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秦帝国败亡的原因,可能并非源于暴政,但历史书不会告诉你真相

说到秦朝灭亡的原因,人们很快在脑海里想到一个词:“暴政”。

唐太宗李世民就说秦朝是因为“始皇暴虐”才灭亡的。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也认为:“秦始皇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之境界”,所以才导致秦朝灭亡。

这也应和了普通人心目中的固定形象,秦始皇是个暴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才导致秦朝如此短命。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借助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口说,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在《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进一步说明,秦朝灭亡是因为“以暴虐为天下始”。

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也有史学家为秦朝的灭亡给出了不同的原因——取消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分封制,就是给功臣和王室子弟以土地,让他们享有对自己封地的管理,即统治的特权,这种特权往往还可以世袭。

分封制的好处,是让功臣、王室子弟跟皇帝形成一个大的利益共同体,大家目标一致,有劲往一处使,有助于江山的稳固。

因为分封的诸侯,不仅仅是有自治权,还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王朝安全的责任和义务。

反之,郡县制则是把诸侯和功臣的世袭制给基本排除在外了,郡县制是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郡县的首脑由皇帝直接任免。

分封制度的好处是,中央不直接领导地方,通过王室和功臣管理全国,皇帝很省心,但王权不下乡,老百姓看不到中央的存在。

郡县制的好处,是使地方处在中央的垂直管辖之下,皇帝比较累,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秦始皇统一华夏以后,面临两种制度的抉择,该实行分封,还是郡县制?

分封制是古已有之,周朝建立之后便开始实行;郡县制也不是秦始皇首创,在他300多年前,老祖宗秦武公(前688年),就越过陇山,在平定今甘谷的冀戎,后,以族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行政管理机构——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这是中华县制的开端。

实际上郡县制也不是秦国的专利,山东六国也部分实行过郡县制,例如赵武灵王就在自己的国土上设置过云中郡、雁门郡、代郡。

不过在秦国和山东六国,虽然尝试实行了郡县制,但并不是搞得一刀切,而是和分封制并行。

也就是说,在王国内有的地方推行郡县制,在有的地方实行分封制。

例如秦孝公在商鞅变法成功之后,曾经一次性给了他十五座城池做食邑。秦惠文王封张仪为武信君之后,赏赐他食邑六城。秦庄襄王封自己的好基友吕不韦为文信侯,食邑是洛阳十万户;和秦始皇母亲私通的假太监的嫪毐被封为长信侯,封国在太原。

究竟该实行什么制度,统一后的秦国高层意见不一,分为两派。

主张分封制的官员,以丞相王绾为代表;主张实行郡县制的官员,以廷尉李斯为代表。

他们各有各的主张,也各有各的理由。

丞相王绾等对秦始皇说:“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燕、齐、楚等国的一些地区实在是天高皇帝远,距离咱们国都咸阳距离遥远,朝廷设置官职去治理起来太费事,不够来回趟麻烦的,不如封您的儿子为王,去镇守这些偏远地区。

一旦封这些人为王,他们就常驻在封地,有什么大事小情,他们可以及时处理,不然的话时间都消耗在了路上,效率太低。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大节约了管理成本。这样的话,皇帝你老人家大可以到全国的名山大川旅游巡视,想去哪就去哪儿,不用去操心管那些鸡毛蒜皮的地方事务。

李斯则反对分封制,他的理由也很充分:周朝是为什么灭亡的?部就是因为分封诸侯嘛。

周朝建立之后,分封诸侯和王室,一共封了70多个。结果诸侯做大做强,不听周天子号令,也不给他进贡,让天子他老人家债台高筑,一贫如洗。后来诸侯之间大打出手,周天子的权威更是荡然无存,最后被架空,直到为秦所灭。

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咱们更为先进的秦国,可不能实行分封制,那样会重蹈覆辙。

李斯总结道:“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意思是说,分封制会降低中央政府的凝聚力,让诸侯各怀鬼胎,为国家未来的分裂埋下祸根。

丞相王绾的意见,其实代表了秦国朝堂大多数大臣的意见。

他们认为,秦始皇的中央政府在统一王朝的偏西部——咸阳,不可能直接治理边远地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藩王做皇帝的代理人,在那些地方可以实现现场办公,防患于未然;这样是为了秦王朝的长治久安着想。

