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布袋和尚为何被视为是弥勒佛的化身?皆因圆寂前留下的一首偈语

弥勒佛,梵文Maitreya的音译,意思是“慈悲者”或“慈氏”,弥勒佛在成为佛祖之前又称为弥勒菩萨,“弥勒”是音译过来的名称,在梵文和藏文中,弥勒菩萨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摩诃萨”。

弥勒佛还被佛祖释迦牟尼佛视为是将来继承自己佛位的继任者,未来将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因此弥勒佛又被视为“未来佛”。

在我们的印象中,弥勒佛就是袒胸露腹、大肚憨笑的样子,实则不然,这只是我们汉化佛教中弥勒佛的样子。

  

弥勒佛本来的形象一般为身白色,一面二臂,面含慈悲,头戴五佛冠,如常人垂足而坐,坐于条形的莲花狮座椅上,左手拈一根龙华树花梗,花瓣上置一宝瓶,表现弥勒佛将于龙华树下示现成佛。

那么,弥勒佛为什么会变成我们汉化佛教中“大肚弥勒佛”笑呵呵的样子呢?

众所周知,佛教自进入我国以来,为了发展繁衍壮大,有时会适应中原汉人的风俗而逐渐变化,弥勒佛就是因为有一位僧人在圆寂前,留下了一首偈语,而被人们修改成了大肚弥勒佛的样子,这个人便是五代后梁的高僧——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名契此,五代后梁时期明州奉化(今浙江宁波奉化)僧人,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只是他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

  

这个僧人来历不详,他身体胖而腹大,笑口常开,经常佯狂疯癫,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又是空的,因此他得了一个“布袋和尚”的称呼。

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还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人家还是不理会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杭州灵隐寺前飞来峰上五代、宋元时所刻的各种佛教造像中,就是这样的弥勒像:光头现比丘相,双耳垂肩,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个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佛珠,脸上满面笑容,笑口大张。

游客每每见到这样的佛像,常常受到表法尊像的坦荡笑容感染,而忘却了尘世间的种种烦恼。

在很多寺院的弥勒殿还有这样一幅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布袋和尚圆寂于明州岳林寺东廊的一块磐石上,临终前留下一首偈语:

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至此,众人才知道行事疯颠、笑口常开的这位大肚和尚乃是弥勒佛在人间的化身,布袋和尚作为弥勒佛的化身就此在民间流传了开来。

因布袋和尚平时都是袒胸露腹、笑口常开,且幽默风趣、和蔼慈祥、乐观包容,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随后,在一些汉传佛教寺院里,便把布袋和尚的形象作成了弥勒佛的最新样子。

布袋和尚便成了“大肚弥勒佛”,也有“笑佛”之称,又因弥勒佛通常为笑口常开,手提布袋的样子,有和气生财、累积财富的意味,因而在民间又常被视为“财神”而供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弥勒佛的原型底是谁?
傅继英敬绘弥勒佛 以忍辱为修行功课与契入点,自然会修成正果
黄金满作品欣赏
走进寺庙,笑口常开迎接我们的大肚弥勒佛,原来是我们中国的和尚
大肚弥勒圆寂纪念!容天下难容之事
转载-弥勒化身的布袋和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