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荐书| 《铁笔生辉:赵嘉福作品集》
userphoto

2023.03.02 上海

关注

《铁笔生辉:赵嘉福作品集》
赵嘉福 著  张品芳 编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978-7-5439-8581-0




赵嘉福,1944年4月生于上海。上海图书馆古籍修复部掌门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碑刻传拓及拓片装裱技艺传承人,“2014年中国图书馆榜样人物”,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培训导师,重庆、辽宁等多家省级图书馆的国家级古籍修复传习所导师,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专家,是当今国内全面掌握古籍修复、碑刻传拓、碑帖书画装裱等技艺的大师级人物。

1961年,赵嘉福入职上海图书馆,被分配至古籍修复组,职业生涯已整整60年。其间,他几乎完整亲历了新中国古籍修复、碑刻传拓业的复苏、起步,培育、发展,消沉、坚守,振兴、飞跃的全过程。于其个人而言,则经历了拜师求学,继承传统,融合技能,悟道创新,授徒传业等内涵丰富并足以让人称道的人生轨迹。就其技艺特点和履历魅力,有三个方面尤为突出,值得记录。
其一,技艺全面。古籍破损的原因很多,主要是酸化、老化、霉蚀、粘连、虫蛀、鼠啮、絮化、撕裂、缺损、烬毁、线断等,针对不同情状,产生了揭、洗、补、托、裱、接、衬、镶等修复技法,加之与其相关的装帧、函套制作、拓片、刻碑等技术,可谓是“十八般武艺”。更何况,其中任何一门技术又由多个类别构成,如“揭”可分为干揭、湿揭、蒸揭,湿揭还能细划成温水浸揭法、沸水泡揭法等等,有时还需各种揭法的混合运用。即使要掌握其中一项技能,也非得反复操练、用心体会不可。若将各种古籍修复方法包括碑刻传拓技术等娴熟于胸、精益求精且妙到毫巅,举目望去,大师者只手可数,而赵嘉福先生是当今公认的领衔者。60年中几乎未曾间断的古籍修复实践,令他用遍了各种技法,手法之老到、经验之丰富、成果之丰硕,他人难望其项背。难能可贵的是,业界公认古籍修复有南北派之分,因气候、环境不同,古籍的自然损伤特点有别,如北方气候干燥,纸张易脆,南方潮湿,保护不当则会生霉斑,南北派修复技法也因此各有所长。众所周知,北派代表为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第一代古籍修复专家、中国近代古籍修复大师张士达;南派的代表人物为当时上海图书馆的黄怀觉、曹有福。赵先生入职后即拜师刻碑圣手黄怀觉,又问道于精于古文献修复的曹老师,古籍修复的南派技法自不待言。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是,1964年,当时中央图博文物事业管理局在北京举办为期2年的古籍修复培训班,赵先生恰是其中的一员,在一代宗师张士达的指教下学习、感受北派修复的技法、特点和魅力。因此,他师从南北两派名家,兼收并蓄,又勤问好学、领悟力强,年复一年地经历实践-感悟-实践的过程,机遇、天赋、演练三者合一,使两大修复技艺融于一身。令人叫绝的还有,由于赵先生在上海图书馆任职,当时馆长为大名鼎鼎的古籍版本、书法大家顾廷龙,他深知懂书与修书、懂字与刻字的关系,教导赵嘉福学古文、练书法,打好古籍修复的文史基础。彼时,每周六下午由古籍专家潘景郑、瞿凤起教授文言文,而顾馆长则亲自书写帖子供相关员工每天摹写一小时,并批改作业,圈点评判。由各界各派大师亲炙,这种今日难以复制的场景,当是造就赵先生古籍修复、碑刻传拓、拓片书画装裱等技艺全面且融会贯通的重要因素。
其二,作品传世。受业于各路大师,有天赋、肯钻研、勤琢磨,加上数十年的操练,赵嘉福先生留下了许多精品佳作。以古籍修复而论,他曾参与抢救“山西赵城金藏经卷”、明代《西厢记》等一批国家一、二级文物的修复,至于嘉定、太仓等地古墓出土文献和清华大学受损古籍等也是经他手之后而获新生。因历史等原因,虽如今难以用图片展现其中的功力和奥妙,但他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安全可逆,以及恢复原貌及其功能的水准一直为业界交口称赞。本书《铁笔生辉》则旨在全面地展示他的碑刻、牌匾、篆刻、砚刻和壶刻的技艺。于此,赵先生师承有碑刻圣手之称的黄怀觉,从磨刀为始,长期在师傅身边观察、学习、感悟,然后试手、模仿、体会。拜师多年后,他在屋内刻碑,以刀击石的声音、节奏竟使来访的行家于门外误以为是师傅在操作。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他终于修得正果,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及至壮年后,他以实践积累和综合修养为基础,每每于作品中注入新的艺术内涵,令人称道。譬如一般而言,文字上石,多先运用“双钩法”描摹于石,再以刀刻之。赵先生则以阅读为先,反复体会原作的每笔每划,起势、停顿、转折、收笔,揣摩写字的过程甚至书写者的情绪。以立于上海豫园入门处的“海上名园”刻石为例,该石采自于黄山祁门,石面未经平磨处理,呈凹凸不平的自然状。倘机械地深浅一致复录文字,必因受光照而影响视觉效果。为表现原作的风采和神韵,他细心领会书法精髓,精心构思布局,果断将饱蘸浓墨的“海”字第一点作深度镌刻处理,让观者一眼望去即感觉到起笔的力与势。同时,将运笔、用墨特点与石面起伏相结合,粗显力道,细如游丝,完美地再现了原作的面貌。如此创作,给人以极强的艺术感染,深得行家和游人的好评。又如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有一块“大师石”,石长10.8米,高3.2米,一面刻有“师大”二字,也可读作“大师”。如何在这块硕大石头上刻字?阴刻,会使字陷于大石中,不得远眺;阳刻,且不说工程巨大,还会影响艺术表现力;着色,则会因经年累月的日晒雨淋而污染原石。为此,赵嘉福先生想出了“不阴不阳”的刻法,以四周勾阴凸显阳刻的两字。此构想着实罕见,却是真正奠定这件传世作品的重要基础。其实,赵嘉福先生的碑刻、石刻技艺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真”和“像”,忠实书画真迹,如实反映原作;而且在于“灵”和“气”,字迹灵动,气韵生动,富含金石气息。无论是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的“世纪大道”、龙华烈士陵园的“丹心碧血为人民”,还是“诗人徐志摩遗像”、“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等作品,均显示了这种特质。他是当代碑刻高手中的佼佼者,堪称一代“国手”,其作品赢得许多机构争相收藏。

