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临床与影像

胸科之窗

这不仅仅是一个公众号....

作者:雷强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

审核:李标达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影像科

irAEs
免疫不良反应

免疫不良反应(immune related adverse events, irAEs)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通过抑制免疫检查点分子的表达,激活效应 T 细胞,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但同时由于免疫激活可能引起多系统的出现致死性不良反应。

三类ICIs:程序性死亡受体 1(PD-1) 抑制剂、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 1(PD-L1) 抑制剂、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抑制剂。



免疫不良反应能涉及几乎任何器官系统,有时同时涉及多个部位。

发生风险:
免疫相关甲状腺炎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8.7%)>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4.5%)>肝炎(4.0%)

NSCLC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抗PD-1抑制剂>抗PD-L1抑制剂>抗CTLA-4抑制剂

ICIs作用机制

ICIs作用机制:免疫调节的两个关键信号通路:PD-1/PD-L1和CTLA-4/B7

PD-1/PD-L1 信号通路的持续激活使得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功能被抑制

T细胞的内、外抑制:在激活的T细胞上调CTLA-4表达,抑制过度活化;CTLA-4/B7信号通路抑制抗原提呈细胞,间接抑制T细胞

在生理情况下,该信号通路的激活与免疫耐受息息相关,维持机体的免疫稳态,避免活化过度及自身免疫对正常组织的免疫损伤

肿瘤细胞免疫逃逸:肿瘤微环境中癌细胞和炎性细胞适应性上调PD-L1表达、PD-1/PD-L1 信号通路的持续激活使得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功能被抑制

三类ICIs :PD-1/PD-L1、CTLA-4/B7

肿瘤细胞免疫逃逸:抗PD-1/PD-L1抑制剂,恢复免疫正常化

T细胞的内、外抑制:抗CTLA-4抑制剂,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



启动和持续激活效应 T 细胞的细胞毒性功能,充分发挥对癌细胞的免疫监视与杀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checkpoint inhibitor-related pneumonitis, CIP)

CIP的发生率约3%-5%;致死人数最多的免疫不良反应,死亡率 15%-16%

ICIs 用药至发生 CIP 的中位时间为71天(2-444天)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咳嗽、胸痛等,部分患者可有发热


CIP诊断标准
为排它性诊断,其诊断依据包括:
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治疗史;
2.临床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伴或不伴发热;
3.胸部CT平扫表现为快速进展的磨玻璃影、实变影等;

排除弥漫性肺泡出血、感染、肺栓塞、心功能不全及肺肿瘤进展相等。

对于CIP患者,肺组织活检组织病理并非首选检查方法,如影像学或临床对肺部浸润的病因有疑问时,可行组织活检协助诊断

CIP分级
采用 ASCO 免疫毒性管理指南推荐的 CIP 分级:
1级: 无症状; 病变局限于一叶肺或病变范围<25%的肺实质
2级: 出现新的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包括气短、咳嗽、胸痛、       
       发热以及所需吸氧条件升高
3级: 症状严重,病变累及所有肺叶或>50%肺实质,个人自理
       能力受限
4级: 危及生命的呼吸损害

ICIs组织病理
光镜下见局部肺泡间隔断裂,少量肺泡内纤维结节形成,肺泡上皮细胞增生、肺间质增厚及多种炎症细胞浸润,未见肿瘤细胞。


CIP影像表现及分型
影像学表现:磨玻璃影、结节/肿块影、实变和间质改变(网格影、纤维条索、牵拉性支气管扩张等),可有胸腔积液

文献报道 CIP 影像学分型:机化性肺炎型(OP)>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型(NSIP)>过敏性肺炎型(HP)>急性间质性肺炎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IP-ARDS)>细支气管炎型(BO)


