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草根写作的1次盛会
  草根写作的1次盛会
  ──忆石中文网小小说大赛综述
  ●解玺璋
  最近,集中读了一批“忆石中文网小小说大赛”的推荐作品,总数大约在200篇左右,因而得到一些印象,也有了一点感想,尽管多是老生常谈,还是想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一
  网络是一个无限广阔的虚拟空间,在这里,活跃着比传统写作更加广泛、更加众多的网络写作者。绝对数量是一方面,社会身份的多样化也是一个方面。在这些方面,我的发言权不多,因为,对这些作者,我所知甚少。可以说的,是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生活,以及作者所创造的性格各异的典型人物。既然作者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那么,他们的作品所涉及的社会生活的领域,也应该是非常广阔的,他们所描写和刻画的人物,更是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这一点,在作品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对社会底层的描写,在所有这些作品中,以底层劳动者为表现对象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这不同于过去的“写工农兵”,因为不是遵命文学,而是写作者自发的意愿,是他们对于生活的有感而发;另一方面,现在所谓底层社会,其内涵和外延也大大地超过了“工农兵”所能涵盖的范围,其中包括原来意义上的工人、农民和部队战士,同时还包括了城市里的下岗职工、进城务工的劳动者、机关、企业、公司里的职员、教育工作者、个体劳动者和小商小贩、无职无业的流浪汉、乞丐等等。
  所有这些人的工作、生活、情感、境遇,他们的喜怒哀乐,被作者们所关注,赋之于笔墨,或者是由于,他们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或者,他们和笔下的人物,息息相关,血肉相连,所以,写起来都很真切,栩栩如生。在这个意义上,我甚至觉得,这样的写作可以说就是原生态的文学写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底层写作,忆石中文网小小说大赛就是底层写作的一次狂欢。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这样说固然有反映论之嫌,显得有点简单化了,但读了这些作品,确有一种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的感觉,甚至十分强烈地感觉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脉搏跳动。和二三十年前相比,甚至和10年前相比,我们今天的这个时代,都有了太多的不同,太大的变化,写出这样的不同,这样的变化,是文学的责任。比如《闪者无常》,这个小说写一个在中关村倒卖电脑的小伙子和一个年轻女子的故事,他们的希望与失望、快乐与忧愁、挣扎与奋斗、伤心与恐惧,都带着这个时代鲜明的印记。这是我所读到的这些小说中最有时代特征的一篇,作者具体入微的描写,不仅具有形象的逼真和准确性,还直逼心理的真实和残酷。他这样描写那只始终没有出场,却又无处不在地折磨他的狼:
  “它在客厅里转悠,脚爪在地板上划动的声音极其恐怖。但是它只在我脸上留下血淋淋的伤痕,无聊地掏出了我的肠子,或许对它而言这只是一场游戏。”
  作者笔下的这只狼,在小说中并不是一个现实性的存在,而只是作者创造的一个意象,它不具有现实的真实性,但却具有心理的真实性。这个意象的出现提升了这篇小说的艺术品位和价值。还可以举《站立》为例,小说写一个叫阿亮的农村青年,到城里来打工,他找到一个在门前站岗的工作,他在这个岗位上尽职尽责,终于职守,居然站成了一尊雕像,最后竟被当作老土的雕像淘汰了,工人们把他装车拉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砸碎了填路基,这时作者写道:
  “‘咚’地一声,阿亮觉得自己头晕晕的,就像他初来城里找不着北的感觉一样。忽然,他听见一个凄惨的声音叫起来:‘快来人啊!这个雕像流血了!’”