其三,传承圆满。古籍修复、碑刻传拓等属于手感、分寸和火候的技艺,虽有技术法则和艺术内涵可作归纳,但手艺中遍布“技术诀窍”,如用多少力量“揭”,怎样的干湿度使拓片恰到好处,刻碑中如何运刀令作品充满灵气等,均难以用理论文字完整表述,它的传承一向依靠一代代师傅口传心授。其中师傅能否倾囊相授,徒弟是否有悟性且有反复实践的机会和恒心,都是该项技艺可否成功传承的关键点。旧时师傅多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观念,赵嘉福先生曾数次坦言,当年学徒时,竭尽晚辈本分,备齐材料,甘做下手,在师傅操作时于一旁观察、猜测、揣摩,随后则多加训练、感悟门道,他戏称此为“偷”技。十年后,待师傅对他有了足够的信任度并感佩其天赋和毅力时,方有了坦诚的点拨和交流,这也使得他对师傅黄怀觉的技艺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当之无愧地成为第二代掌门人。或许是赵先生对学艺初期的“不爽”有切肤之痛,故而他在上世纪80年代末收徒张品芳和邢跃华后,即一反“常”态,言传身教,倾力而为。鼓励徒弟上手尝试,边做边教。虽然,他经常敲打批评徒弟,从不轻易表扬,但是,凡有询问必有回应。传艺过程中,有两点显得格外珍贵:一是倒箧倾囊、不留一手。致使两位徒弟从古籍修复、刻碑传拓、托裱装帧等无一不会,成为今日业界人所共知的高手,经常赴各地示范交流,收弟子传教,使上海图书馆始终保持南派修复技艺重镇的地位,并传承有序地使一批员工、同行成为第四代门徒。二是凡接得重大刻碑项目,必带弟子一同作业。如“陈云纪念馆”、“逸兴亭”和“大厦大学”等,都是以师傅主刀、徒弟协同操作完成的。他于关键处示范指点,充分发挥了师徒制贴身传艺模式的优势,从而使徒弟在实践中积累宝贵经验和自信。张品芳在2017年和2020年先后获得上海市首批工匠和上海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邢跃华在2019年被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上海市技术能手”称号,表明两位徒弟在艺品和人品方面均得到社会肯定。值得一提的还有,赵嘉福先生除了在上海图书馆收徒传艺外,2008年起他先后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辽宁省图书馆等单位担任古籍修复培训导师,每年赴全国各地传授技能,本书中就有他和重庆图书馆徒弟陈勇合作的碑刻作品。2014年,他还受邀担任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专家,在教学第一线指导研究生,即使他两次罹患重症,仍在手术休养后坚持完成带教任务,“只要干得动,就一直干下去”,他说,“我有责任把手上的东西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人”。

