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战德国LG40无后坐力炮:只生产653门的伞兵“拆迁法宝”
75毫米LG40无后坐力炮的火炮尾部细节图

自空降伞兵这个新型兵种问世以来,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有效的支援火力。在早期,因为运输机运载有限,伞兵只能携带轻武器进入战场。火炮这类重武器,由于质量和体积原因是无法携带的。这导致伞兵的对于固定防御工事的攻坚力量并不是太强。各个国家想要解决这种问题,一直想要为伞兵研发出既轻巧火力又强的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这种研究的发展。1937年开始,也就是德国入侵波兰的两年前,德国著名火炮生产商克虏伯公司尝试解决在战斗中伞兵支援火力不足的问题,开始为德国伞兵——设计一种轻型的无后坐力炮。其目的是和伞兵一起空投到敌后,为伞兵在攻克敌火力点,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莱茵金属公司的无后座力火炮设计在1940年被德国军方采用,最初被命名为为LG1(“7.5cm Leichtgeschutz 1”),后在正式投产当中决定根据年份来命名后,更名为LG-40。其名称中的“lg”是由“leichtgeschutz”一词缩写而成的,意思是轻型火炮。

通常来讲LG40这种无后坐力武器在开火时,发射药产生的气体中一部分从火炮的后方溢出,从而产生可以推动弹丸前进动量的反向动量。这样就使得火炮不产生后坐力。所以无后坐力炮不需要常规火炮所需的后坐缓冲装置,这减轻了重量也减少了生产时间。
LG40的设计为炮口径为75毫米,火炮全长750毫米。克虏伯公司采用大量轻合金来制造LG40,使其战斗全重仅为145公斤,满足德军空降作战的战术要求。
随着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LG40开始批量生产。LG40在克里特岛战役中大显身手,凭借着较轻的重量和火力赢得德军绿魔的一致好评。LG40依靠重量优势可以在几分钟内发射并迅速转移发射阵地。

在实战中的运输当中,75毫米LG40无后坐力炮由JU52运输机或伞兵专用的DFS230滑翔机,将其分解为4部分进行拆装和空投。其炮架和弹药由专门的空降伞包装运运输。伞降的LG40非常轻便化,德军伞兵可以迅速组装好LG 40,其火力支援可以显著提升伞兵的作战能力。
75毫米LG 40无后坐力炮的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随意更换火炮身管,以适应不同的任务和地形来到达作战要求。火炮身管一共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用来进行火力支援的,使用莱茵公司出品的7.5cm Gebirgsgeschütz 36型山炮的身管, 还有一种是用来进行反装甲作战的可以发射穿甲弹的 7.5CM FK 16 NA的反坦克身管。

虽然75毫米LG40无后坐力炮轻便而且性能较为优异 ,对德军伞兵来说是必不可缺的火力支援武器,但是其产量太少了!整个战争期间只生产了区区653门,在1944年的军工总动员时期,其产量也不过才237门。

而且LG40并非没有缺点。在实战测试当中,LG40发射时相比一般小型火炮来说噪音太大了,非常容易暴露其位置,而且会损害操作人员的听力,所以发射时必须装备防噪耳套,或是尽可能捂住耳朵。LG40的另一个缺点就是其发射尾焰过长,所以在火炮后方100米内,炮手都不允许出现在区域。

当然实际上来讲,不仅空降兵喜欢使用LG40,德国山地兵也因为LG 40的重量所吸引,如德国山地兵在1942年的大高加索山战役就广泛使用了LG 40。在1943年的克虏伯公司重新设计了LG 40 换装了105毫米的炮管,其炮弹和LEFH18榴弹炮的高爆弹共用,其威力大大增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别看这货长得这么呆萌!二战德国伞兵的重火力支援可全靠它了!
无后坐力炮还曾是德国伞兵的独门秘技?助其拿下克里特岛的杀手锏
二战德国无后座力炮
火炮装甲:二战德军无后坐力
只有精锐才配用的枪,德国工艺精心设计,装备后却极少实战?
世界拳击冠军的二战经历:差一点抓住希腊国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