当然,主张实行分封制的大臣们也不全都是秦始皇着想,他们也有自己的私心。

因为他们都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臣,实行分封制之后,他们大多能得到封赏,成为王侯,可以有自己的独立地盘,过上类似于皇帝的生活。

秦始皇是人精,怎能看不出这一点。他心想,你们这些家伙都是站在个人角度考虑问题,根本不是为了咱的江山着想,别把咱当傻子。这样看来,还是李斯大公无私,是站在咱的立场考虑问题。

最终,秦始皇一锤定音:“大家别争论了,我赞一下李斯的意见,分封制的弊端太多;我宣布,秦国以后告别分封制,全面实行郡县制。”

实行郡县制之后,问题随之而来,王室子弟往哪搁呢,总不能让他们当待业青年,或者是让他们到地里种庄稼吧。

在此之前,秦惠文王的弟弟樗里疾就被封为严君,官至秦国右丞相,为秦始皇统一建立过功勋。无独有偶,秦昭襄王把宛城封给公子芾,邓城封给公子悝,二人后来跻身秦国“四贵”之列。

但是秦始皇可不管这些,他的二十多个儿子全都无所事事,没有存在感。在史书上,整个秦王朝就是秦始皇在唱着独角戏,嬴姓宗室一个都不见。

王室子弟如此,给秦始皇出生入死打江山的功臣们也好不到哪里去,全都没有封地食邑。

王翦在伐楚前就发牢骚说:“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那意思是,当您的部下真没劲,不管立了多少功也白搭,想封侯?门儿都没有。

其实秦始皇坚持实行郡县制,初衷并不是因为吸取了周朝灭亡的教训,而是因为他生性多疑,不相信宗室和功臣。

如果是吸取周朝教训,分裂周朝的主要是功臣为主的诸侯,宗室造反的是少数,吃里扒外的不多,战国七雄中只有燕、韩、魏跟周天子是同宗的一大家子,其它四国跟周天子没有血缘关系。

秦始皇不封宗室,也说不上有何借鉴,这只能解释为秦始皇除了自己,谁都不相信,担心宗室子弟分封之后会做大做强,把自己从皇帝宝座上推下来。

秦始皇的担心并非多余,历史上的秦国内斗不断,主角大多是嬴姓宗室。

前有秦武王薨逝后,嬴稷回国继承秦王之位,惠文后支持公子壮与之抗争,有楚国背景的芈八子(宣太后)支持公子芾继承王位。继承人的斗争逐渐白热化,双方大动干戈,芈八子(宣太后)获胜后,和惠文太后和公子壮有关系的秦国公族遭遇灭顶之灾,被屠杀殆尽。其血腥程度丝毫不亚于历史上任何一场兵变,让秦始皇心有余悸。

秦始皇本人也经历了残酷的宫廷斗争,同父异母弟弟长安君成蟜为了争夺王位谋反,差点取得成功。

至于功臣,那就更靠不住了,秦始皇为何除掉文信侯吕不韦,不就是因为他独揽大权,影响到秦始皇的权威?

至于长信侯嫪毐,更是胆大包天,企图谋反,这都是血的教训。

统治者大都生性多疑,连自己亲爹和亲儿子都不相信,秦始皇的前面要加个“更”字。他不但不相信功臣,也不相信宗室,担心他们跟自己争夺皇位。

这样一想,秦始皇只能废除分封,让宗室、功臣坐冷板凳,把大权仅仅抓在自己手中,实行了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政治。

这意味着,为秦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嬴姓宗室、功臣乃至亲儿子,都没有因为秦始皇一统天下从中受太大的益,他们跟皇帝无法形成利益共同体。

秦始皇忘了一点,凡事都有两面性,藩王、宗室、功臣既可以威胁皇权、甚至颠覆政权,但如果秦始皇让他们入股嬴政集团公司的话,大家组成既得利益集团,可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抵御风险的能力也会大大增强。

毕竟血浓于水,他们和秦始皇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遇到事情,他们怎么会袖手旁观?

