 动名    动  名名

动宾 定中        定中

[  定中  ]   [  动宾 ] 

[  定主  ]   谓  定宾


这是普通单句句式:染墨的飞花香了诗意。


飞花 染墨 / 诗意 香  

动名 动名   名名 动  

动宾 定中   定中

[  主谓  ]  [ 主谓 ] 

[   状   ]  定主 谓  


这是状语提前到主语前面的单句句式:当飞花染墨,诗意香。“飞花染墨”就成为谓语“香”的条件状语。


再看一个例子:


传说明朝一位尚书在某个寺庙墙壁上写了一首诗。庙里一个小和尚写了一首诗唱和这位尚书。于是尚书写了一个出句,大学生解缙对,得一副对联:


和尚和尚书诗,因诗言寺;

上将上将军位,以位立人。


乍一看,上下联的前四似乎是“和尚”与“上将”叠用:


和尚 和尚 书诗,因诗 言寺;

上将 上将 军位,以位 立人。


但细看这样断句,对句不通。正确的断句应该是:


和尚 和  尚书 诗, 因诗 言寺;

专名 动  专名 名   介名 动名

[ 主谓 ] [ 定中 ]  动宾 动宾

 主  谓   定  宾    状  谓宾


上将 上  将军 位, 以位 立人。

专名 动  专名 名   介名 动名

[ 主谓 ] [ 定中 ]  动宾 动宾

 主  谓   定  宾    状  谓宾


出句意为:和尚唱和(hè)尚书的诗,用诗说寺庙之事。对句意为:上将登上将军之位,以位树立个人威严。


这副成联巧用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排列顺序,词语和句子的结构也不同,产生不同的句意。


因为这副对联是巧用叠语和拆字,是以趣味和文字技巧为目的,所以平仄的要求放宽了。


如果我们把这副对联修改一下:


和尚 和尚  和诗,以诗 言寺;

上将 上将  上位,因位 立人。

[专名叠语] 动宾  动宾 动宾

    主     谓宾   状  谓宾

词语的排列顺序变化,则句子成分又不同了。

⑵、倒装语序下的排列顺序:


【倒装】:是将语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颠倒顺序的一种语法现象,也是一种修辞方法。


诗词联的句子倒装,主要有以下三个作用:


①、把要强调的词语提前:


人感受句子,通常会比较在意放在句子前面的词语。为了强调句子中最重要的成分,常常采用倒装,这是倒装最重要的作用。


杜甫最著名的主宾倒装句:


金稻啄余鹦鹉粒,

梧桐栖老凤凰枝。


还原语序应该是:


鹦鹉啄余金稻粒,

凤凰栖老梧桐枝。

为什么要这样倒装?因为杜甫这首诗,是对比大唐盛世和安史之乱后的动乱。这两句是总结大唐盛世的经济和政治状况。


“金稻”句表达大唐的经济繁荣。古代农业社会的经济,粮食是否富足是一个重要标志,民以食为天啊。粮食充裕,除了人类足够,连鹦鹉都吃不完,这就是盛世最主要的经济基础。


“凤凰”句指大唐的政治制度昌明。“凤凰”指优秀的治国人才。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有一句口号:筑巢引凤。说的是把基础建设做好,吸引国外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梧桐树上的巢让优秀的人才(凤凰)到老都不肯离开,不就是政治制度和政策好吗?


就是为了强调大唐盛世在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的美好状况,所以杜甫把本是宾语的“金稻”和“梧桐”提前到主语的位置。


题收卷所联 前 人 

  

称心好句欣先睹; 

入手奇文岂漫藏。


收卷所:贡院收取考试试卷的场所。考生的好句奇文都最先在收卷所看到,而好句奇文又要公布于众,为选拔人才而用,所以不能“漫藏”,束之高阁。


这是谓宾倒装,为的是强调“称心好句”和“入手奇文”。这样倒装后,称心好句”和“入手奇文”就变成了主语。所以句式是主谓句式。


还原语序:


欣先睹称心好句; 

岂漫藏入手奇文。


则是谓宾句式。


羞涩 桃花 舒 笑靥。

 定 主 谓 宾


这是正常语序。“羞涩”作定语,羞涩主语“桃花”。


桃花 羞涩 舒 眉靥 。

 主 状 谓 宾

这是倒装句,把定语后置。定语“羞涩”倒置后,变成情状状语,修饰谓语“舒”了。


②、为了平衡平仄。


在诗词联中,因为格律的限制,为了使词语的平仄符合格律,而将一些词语倒装。


书斋联(清·郑燮)


伴我书千卷;

仄仄平平仄

可人竹一丛。

仄平仄仄平


这两句是主谓倒装,除了为强调“书”和“竹”的作用而把谓语前置,主语后置外,还有调节平仄的作用。还原语序是:


千卷书伴我;

平仄平仄仄

一丛竹可人。

仄平仄仄平

还原的上联失替。

③、押韵的需要。


诗词是要押韵的。有时候为了押韵而倒装。


(宋)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下片的词谱是: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平仄平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入声韵)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仄仄平平 平仄仄 平仄平平平仄(入声韵)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 仄平平仄(入声韵)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平平平仄句仄平平仄平仄(入声韵)


红字就是押韵的字。


看第三段: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三个分句都是倒装。还原为:


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可见,还原的句子“华发早生”是不能押韵的。而倒装为“早生华发”,则因为“发”能押韵。


而前两个分句,则是为了符合词谱的平仄要求而倒装。


对联不需要押韵,所以对联不必为了押韵而倒装。

⑶、省略句子成分的词序排列顺序:


省略句子成分,即在句子中,省略了主谓宾定状补等一种或多种句子成分。


清联44、与韩镐论文联 前 人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郑板桥这副对联,是与韩镐讨论写文章的要领而作。


“三秋树”指深秋的树,叶子掉了,只剩下枝干。句意是,写文章要“删繁就简”,像深秋的树,突出主干。


“二月花”指早春开的花。句意是,写文章要“领异标新”,像早春开的花,敢为人先。


出句省略了谓语“似”,对句同样省略了谓语“如”。


删繁就简(似)三秋树;

   主 谓 定 宾

领异标新(如)二月花。

   主 谓 定 宾


出句:寻春不必枝头望【白衣】==

对句:归燕已于檐底欢【同学】


乍一看,“寻春”和“归燕”都是“动+名”,上下联前二都是动宾结构。


但仔细分析一下,是谁“寻春”?应该是“我”吧?也就是说,上联的主语被省略了。


是谁“于檐底欢”?是“归燕”吧?所以,对句的主语没有隐藏,而且与出句被隐藏的主语“我”不一致。“归燕”应该是“归来的燕子”,是名词性偏正词组而不是动宾词组。


这就是词义的配合不当,造成词序排列不当。而这种词序的不对品,往往会造成句子成分的不对品。这是必须避免的。


像这样的主语发生改变,也叫“偷换主语”。会造成语序不对应。对联的正对和反对不应该出现这样的情况。

⑵、一些逻辑关系关联虚词要符合规律。

(四)、虚词的使用:


虚词没有实际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功能。所以在虚词的使用上,起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⑴、实对实,虚对虚:


无论按照现代汉语的词性还是按照古代汉语的字类,都不能用实词对虚词,或用实字对虚字。


候得春来开柳眼【联友】;

由他蝶去吻桃腮【联友】。


从句意上看,似乎是流转得蛮顺畅的流水对。但虚词失对了:


候得

动助

实虚

动补

由他

动代

实实

动宾


也就是说,这两句是流水复句,但不是流水对。


莫道青山偷柳绿【联友】;

副动

虚虚

状中

有情明月透云纱【联友】。

动名

虚实

动宾


这也是词性或字类失对。而下面的对句则是虚词相对:


莫道青山偷柳绿【联友】

副动

虚虚

状中

犹怜秀水映花红【风过无声】

副动

虚虚

状中



比例条件关系的关联虚词有两组:


①、必要条件:只要 ……,就 ……。


(明末清初)屈大均《有赠》诗句:


不愁叶底无甜藕,

只要花中有苦心。


这两句是为了押韵和格律的原因把整句倒装。上句是结果,下句是条件。省略了表结果句的关联词“就”。还原句序是:


只要花中有苦心;

(就)不愁叶底无甜藕。

(2)一些逻辑关系的关键词要符合格律

(五)、修辞的运用:


【修辞】: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可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修辞和语法是语言和文学的两大体系,两者相辅相成。通俗地说,修辞是怎样使语言乃至作品更有艺术性,更完美。而语法是怎样使语言乃至作品更通顺,更易于为读者理解。


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汉语修辞古今一贯的主导思想是要为表达内容服务。


已知的修辞手法(又叫“修辞格”)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对联常用的主要有以下修辞手法:


白描、比喻、比拟、层递、衬托、倒装、迭音,叠字、顶真、对比、对偶、反问、分承、共用、互文、回文、借代、设问,歧义、排比、列锦、夸张、双关、重言、用典、谐音、镶嵌,析字、委婉、通感 ……等。


在结构对应这个要求下,上下联的修辞手法一般要一致。

我们在第二讲已经提过,修辞相协是意联的标志之一。同时,修辞相协也是対举的标志。


晋祠云陶洞 傅 山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这副成联,采用的是列锦修辞,即上下联都是用名词性词组组合,营造出一种意境,省略了谓语。


拂水山庄 柳如是

  

浅深流水琴中听;

远近青山画里看。


这副成联,上下联都是采用比喻修辞,分别把流水比喻为琴声,把青山比喻为画。


偶 题 郑 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这副成联,上下联都是采用拟人修辞,把“竹”“梅”“烟”“雪”这些没有意识的自然物象比拟为带有人的感知和行为。


自题联 董 诰 

  

窗横竹叶清如许? 

人比梅花瘦几分? 


这副成联,上下联都是采用设问修辞。


关于各种修辞手法在对联中的运用到中级班我们再来详细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在用典修饰的运用上,一般上联用典,下联也要用典。


春联 王文治 

  

槐为王氏传家树; 

杏是唐人及第花。 


上联化用王氏典故。宋王佑被贬时,在庭院中亲手植三槐树,并说他的后人必有为三公者,后来其子王旦果为宋真宗朝宰相,时称三槐王氏。后就用三槐为王姓的典故。


下联化用唐朝郑谷的《曲江红杏》诗句:“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及第花即杏花。


这副成联,上下联都用典。


但如上联不用典,下联是可以用典的。


瀛山书院 闵 鉴 

  

无穷生面青山在; 

不尽心机活水来。


这副成联的上联没有用典。而下联则是用了朱熹《观书有感》的诗句典故: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此诗是把“活水”比喻为创作思路的来源。此联正是把朱熹的这首诗的“活水”作为“心机”的源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诗联茶话集中版533~600~700~800(内含若干古诗~句内奇位,句内偶位孤平之分析)
对联2.对好下联需要什么?
楹联 第五讲
对联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撰写楹联应遵守哪些基本规则?
马蹄韵,对联的基本规律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