2007年全国古籍保护会议后,继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成立后,各地纷纷设立分中心,古籍修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形势大好,这是赵嘉福先生等一批名师大展身手的重要背景。就赵先生及其两位徒弟而言,先前几十年日复一日学习、操作、体悟所成就的基本功和经验,于技艺是磨炼,于人生是修炼,这才是将古籍修复技艺发扬光大的前提。后学和同行不妨以本书为鉴,对照比较,共同努力,并努力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包括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
是为序。

周德明

2021年9月14日


代后记:铁笔生辉


恩师赵嘉福作品集在其从业60周年之际付梓,意义非凡。我在此表示衷心的祝贺!

该书是对赵老师从业生涯的全面梳理和总结,内容涵盖碑刻、木刻、篆刻、砚刻和壶刻等,精选了其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作品近200件,堪称一部视觉盛宴。全方面展示了赵老师深厚的学养,精深的艺术造诣,以及他在传统技艺上取得的不凡成就。

赵老师自从业始,就潜心钻研,广涉经史,博采众艺,触类旁通,在文献修复、碑刻传拓等众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擅刻、拓、裱、古籍修复,尤精刻碑、传拓与拓片装裱修复技艺,又长于木刻、篆刻、砚刻、壶刻。赵老师凭借其过人的天赋及数十年的锤炼磨砺,成为了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家,被誉为当代碑刻大师。其技艺炉火纯青,堪称鬼斧神工,在80年代初即在业界享有盛名。

碑刻融书、画、印于一体,是一门综合性技艺。赵老师博采众艺,不为古人所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拓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碑刻作品遍布国内名胜古迹。1989年,他为龙华寺镌刻《重建龙华寺碑记》,由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撰文并手书。在镌刻期间,赵朴老曾先后两次专程从北京前来镌刻现场,看到所镌石碑十分满意,对赵老师说,你刻出来的比我写的还好,称誉赵老师金石铁笔。1986年上海市政府决定将豫园东部重建,由陈从周主持复园工程,请顾廷龙先生书赵老师刻《西园记》碑。赵老师高超的技艺,卓越的刀工,将顾老圆润遒劲、浑厚雅隽的楷书跃然石上,书法艺术与文化内涵得到完美呈现。坐落在豫园碑廊的《诗人徐志摩遗像》是赵老师的又一精品力作。《诗人徐志摩遗像》是1948年徐志摩的儿子徐积锴去美国前,陈从周请画家胡亚光画像,由张大千补写衣裾。40年后,徐积锴回国扫墓时带回,陈从周与赵家璧先生建议刻石流传,决定再次邀请赵老师亲手镌刻。碑石上用刀的线条刻画人物的五官和面部表情以及丰富的内心,是非常有难度的,不仅需要镌镌刻刀法娴熟,技艺精湛,并且要有深厚的艺术素养来做支撑,才能达到传神的效果。赵老师将徐志摩金丝边眼镜下的眼神刻画得活灵活现,嘴角线条等面部的每一个细节都细致入微。头发丝清晰可见,衣裾线条流畅,衣服褶皱细节处理到位。徐志摩儒雅、洒脱、飘逸、浪漫的才子气质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体现了赵老师极为巧妙的用刀技法和深厚功力。因为这件作品成为了豫园的又一件名迹。

