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曾经的岁月,留给了我们三个习惯,99%的知青都有!

1968年12月22日,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经历了那场浩荡的“人类迁徙”运动的人们,对这段历史拥有着独特的情怀和感受。对于当下年轻人而言,这无非是一段国史,只有对经历者来说,那才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历时十年之久的上山下乡运动,几乎波及到当时每一个家庭,影响深远,意义非凡。“知青”这一名词的分量也变得格外沉重。

我们不得不说这场运动带给他们的是一生的影响。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包括他们一代人的价值观。这其中有好也有坏,所以至今,知青们谈论起那段往事,总是又爱又恨。


(一)

毛主席对于上山下乡的指示中提到,将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农村去…… 言简意赅,就是把这些小年轻送到农村去。据统计,知青们下乡的平均年龄是17岁,当然也有年纪大一些的,也有年纪小的。

一群城里的孩子们来到农村,参加繁重的体力活,况且伙食不好,居住环境恶劣,这些原因造成了他们身体上的疾病。

举个例子,我的姥姥下乡时只有15岁,是正长身体的时候,繁重的体力活加上填不饱肚子,种种因素导致她停止了发育(身高等)。这是其次,更严重的是她的腿和腰也落下了无法根治毛病。

我想绝大部分的知青也有类似情况,饮食,环境,超负荷的劳动,包括当时插队时受伤没有受到及时治疗,导致的种种后遗症,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简单来说就是:累的、饿的、受罪的、操心的。自己的身体,自己最清楚。他们这一代人年轻时的经历导致了他们身体上的一些病症,对他们后来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

说到了身体自然就离不开心理。这一代的人生活在“运动”中,生活在“动荡”中,这些社会因素和外界因素在他们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直到现在,他们依旧可以描绘出当年每一帧画面,而那些忘不掉的记忆依旧在他们心里荡起涟漪。

他们经历了什么?年纪轻轻被下放,革命劳动两不忘;而立之年返城潮,回城就业太失望;人到中年遇下岗,家中老小泪汪汪;前途希望太渺茫,咬紧牙关拼命闯;蓦然回首人已老,知青身份被遗忘。

以上是对这一代人的经历简要的描述,也是他们这一生中共同遇到的问题。如果说这些人生经历不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影响,那是假话。

我们从极端案例来说,有一部分的知青因为不堪重负精神上和心理上出了一些问题。从绝大部分人来说,他们普遍成了接受型人格。接受突如其来的打击;接受不公平的命运;接受生活中的一切好坏,而这大多数,都是被动接受。



(三)

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价值观。时代和环境以及接受的教育,决定了他们的价值观。五六十年代的人,具有哪些独特的价值观呢?以下我挑几个特别的来说。


1. 集体荣誉感

知青一代不兴说“我”,他们总说“我们”。

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和思想的灌输都是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


2. 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

知青什么苦没吃过?什么累没受过?扎紧裤带的日子对他们而言印象太深刻。即便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他们也从不浪费,并且十分的看不惯那些年纪轻轻就好吃懒做的人。


3. 知足常乐的乐观心态

知青都十分容易满足,遇到凡事都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而挂在嘴边最多的话就是“知足常乐”。

知青这一代人的经历是独特的,他们的一生都被上山下乡影响着。在渴望知识的年纪被迫终止学业,在怀揣着热情和理想的年纪被现实打的体无完肤,在正长身体的年纪被劳动和饥饿裹挟,但是他们没有就此放弃,而是逆风向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部史·一出剧·一卷画——说说《履痕》
去劳动吧!就像我们生来不懂厌学和社会退缩
在通州店品尝"上山下乡家常菜",太香了(图)
难忘岁月《纪念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
我们的知青岁月——感谢苦难
实拍六十年代知青的真实生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