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燕琼||大庙、大庙,我又来了!
巫山县文联荣誉出品
周燕琼
巫山作协会员。她虽有着身为律师的理性思维,却不忘在文学里保留着纯粹的感性。文字朴实情真,有草木之味,有暖阳之光。
01
栽秧的酒
大庙、大庙,我又来了!
这个给我留下美好记忆、小时候几乎每年暑假必去的地方,随着外婆的过世、亲属的搬离、终和我渐行渐远,远到多年以来似乎都只存在于我记忆里。是的,随着我们物质生活的提高,我和我的那些住在同一个城市亲友们,我们都曾走过很多山,淌过很多水,认识过很多人,但我相信我们都无法找到一处风景、一方水土可以给我们带来我们曾经所真实感受过的期许、纯真和热情!这种感觉是那个七八十年代所特有的标志,是一种物质虽然匮乏,却相互帮衬、彼此牵挂的情怀和亲情,而这种情怀和亲情才是我对大庙念念不忘的根本所在。
其实,大庙算不上是我的家乡,我顶多只能算是半个大庙人。我外婆出生在大庙中街的陶家大院,外公出生在大庙石桥的吴家。从我记事起,每年暑假我都要随外婆去大庙小住一段时间,那算是我童年中最快乐的时光。大庙海拔800米左右,平坦宽阔,甚为凉爽,退休的外婆睿智豁达,一头银色的秀发,对人热情,我们兄弟姐妹都特别喜欢爱戴她。外婆每次一到,大家都争相邀请,那时我可是沾了她老人家不少的光。我随外婆穿梭在石桥、李家屋场、陶家大院、大庙粮站等几个地方,就像小孩子上了大街,总有看不完的风景,玩不厌的游戏,听不完的故事……
陶家大院无疑是我童年记忆最深的地方。陶家大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修复于1888年左右,修复距今也有130多年的历史。大院上有门面房和弄堂,中有方正的天井堂屋,即通风又透光,下有堂屋设私塾若干,大大小小房间几十间,土改时除了给陶家保留了做生意的门面房和四五间偏房居住外,其余分给了龙姓,覃姓等外姓人。而我姨婆一家,舅爷爷以及舅舅一家共十几口人就挤居在这几间屋里。姨婆居住的那间屋即是卧室,又是客厅,又是餐厅,一到吃饭的时候,几老表坐的坐床,坐的坐板凳。舀一碗洋芋四季豆饭,就着烧茄子、烧广椒、腌黄瓜、菜瓜、舂大蒜,吃么儿么儿香,场面甚是热闹。
那个年代日子虽然辛苦,但善于经营的大庙人把生活也是过的有滋有味。食材简单,就变着方儿吃,同样的菜每天可以吃出不同感觉。今天洋芋片,明天糯米洋芋饭,后天四季豆孔洋芋,今天凉拌菜瓜,明天就把菜瓜上面挖个洞,把瓜瓤挖出来后将作料直接倒进菜瓜里,菜瓜的香脆和作料的浓郁完美结合,几老表一人一口,将菜瓜吃出了无与伦比的感觉。偶尔我们还去山间岩石捡“地捡皮”炒酸菜吃,地捡皮是牛粪风化后岩石上形成的一类菌类植物,外形和木耳相似,口感软绵。因为听说是牛粪变的,我也就只象征性尝了尝,至今不知其味。漫步在稻田间干净、宽敞的水泥地面,想起三四十年前的我也曾这样独自一人漫步在那一尺多宽湿滑软绵的田坎上。透过脉叶,晶莹透亮的露珠折射出的“陌上稻花香、鸭群水中游,蜻蜓戏点水”的立体画面。原来,她一直在这里,等候着我,包容着我,接纳着我这个故意疏离半生的游子,让我对这片土地依然充满着深深的眷念之情。