  看到这里,我的心里弥漫着一种悲伤,作者用一种虚实结合的笔法,写出了我们这个时代一个打工者作为人的真实处境。特别难得的是,作者在叙事中很好地解决了虚和实的衔接和转换,自然贴切,几乎天衣无缝。
  我们这个时代普遍的道德焦虑在这些作品中也有相当普遍的反映。道德思考被许多作者贯彻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之中。人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作品中表现爱情、亲情、友情等人类的美好情感,恰恰反衬出这种情感在现实生活中的匮乏。这类作品很多,写得好的,也不算少,比如《巧克力的秘密》所描写的母爱,《斑马线》所描写的母子情,《琴心》所表现的跨世纪、跨民族的友情,《团圆饭》中所表现的民族──国家宏大叙事中的兄弟亲情,《端村往事》中被世俗道德所挤压的父子情感,《樱桃》中美好的单相思,《遍地马甲》中新时代的父子关系,《出租车上》的爱情表达,《缠枝青花》中苦守相望的爱情,还有《遭遇爱情》中的一见钟情,等等,都写得情真意切,美好动人,其中有苦涩,有忧伤,有刻骨铭心,也有心碎滴血,但更有诗意的浪漫,真情的表达。这些作品不仅满腔热情地呼唤人类美好情感的回归,也带给我们深刻的对于道德问题的思考。
  二
  网络是一种新媒体,网络写作曾经带给我许多新的期待,或许,在网络写作者的努力之下,小说的文体实验和语言创新真能走出多年来的困境,从而开创一条新路。这当然只是我们的一种愿望,而实际情况可能要复杂得多。从这次阅读的情况来看,网络写作不仅很少表现出创新的冲动,相反,它好像显得更加传统。事实上,在我读过的这些作品中,真正实验性的、形式创新的、对现代性表现出一定疑问的作品寥寥无几,只有个别作品,如《闪者无常》、《站立》、《悬赏命案》、《漂亮的衣裳》等,有一些现代小说的意味,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荒诞、变形、意识流等手法。而更多的作品,则属于现实主义的写作传统。
  从文学写作的线形发展来看,通常认为是经由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这当然是基于西方文学主流的一种描述,但也大体上可以说明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路线。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写作经历了一个探索、创新的历史时期,各种形式的文学探索十分活跃,直到90年代中期才逐渐沉寂下来,文学写作出现了向现实主义写作传统和通俗化写作传统回归的倾向,这种情况对网络写作者显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说明即使是在网络写作这样一个相对比较自由、开放的领域,在这个新的媒体的环境中,主流写作常常也对个体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特别是大众化的写作,其本身就是主流写作的一部分,它的特征之一,恰恰是传统的和保守的。网络写作也是大众化的写作,它所表现出来的传统多于创新的情况,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
  再谈几个具体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文艺腔的问题。语言是小说的基础,好的小说首先语言要过关。这也是网络写作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读这些作品,有一个感受,和我当年在《北京晚报》副刊读小说来稿没有什么不同,这当然仅就语言来说,比较多的使用书面语、学生腔调,归结为文艺腔。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如果是作者的叙述语言,还可以忍受,很多时候是角色在说话,无论什么人,都是一副腔调,那样子就显得很可笑。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还债》,上来就说:“这辈子让男人把亏吃大了。”这是作者的叙述语言,还则罢了,但也是典型的书面语;再如《曾经的希望》:“爸爸,你曾经最希望拥有什么?”女儿歪着小脑袋问道。这是一个小女儿在和她的父亲说话,这样的话就很让人尴尬。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表姐,你在哪里》这一篇,作者写道他的表姐:“那时的你,也不过二十岁左右,白里透红的脸庞,很像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尤其是微笑的时候,有几分甜蜜,有几分苦涩,还有几分淡淡的哀愁。”这样的描写,真的让读者不知所云。好的语言一定要诉诸直觉,是对生活经验的体悟,也表现了作者对于生活的基本态度。
  特别是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更要考虑周到,老舍先生说过,学习语言一定要灵活运用,“还须注意它的思想感情,注意说话人的性格、阶级、文化程度,和说话时的神情与音调等等”,总之,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做到什么人说什么话,他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以及他怎么说这句话。这方面,《红楼梦》、《水浒》都是很好的文学语言的范本,而老舍、汪曾祺、林斤澜等老一辈作家,也用他们的写作实践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都是值得我们重视和认真学习的。
  感情的真伪问题。文艺腔除了表现在语言上,有时还表现在叙事态度上,也就是所谓腔调。为了某种道德情感的表达,而故意忸怩作态,也是文学写作的大忌。《擦鞋》写一个年轻女子擦鞋的经历,她放在擦鞋摊上两双长靴,第二天,擦鞋摊却意外地消失了,她以为自己碰到了一对骗子。春天过去了,夏天来临了,她已经不再抱有希望,忽然,在一个雨天,擦鞋人居然站在雨中等她,手里还举着那两双靴子。女子回到家里才发现,这两双靴子竟是新买的,她发誓要回到那个巷子口,“她要在那里等,一直等到那女人来”。
  作者的意图很好,但过度的叙事却使得故事失去了真实的依托。这里也有一个如何利用巧合的问题。巧合是结构小说常用的技巧,但在使用中也要讲究分寸,没有分寸感,就没有艺术。《一封匿名信》遇到的也是这个问题。在这篇作品中,作者在最后揭开谜底时也利用了巧合,但是,这个巧合过于巧了,显得很生硬,也就丧失了可信度。
  时间匆忙,有些问题来不及细说,只有留待续篇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评论 | 张清华:草根诗歌是这个时代的痕迹
作家:他们在那广阔的地方写作
安黎 | 散文的四个节点及其实践路径
网络作家:被点击的写作
马明高 | 半生的文字生涯(下)关于我与孝义文联的文学生活
写作者罗伟章袁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