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手握重兵为何不称帝?原因有三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我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个书生进京赶考,在28岁时即进士及第,自此,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曾国藩在京十年间七次升迁,连跃十级,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侍讲、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兵部、工部侍郎等职,升迁到了二品官位。

曾国藩一生功过是非,让人争论不休。他曾被人推许为继孔子、朱熹之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先哲,他也是建树功业、转移运势的贤者,他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但同时,也有人骂曾国藩是汉奸、民族罪人,擅权滥杀的“曾剃头”、好名失德的“伪君子”,可谓是毁誉参半。

而曾国藩对清朝最大的贡献便是组建湘军,经过多年的“屡败屡战”后,最终攻灭了太平天国,为清朝立下盖世功勋。

令人产生疑惑的是: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他手握重兵,并掌握江南多地军政大权,为什么没有称帝取清朝而代之?

曾国藩不仅不称帝,他在镇压完太平天国后,还主动解散了湘军,并强迫弟弟曾国荃离职回乡。

曾国藩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基本有如下三个原因:

第一、曾国藩有着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

曾国藩深受晚清理学大师唐鉴(1778-1861年)的影响,他组建湘军的目的很明确:保卫地主阶级利益,保卫大清王朝。

曾国藩追求的是做一个中兴之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曾国藩深受传统儒学的影响,他学习孜孜不倦,日夜苦读,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如要统治者“内圣外王”,要自如地运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

所以,尽管部将王闿运、曾国荃等人屡次劝进,均被曾国藩严词拒绝。

第二、曾国藩称帝条件不具备。

当时,清朝有“南有曾国藩,北有僧格林沁”之说,他们两人被大清王朝视为股肱之臣。当时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最受器重,他拥有一支以强大的骑兵为主的队伍,不同于八旗兵,战斗力很强,而且部署在中原河南腹地,虎视东南,这也使曾国藩不能轻举妄动。

而且,在当时以英国为首的列强势力已决定扶持清政府,这些因素,曾国藩不会不考虑,因此,尽管曾国荃等人一再劝其取清王朝而代之,曾国藩却打定主意毫不为动。

第三、湘军貌似强大,实则已分裂为三部。

当年曾国藩是以保卫朝廷的名号起兵的,一旦剿灭太平天国后自己称帝,必然落了个不忠不义、大逆不道的下落,人心也会失去。

而且,在当时的湘军内部,左宗棠麾下的楚军、李鸿章名下的淮军,早已和湘军分裂,虽然在对太平天国一役时互相合作,但要是曾国藩自己称帝,必然会受到这两大势力的反对。

总之,曾国藩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型知识分子,他认为“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因此,他明智地选择了只做中兴之臣,而没有称帝的野心。

曾国藩不称帝,在客观上也对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时,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攻陷后,尚有余部30多万人活动于各地,北方的捻军仍活跃着。不仅国内动乱频繁,外国列强也虎视眈眈地盯着中华。

在这内忧外患之中,若曾国藩趁机称帝,大规模的战乱必然又起,人民会更加饱受灾难,从这个意义来看,曾国藩不称帝而只做中兴之臣,也算是国家民族的有功之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曾国藩手握30万重兵为什么不自立称帝?三个原因注定他无法成功
他手握30万重兵,为何四次放弃了当皇帝的机会?原因有两个
曾国藩手下湘军50万,为何不敢自立为王?
曾国藩与他的“天道三忌”论断
手握重兵却不篡位,曾国藩是真的甘为人臣吗?
这一支湘军能灭掉太平天国,为什么没有灭清王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