大庙人占据地理上的优势,充分发挥想象,将稻鸭共作模式利用到极致。生产的大米蒸成七分熟后放入圆形模具,制作成圆形米饼晒干,再经过高温油炸迅速膨化后,就成了我们细娃儿的零食;大米细细碾碎后制成刨叶子经油炸后迅速膨大也变成一道特有的零食;阴米子炒熟膨化后,经开水冲泡放上红糖,就成了待客接物的上等佳肴,逢年过节“拜年、拜年,阴米子上前”。将大米打成米粉后制作成的碗儿糕香软扑鼻,大米和糯米发酵后制成的米酒让我这半个大庙人沉醉梦乡,大米制成米花糖,米棒所带来的唇齿留香,至今让人回味。水田里的猫儿鱼经过晾晒风干后油炸成一道上好的下酒菜,大庙人把生活过如诗一样,让年幼的我对每年暑假的大庙之行充满了期许和想象。大庙因为地处巫山、奉节、湖北建始三县交界处,交通四通八达,成为川东鄂西的商贾中转站,商贸十分繁荣,一直保持着二、五、八日“赶场”的习俗。大庙人一般会在逢场这天开门做生意。舅爷爷撑起他的修伞摊,舅舅开门照相,没有一技之长的我们这帮小屁孩,也会跟着年龄稍长的清姐姐去大庙天主教堂背后的水井挑来泉水,然后烧好泉水泡好林檎茶,拿到供销社去卖。平时胆小怕事的我似乎在大庙找到了用武之地,我扯着喉咙吆喝“快来喝,快来看,又香又甜的林檎茶,既解渴又解暑,不甜不要钱”,声声入耳。我们不仅卖茶,我们甚至还顶着八月的炎炎烈日,从大庙场镇步行到长梁子,一路叫卖过冰糕。一趟下来,钱没有赚到几个,皮肤倒是晒得黝黑,冰糕吃了不少。以至于每次暑假结束后,黑里透红,乡音十足的我回到巫山后都要被父亲嘲笑很长段时间。
1889年,一个法国人卖掉他的全幅家当,来到大庙修建了一个叫安多尼堂的教堂。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让大庙人像法国人极富浪漫主义情怀。尽管物质匮乏,生活困难,但大庙人优雅的回报生活。舅舅带着我们几老表,寻百合、摘荷花、网蜻蜓、捉鱼儿、赶鸭子,让我的童年记忆充满了乐趣。想起看完露天电影后的清姐姐到处找鞋的囧样,和覃家表哥兵娃子用他自制的摘果神器偷摘无花果洋洋得意的表情,至今让我开怀一笑。如今,大庙街上随处可见的无花果,伸手可摘,却再无法体验到当初那种偷摘果实的乐趣了。
1992年腊月,外婆过世后,母亲遵循其遗愿,将外婆从巫山送到大庙石桥吴家祖坟岩附近安埋。那天天空飘着雪,石桥两边站满了父老乡亲,在母亲三米一磕头的叩拜下,一只由8人组成的抬工队伍抬着外婆的棺材从加油站向石桥缓缓前行,“哟~耶~哟嗬~嗨~”“抬起嘛佬佬轻啊”“嘿哟嘿~嘿欸~嗨~”“伙计你莫着慌~啊~”“伙计~啷个~说~”的抑扬铿锵的抬工号子在山谷间回荡。外婆永远躺在了这片生她爱她的土地,让我对大庙多了一份牵挂,却少了一份再聚的理由。
1986年大庙街上的那一场大火烧掉了大庙的大半个街,更烧掉了我对大庙的最后一丝幻想。我曾经熟悉的长长的油光发亮的青石坂雨巷被宽敞平整的水泥地面代替,那黝黑有年代感的木板房被水泥板房代替,大庙完全的改头换面让我无数次深深叹息!叹息这场大火不仅烧掉了大庙原有的古朴,似乎也带走了大庙人原有的不欺善怕恶的彪悍,不失朴实浑厚的精明和不趋炎附势的亲情!
自此之后,我很久不踏足大庙!即使偶尔的造访也是行色匆忙。似乎再也没有幼时的闲心去真实感受大庙以及大庙人的变化了。
直到大庙逍遥群里的一群逍遥人让我再一次感受大庙人久违的热情和相互帮衬的情怀。原来大庙一直身披黄金甲,面拂轻纱等着我的归来!
是的,大庙,大庙,我又来了!
图片提供:周燕琼
主办:巫山县文联
主编:李能敦
责任编辑:许先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外婆味道菜品-想吃外婆做的菜
琼台仙谷看湖
【学生佳作405】外婆的洋芋丸子
【洞庭作家】邹和阳/池塘春草梦依依
后土庙琼花
▼【天津明信片】6048:李鸿章庙石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