在外部没有危机的时候,他们会窝里斗,为了利益争得不可开交。但是一旦外部有了危险,有人要兼并嬴政公司,那就是砸他们的饭碗,将他们置于死地,他们也会同心协力,捍卫公司。

历史上,胳膊肘向外的王室子弟不是没有,但总的来说,他们能在危机出现的时候,一致对外。

比如唐明皇李隆基时期,宫廷政变频发,还是流血政变。但是当安禄山发动叛乱的时候,李隆基的儿子都没有袖手旁观,诸子分别兼领天下节度使,参与维护大唐王朝的战斗。

可是秦始皇一叶障目,走向极端,把宗室排除到政权之外。虽然因此实现了独断目标,集大权于一身,但是却没有能组成既得利益集团,让大家跟自己绑在一起。

这样秦王朝就失去凝聚力,在面临危机的时候,大家选择了袖手旁观。李斯等少数能臣,很难成气候,力挽狂澜。

对于秦始皇的一意孤行,有人看出了潜在的危机,他忧心如焚,勇敢地站出来提醒。这个敢于说话的人,不是泛泛之辈,是齐国的知识分子淳于越。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大摆筵席,招待文武百官。在宴会上,众臣纷纷举杯,祝始皇陛下寿比天齐、英明伟大。

这时候,来自齐国的博士淳于越出列,他没有拍马屁,也没有歌功颂德,而是说了一段发自肺腑的真话。

淳于越说“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淳于越指出郡县制的危害,那就是国家有难的时候,没有人挺身而出,因为宗室子弟没有得到好处。他还说,一切应该向古人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不然的话,会吃大亏的。

淳于越的话当然不全对,咱们不能强求那时代的人有太过于超时代的视野,但是他说的郡县制的危害却一针见血。

他的一番话就像在王宫里扔了一颗炸弹,四座皆惊,大家都把目光投向秦始皇,为淳于越捏了一把汗,心说始皇陛下听了这话肯定不高兴,不会有你的好果子吃。

听了此言,秦始皇果然气得浑身发抖,铁青着脸,半晌没有说话。

大家都在唱颂歌,你这厮不识时务,发表反朕言论,大煞风景,啪啪打我脸,真是活到头了。

已经担任丞相的李斯很快就捕捉到了秦始皇的表情,洞穿了他的心理活动。为了维护秦始皇的尊严,他必须站出来痛斥。

再说了,郡县制是自己提出来的,这小子提出恢复分封制,分明就是向我开战,必须予以反击,掐死这个苗头。

如果秦始皇一时糊涂,同意了分封制,那自己日后肯定失宠。想到这里,李斯挺身而出,义正词严地驳斥道:“真是一派胡言,开历史倒车。”

“三代之争,何可法也?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意思是说,你这小子不紧跟时代潮流,蛊惑陛下复古,是居心不良,包藏祸心。

李斯旗帜鲜明地提出:“废诸子百论、以吏为师、禁擅办私学、禁以古诽今、禁以私学谤朝政”。

秦始皇听了,连连点头,随即顺势做出焚书坑儒的最新批示。

总结起来就是,凡事反对秦始皇的,都要从肉体上消灭;赞成秦始皇的,要加以培养,成为维护秦王朝的中坚力量。

事实上,在日后秦国面临危机的时候,这些官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由此可见,秦始皇实行暴政只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实行郡县制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所谓秦始皇的“暴政”,只针对于下层人民,对六国贵族还是过于“仁慈”了点。

秦灭六国之后,没有进行斩草除根式的大屠杀,而是把12万六国上层贵族迁徙到咸阳,放到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监管。中层官吏和中产阶级则留在了六国故地,成为日后颠覆秦朝政权的中坚力量。

比如项羽的叔叔项梁,就是楚国贵族;还有被项羽和刘邦尊为“义帝”的熊心,也是楚国贵族。除此之外,魏王魏咎、韩王成、临江王共敖等,都是六国贵族。

综上所述,秦王朝覆灭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暴政,还有实行郡县制,以及没有对六国贵族进行彻底清洗。

历史书会告诉你,分封制是落后的制度,这个不假,郡县制也的确是相对先进的制度,但历史书并没有告诉你,不是不能实行郡县制,而是要循序渐进,有过渡时期。

秦始皇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太渴望集权专制,结果反而葬送了自己的万世基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看完“焚书”的全部内容就知道了
从神农到秦始皇的一万年(27)天下一统:秦灭六国与秦王朝的崩溃
秦始皇做错了这件事,结果二世而亡,刘邦做对了,大汉王朝两百年
秦朝快速灭亡,除了秦二世的暴政,秦始皇四大战略失误是主要原因
解析历史:浅谈从秦到魏晋古代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秦末乱世:分封制与郡县制孰优孰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