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光绪年间发生的丁戊奇荒,全国饿毙一千万人,为什么少有人造反?

当然有人造反,但现实环境下,造不成!

被清朝官员称为“丁戊奇荒”的那场大旱灾发生在1876年到1879年的晋冀鲁豫陕地区(尤以晋豫为烈),灾情最严重的时期是中间两年,1877年是丁丑年,1878年是戊寅年,所以也被称为“丁戊奇荒”。

本身的这次大旱灾已经千年难遇,连绵数年,同期引发的蝗灾和后期的水灾、瘟疫更使灾民雪上加霜,仅死亡的灾民就达到了1300万,包括苏北、皖北、京津、甘肃等受灾地区人口更是达到两亿规模。

如同任何一个前朝一样,清政府也得开仓赈济灾民,大灾之后,免税三年,哪个朝代都不想失去人心,这几乎已形成惯例。但清政府当时的财政状况的确不容乐观,手中余粮也是无多,除了正常做法,清政府也别出心裁,开发了新的方式。

一、卖官鬻爵

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含金量高的实缺是断然不卖的,但虚衔方面可以做足文章,可能是受到了太平天国运动中“封王数千”的启智,曾国荃上书启用的这个新形式的确广受新晋士绅的欢迎,筹集了四五百万两白银。

二、国际援助

随着通商口岸的日渐增多、中外交流的日益深入,中国也不能再缩进躯壳、遮蔽信息,北方大灾荒的消息也使得日本等国家发起广泛的赈济活动;清朝政府也开始出资从朝鲜等国进口粮食;在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也踊跃加入了赈灾活动;国外华侨听闻噩耗,也纷纷贡献出自己的积蓄,以渡难关。

三、民间救助

民间救助当然不是“丁戊奇荒”首创,之前的朝代中也有善人施粥的先例,但是这次与之前明显不同。首先是影响面广,不仅仅是灾区,南方没有受灾地区的广大官绅也纷纷行动起来,与“洋赈”积极竞争,不甘人后;其次,普通百姓也慷慨解囊,构成了一次近代民族精神“觉醒”的雏形。

北方赤地千里,不乏倒毙于途,这一幕在中国历史上并非罕见,明末的李自成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走上了造反之路,这次“丁戊奇荒”虽然八方救援,但仍属杯水车薪,总有很多吃不上救济粮的,这些灾民起来造反了吗?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写的回忆录中也指出,他在山东赈灾的时候,至少遇到过两拨灾民游说他,让他带领大家“起义”,据他亲自所见,在山东,小规模的劫掠和吃大户的行为不胜枚举,遍地都是,但始终没有酿成十几二十年前太平天国、捻军那样的大乱子。

这个结果的一方面反映了赈灾制度的中外竞争使得灾民最终得益,另一方面,还是仔细地想一想,为什么灾民会意欲团结在李提摩太的旗帜下“造反”?灾民也不傻,随着近现代武器的更新换代,造反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缺乏“国际支持”或上层支持的土法造反,造一个死一个,造两个死一双,造多少死多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光绪年间, 丁戊奇荒死伤超一千万人, 为何无人造反?
朱元璋下令给灾民开仓放粮,后扮成乞丐去讨饭,次日连斩5名高官
乾隆命和珅去赈灾,和珅向粥里撒了把沙子,轻松解决灾情
古代赈灾为什么一般都是熬粥而不是做干饭?看完心里有底了
清末“丁戊奇荒”到底有多严重?人被当成食物,漂亮女子不值千文
丁戊奇荒,铁石心肠亦当泪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