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范仲淹的少年志气:划粥割齑,自立门户,学成迎母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在名作《岳阳楼记》中结尾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后代好评如潮,从而使他成为千古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在入仕之前,生活经历却坎坷异常,我们今天读来,从中依旧能获得许多激励我们努力读书并前进的动力。

范仲淹的父亲范墉,曾任成德军、武信军(今四川遂宁)、武宁军(今江苏徐州)节度掌书记。范仲淹两岁时其父去世,家道由此中落,当时母亲谢氏还很年轻,孤儿寡母的,生活无着落,便带着幼小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并在朱家长大成人。

朱文翰做过地方上的小官吏,他对继子也并未冷眼看待,“既加养育,复勤训导”。范仲淹在洞庭湖畔的灃州安乡(今湖南安乡)度过了他的少年时光,接受了启蒙教育。

养父虽然对他也不错,但毕竟是重新组合的家庭,庶母继子难免会有寄人篱下的孤苦,生活上也比较贫穷窘迫,因而,在范仲淹步入仕途之前,也是备尝苦读食淡的艰辛和折磨,然而,正式这种艰辛,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范仲淹坚持一生读书,尤其是在多次迁居的青少年时代,每迁一地,都留下了读书的遗迹。后来,随着学识的增加,范仲淹开始由要我读书变成了我要读书,虽然常常忍饥挨饿,当他不以为意。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前后,范仲淹随养父生母回到养父的故乡淄州长山,读书于长白山灃泉寺,每天的饮食仅仅是一碗粥,他先让粥冷却,然后分成四块,早晚各两块,再配以盐拌韭菜末,“划粥割齑[jī]”成了范仲淹励志苦读的深刻写照。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23岁那年,他见自己的朱氏兄弟生活浪费不知节俭,便屡屡规劝。结果兄弟们被劝的久了,便不耐烦地说,我们用朱家的钱,与你何干?

范仲淹听到后十分奇怪,自己不就是朱家的人吗?为此,他疑骇之下多方打听自己的身世,最后才知道自己是姑苏范姓之子,范仲淹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于是,范仲淹毅然决定自立门户,并立即离开朱家,他负琴佩剑,前往南京(今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求学。范母得知后,悲痛欲绝,让人追上他,恳切地劝他回来,但范仲淹态度十分决绝:“十年登第来迎亲”。

范仲淹在应天书院求学的日子里更加拮据,由于是自己主动离开朱家的,因此他在生活上没了着落,常常有一顿没一顿的,异常艰难。

《范文正公年谱》上说他“询知家世,感泣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者,公自刻益苦”,还说“公处南都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稠粥不充,日昃始食”。就这样,范仲淹刻苦读书,倦怠时以凉水浇脸,饥饿时以粥为食,日夜与诗书相拥,五年里没脱衣服就睡。

当时南京留守的儿子与范仲淹同窗,看到范仲淹读书如此艰苦,十分同情,便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其父。留守听了很受感动,便从自己的饭菜中节出一份送给范仲淹,但范仲淹婉言谢绝,并说不是不感谢您的深情厚意,而是自己喝粥已经习惯了,也不觉得苦,一旦享受了丰盛的美食,怕以后喝粥就没这么香甜了。

在应天书院读书期间,有一次宋真宗亲临南京,当时万人空巷,书院的师生也倾巢出动,以争睹龙颜,只有范仲淹丝毫不动,继续读书。有人回来后问他为什么不去一睹皇帝的风采,范仲淹却回答说:“将来晋见也不晚。”由此可见范仲淹的抱负之远大。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仅仅4年之后,范仲淹便以“朱说”之名进士及第,随后就从朱家接回母亲侍养,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理想,也开始了他赤心报国的仕途生涯。两年后又归宗复姓,恢复了范仲淹之名。

进仕后,范仲淹在《寄乡人》一诗中说:“乡人莫相羡,教子读诗书。”对自己在青少年的苦读生活也仅仅是一笔带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史随笔三篇:范仲淹罢宴厚葬书生
愿君此去勇跃龙门,戏看桃花浪,范仲淹的事迹,写给高考前的学子
北宋名臣范仲淹曾屡遭争议 死后为何好评如潮
以范仲淹为例,说说古人读书可以刻苦到什么程度?
北宋范仲淹《道服赞》拓本、墨迹本
范仲淹和应天书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