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至宫廷下到百姓,防火、报警、灭火一条龙,无懈可击的大宋消防

一、繁荣之下,潜藏危机

众所周知,自北宋建立以来,各地经济开始逐渐自唐末五代的混乱之下逐渐恢复,工商业也随之繁荣,两宋城市经济也在此势头之下开枝散叶。根据记载,仅北宋初年十万户以上的城市就有四十余个,东京开封作为首都,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过不断地改建、扩建、移民,开封就由户数二十余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以开封为代表的城市繁荣,使得城市格局也发生了改变,以往各代城市规划功能区十分鲜明,居民区与集市区相互分离,及至宋代这种隔阂逐渐放松,商人可以在原来的居民区内开门营业,逐渐出现了市坊融合的新型城市规划。

商人们终于可以在城市里肆意驰骋他们的商业神经,在大街小巷摆摊开铺,好不热闹,还以宋代东京为例,商铺、粮店、茶楼、饭馆、客栈各种买卖穿插其间,就连皇帝家门口的"御廊"都允许商人在其间贩卖货物。

御街向南,过了州桥,街道两侧除了民居,便是张家酒店、王家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这可不是杜撰,乃是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如是,仅仅一看便馋出了口水,仿佛字里行间都飘着饭菜香味。

不仅如此,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常见的早市、夜市更是在宋代就已出现。

早市卖的就是早点,我们现在早起上班出去买早点是因为我们的经济能力足以支撑起我们的"懒惰",省下做早饭的时间多睡上那么一会是如此的幸福,而宋代就出现了这样的商业模式足以想见当时的城市经济繁荣程度,市民是可以支撑起早上出去吃早饭的开支的。

夜市的出现更是宋代经济繁荣的强有力证据。街巷之间茶坊五更时分就"点灯博易",衣服、画作、饰品无所不有,反而到拂晓时分就关门歇业,时人称之为"鬼市子"好不形象。要是手间没有几两闲钱,宋代市民怎舍得大半夜跑出来消遣购物,享受夜生活呢?

商业繁荣的背后必然是人口数量的庞大,由于宋代政府对商业采取非限制态度,导致商业人口大量增加,其中流动性相较以前也是大大增加,往来客商进出城市,让东京开封人口峰值一度达到一百五十万人左右,北宋徽宗末年十万户以上的城市就增加到了五十余个。

庞大的人口也使得文娱业花样百出,这也是乡村生活中无法出现的场景,农业人口种地都来不及,哪会有这么多空闲时间出去找乐子呢。而宋代以前娱乐活动往往带有特权化的色彩,只有达官显贵可以享受,但宋代普通市民也可以有多种娱乐活动可以消遣。酒店门楼张灯结彩,瓦舍饭馆其乐无穷,宋代市民仿佛要比现代人更会享受。

但是这一切的繁荣之下,就有一个严重的问题不得不面对——消防安全。

二、东西南北,皆有火情

宋代的城市发展程度势必会让市政治理难度大大提高,管理一旦松懈出现疏漏,就会有大问题,火灾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根据文献记载,仅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绍兴府人口将近三十万,住宅拥挤,且多木制房屋,但有大火,一家火起三家遭殃。如此无论是城市治理者还是上层的统治阶级,为了保证政权的长治久安就必须将火灾事宜提到朝廷大事上来加以应对。

翻看宋代文献,我们会经常性看到这样的字眼:某年某月,内酒坊火,酒工死者三十余人;王宫火、宗正寺火、东宫门火、成都火、临安府火等等。诸如此类从北宋建国的建隆年间到南宋灭亡,几乎每年每地、或大或小都有火灾发生,甚至有时一年内多次着火。

与其他自然灾害相比,火灾在时间上有显著的不确定性,年头到年尾,随时随地都可以着火。空间上北到幽燕、南至海南、西达兰州、东临东海,哪都着过火,且绝大部分都发生在城市之中,这其中又有绝大部分发生在宫殿、府衙、庙宇、仓库、街道。

如明道元年八月,文德殿修成后当夜起火,火情蔓延到崇德、长春、滋福、会庆、延庆、崇徽、天和、承明八处宫殿;太平兴国七年八月,益州西仓库起火;天圣三年二月丁卯,蓟州榷场货物起火。

其中仓库大都是战略物资的储藏地,往往成为敌人偷袭放火的首要目标。另外,宋代皇帝将道教人物奉为自家祖先,有些还尊崇佛教,多次在宫中外宫外建造道观、庙宇,上有所好,下必从之,民间百姓业纷纷修缮庙宇,这些都成为火灾频发的地区。

三、究其原因,防患未然

但有火灾,追其源头必然离不开人、物、技术三种因素,从消防的角度来看,人为因素往往是火灾发生的重要原因,宋代火灾的发生业多是认为用火不慎,或疏于防范造成的。

首先正如上文所说,宋代城市人口众多,住所十分接近。根据学界研究,宋代人口大约一亿左右,居住用地尤其是城市内的居住用地可谓十分紧张,就算是规模宏大的京城首府也是如此。