CIP影像表现分型
OP:最常见类型,表现为双侧或单侧斑片状实变(可见支气管充气征或轻度柱状支气管扩张),常伴磨玻璃影及小结节影,偶尔为肿块影,以胸膜下或支气管血管束周围为主,常以中、下肺为主;
NSIP:双肺相对对称分布磨玻璃和网格影、牵张性细支气管扩张,胸膜下为主的,以双下肺分布为主。
HP:弥漫性或上叶为主的小叶中心磨玻璃影、结节,可能伴有空气潴留(“马赛克灌注”或“空气潴留征” )
AIP-ARDS:严重类型,双肺弥漫磨玻璃影、斑片状实变,可伴 “铺路石征”、牵张性支气管扩张、蜂窝征、胸腔积液等多种表现混合存在,常累及大部分肺或全肺,以双下肺为主。
BO:弥漫性小叶中心为主的模糊结节影及支气管壁增厚,以双上肺为主,典型表现为“树芽征”,即胸膜下区、小叶中心与细支气管相连的结节状分支结构

CIP影像分型-OP型
男性,51岁,IV期胃腺癌,抗PD-1抑制剂(纳武单抗)治疗
4个月后,两肺中下叶外周胸膜下分布为主、多灶性磨玻璃、实变影;停止ICIs和类固醇治疗后1个月后,明显改善

CIP影像分型-NSIP型
男性,67岁,IV期肺腺癌,抗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治疗
2个月后,两肺下叶分布磨玻璃、网格影+胸膜下保留正常肺组织;停止ICIs和类固醇治疗后3个月后,明显改善

CIP影像分型-HP型
女性,52岁,IV期肺腺癌,抗PD-1抑制剂(纳武单抗)治疗
5个月后,弥漫性小叶中心毛玻璃结节(箭头);停止ICIs和类固醇治疗后1个月后,明显改善

CIP影像分型-AIP-ARDS型
男性,57岁,IV期肺腺癌,抗PD-1抑制剂(纳武单抗)治疗
免疫治疗前获得的基线轴向胸部CT图像显示多个肺结节和肿块;6周后,新增多灶性磨玻璃影(黑色箭头)和肺肿块较前增大(白色箭头);尽管停止ICIs和类固醇治疗后5天后,明显进展(弥漫性肺实质疾病),一周后死亡

CIP影像分型-细支气管炎型
女性,63岁,肺腺癌,抗PD-1抑制剂(纳武单抗)治疗
左肺下叶肿块,周围晕征;2周后,右肺下叶小叶中心实性、磨玻璃结节(黑色箭头)和左肺下叶肿块较前增大(白色箭头),临床排除感染;类固醇治疗后2月后,右肺下叶病灶吸收,左肺下叶肿块缩小,提示先前假性进展


CIP鉴别诊断
CIP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表现多样且不典型,也缺乏相对特异的血清学标志物,临床上主要与感染、肿瘤进展鉴别诊断,应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及影像资料综合分析。

血液炎性指标、肿瘤标志物、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和各种病原学检查(如鼻咽拭子、血培养、痰培养和尿培养等)均有助于鉴别。

CIP临床对策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 CIP 的首选药物,超过85%的患者可以通过停药得到缓解或治愈,但有 10%~15%的患者使用激素治疗后得不到缓解,ICIs 联合治疗的患者较 ICIs 单药引起的CIP 恢复时间更长。

根据严重程度选择不同处理方式: 
G1级:可暂不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酌情暂停ICIs。3-4 周复查胸部 CT、肺功能。如果肺部病变吸收可继续 ICIs 治疗; 如果无好转,按G2处理。
G2级:暂停 ICIs 治疗,静滴甲基强的松,治疗48~72小时后,若症状改善,激素在4-6 周内逐步减量。若临床症状在48-72h无好转,按照G3处理。
G3-G4级:永久停用 ICIs,需要住院,给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酌情行肺通气治疗。
小  结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作用机制
PD-1/PD-L1和CTLA-4/B7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CIP)的临床诊断标准
  • CIP影像表现及分型

  • 磨玻璃影、结节/肿块、实变和间质改变(网格影、纤维条索、牵拉性支气管扩张等),可有胸腔积液

  • OP>NSIP>HP>AIP-ARDS>BO


CIP临床鉴别诊断和处理对策

参考文献: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免疫相关性肺炎诊治要点
主任查房365问,第27问,这是什么肺炎
中国首部PD-1/PD-L1单抗使用后导致的肺炎诊疗共识发布
免疫治疗相关性肺炎诊治要点,你真的了解吗?
肺毒性的临床特点及鉴别诊断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肺炎及其诊断与治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