赵老师兼收并蓄,汲取不同领域技法与艺术精华,融会贯通。本集中砚刻与壶刻作品,是赵老师对原作品的二次创作,在保留了原作风貌的基础上,通过其指腕与刀的抑扬顿挫之功夫和深厚的艺术底蕴,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作品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息和金石韵味,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赋予了砚、壶生命和灵魂,使砚、紫砂壶不仅仅作为单纯使用的器具,并且成为了集刻、书、画、印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提高了其文化内涵和艺术品味,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远远超出原物的实用价值。

赵老师在篆刻风格上兼具百家之长又独树一帜。崇尚自然大方、意趣天成。刀法娴熟,干脆利落,不做三番四复的改易,金石趣味尽在其中。赵老师多次赴海内外交流表演,精湛技艺惊艳于日本、美国、香港等地。退休后登门求印者仍络绎不绝。

赵老师不仅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并且为业界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早在70年代,赵老师就为上图及各省市兄弟单位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古籍修复人才。我和邢跃华是1989年由文化部图书馆司主办、上海图书馆承办的“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学员,在参加培训班之前,我俩可以说是该行业的门外汉,是赵老师把我们领进了“门”,此后我们开始跟随赵老师学习古籍修复、刻碑传拓与拓片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并最终爱上了这门事业。当年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记得刚开始学习时,赵老师表情严肃地对我们说:“在教你们之前,先要立规矩,约法三章。跟我学刻碑,千万要记住:只许成功,不能失败。石碑上刻错一字,甚至是一笔,都将前功尽弃。所以在动手刻之前,一定得仔细斟酌,一旦下刀就不能出一丁点儿差错,一有刻错就不要跟我学了。”从此以后,“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八个字成为了我们的座右铭。在日常学习中赵老师希望我们要认真仔细地看他操作,用心记住每个步骤和操作手法。如果碰到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正如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理念,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培养了我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使我们获益终生。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赵老师宽厚豁达、善良正直、爱徒如子、诲人不倦。赵老师在传授我们技艺的同时教导我们为人之道,常对我们说做人要心胸宽阔,淡泊名利,要常怀感恩之心,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赵老师也始终践行这样的做人原则,他平时生活勤俭节约,当同事因身患疾病经济困难时,慷慨解囊,毫不吝啬。他人有困难求助时也是竭尽全力帮助他人。赵老师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品德修养和立身处世。古人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我们非常幸运,遇到了精于授业传道又具有高尚人格的老师。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始实施后,已退休的赵老师为培养古籍修复专业人员再度出山,即使在身患疾病之后,仍奋斗在教学工作第一线。在全国多地主持修复培训班;先后在重庆图书馆、辽宁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三家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担任传习导师;在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担任特聘教授,指导古籍保护方向专业硕士,不遗余力地培养新一代传承人。现如今,全国古籍修复从业者,有一大部分都是赵老师的学生,其中多位弟子已成为新一代业界栋梁。赵老师德艺双馨,治学严谨,谦逊睿智的大师风范,赢得了学生、同行和业界的尊敬与爱戴。

恩师赵嘉福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其从业60周年之际,向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捐赠在其艺术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珍贵碑刻拓片作品,丰富了上海图书馆碑刻拓片馆藏,推动了我国碑刻文化的保护和发展。2016年,赵老师被认定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碑刻传拓及拓片装裱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老师此次将作品汇集出版,不仅对该领域的同道与爱好者提供很好的学习借鉴,并且对于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张品芳
2021年6月7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嘉福授艺点滴——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重庆传习所纪实
工匠筑梦 | 赵嘉福: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古籍修复师
以柔润刚,走进海派古籍修复技艺
视听古籍│赵嘉福:终生不忘三位老先生
国内碑刻传拓专家赵嘉福于杜甫草堂博物馆传经受艺
整整60年,他在上海图书馆“缝补旧时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