宋代都城是在后周的基础上改造完成,在建国初期,荡平外部敌对势力的过程中,如荆南高继冲、南唐李煜、吴越、西蜀等割据政权,凡是攻陷或归顺一处,其妃嫔家眷尽皆前往东京开封,将他们放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进行监视控制,永嘉南渡后的情形大致类似。

另外,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不能白白让权臣交出手中力量,于是允许其大兴土木,广纳财富,京城便是他们的上佳之选,在京的豪华住宅庭院大都是王公贵族的私人宅邸,而他们手下的产业及仆役家眷也需要占地安置,于是人口越发拥挤。

其次,宋代建筑材料并不耐火。不仅宋代,整个中国古代的建筑材料多是土木,少有砖石。民间多是茅草竹木,星星之火即可让整间房屋顷刻之间灰飞烟灭,宫廷亦然,即使用来修建宫中建筑的木材都是各地优质木材,可终究是个木头,遇火也烧,兴许还能烧的更旺。

不仅是居住区,宗教建筑也逃不开厄运。宋代皇帝总结先前诸次灭佛运动认为,佛教终究不可灭,不如因势利导使其成为思想统治、安抚百姓的工具。于是众多寺观禅院纷纷兴起,加上年节多有香火供奉,不仅是寺庙,连城市都笼罩在香火之中。从景祐年间到宝元年间不到十年,玉清、上清、寿宁、开宝、兴国等七宫两寺烧得连灰都不剩,也算是别开生面的灭佛运动了。

最后也是最为严重的人为因素就是故意放火。这里就有战争原因,尤其是宋代,火药已经开始应用于军事,为取得战争胜利而蓄意纵火,为了防御侵略而进行的坚壁清野,还有为了炫耀战绩而纵火焚城的事情数不胜数。

如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在攻灭北汉的战事中,北汉就将财宝宫室尽皆焚毁,鸡犬不留,意图宋军入城后不能久守只能退兵。又如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进攻太原的战事和攻灭南唐的战事中,守军都出现过这种情况,如此战火不仅是简单指哪烧哪,这种财库重地易燃之下,必然波及包括民居在内的全部城区,导致大量财富付之一炬无比可惜。

四、联防联控,杜绝火灾

那么如何防火呢?

宋代法律规定,如果是人为纵火,主管官员需要按时查办案件并将罪犯抓捕归案,否则就会受到严厉惩处,所以经常出现十分滑稽的一幕,地方百姓为了报复本地官员对其的欺压,常常自焚房屋,无有凶犯,事后官员自然查办不利,只得受罚。

军中防火更为严厉,因擅离职守而导致火灾的要对擅离职守者处以极刑,另外如若起火,营内士兵不得来回奔走呼号,因为这很可能导致不明原因的炸营或军队哗变,凡是自乱阵脚者军官有权将其当场斩杀。

宋代法律通常在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量刑标准,但对纵火犯,全国的态度出奇的一致。宋太宗曾在雍熙年间明令凡是杀害三人焚烧房屋波及百间的,即使不是实行重刑之地,也要用重典治之。南宋也规定,凡是纵火即使没有造成巨大损害也要以强盗罪论处。

重典之下,宋代还将保甲法与消防相互联系。保甲法本是居民之间相互联结进而相互监督的地方管理办法,在之后又加上了对火灾的联防联控机制,若是有火情而隐瞒不报者,按照保甲制度实行连坐,以最大限度的杜绝火患。

除了法律规定之外,对于用火还进行严格的管制办法。

在宵禁之时,如果有人还未熄灯,衙役便会进行记录,如果当晚发生火灾,此家便是重大嫌疑。京师火禁尤其严厉,宋仁宗时规定"夜分即灭烛",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全城熄灭灯火,如有必要如丧葬祭祀需要点火,需要向官府报备,以防被冤枉为火灾。

此外,宋代还设立了类似于现代消防队的专门防火机构——潜火铺。

这种专职的防火机构首次出现于北宋时期,该机构会在城市内设置望火楼,建在城市高处以边观察全城火情,且望火楼的建筑要求十分严格,高三十尺,上方五尺,下方一丈一尺,根据度量衡换算为现在的九米多高,足够让全城尽收眼底。

望火楼下建有数间房屋,每处屯兵百人,如遇火情,便会抄起家伙前往灭火,且会分人前往殿前司、开封府报警,各领军士前来灭火,百姓自在家中即可。同时设置军巡捕屋,城内街道每三百步设一军巡捕屋,其中有兵丁五人,昼夜分班巡视全城。如此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消防治理体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视频丨在现代起火可以求救消防队,那古代发生火情该怎么办呢?
古人过年咋防火?见火不救要坐牢 皇帝得下罪己诏|火灾|春节
我国的古代城市都是怎么防止被点着的?
消防故事汇:中国历代防火术
小学生防火安全知识儿歌
最近森林火灾频发,请注意用火安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