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园情思∣阿黄回来了
国庆期间,爷俩古城游玩,路边布置了很多动画卡通和稻草人。儿子在一组头戴斗笠的农夫驭牛扶犁的稻草人像前站住脚,扬起小脸儿问我:“这是什么呀?爸爸!”是啊,现在的孩子是极少有机会能看到农耕场景的。这也引起我久远的记忆,它是关于一头被我们叫做阿黄的牛的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落实生产责任制,家里分到九亩六分地,大大小小十几块,遍布村子周边的四面八方,最远的有四五里路远。集体生产物资分配采用抓阄的方式,自家抓到一口大水缸,作价6元。最温驯的一头牛被小换家抓到,自是喜笑颜开。抓到那头倔驴的二秃子家则唉声叹气,一年多也没调教好,就赶集卖了。娘自责手气不好,没有小换娘的好运气。当时的情况是,即使抓到那头牛,那一百几十元钱是无论如何也凑不上的!
那时父亲还在外地,祖父也不能下地了,所有农活儿都由娘一个人包揽。姐姐和我放学后就去地里干一些打药除草等力所能及的活儿。自家没牲口,依赖人力效率太低,墒情不敢耽误,耕地也就成为最犯愁的一项活计,接连两年都要在外祖父的帮助下才得以适时耕种。六十多岁的外祖父年龄较祖父小一些,干练精神,赶着胶皮大车拉着一应农具直接来到地头上,他差不多能认得清我家的大部分地块。人勤地不懒,加上风调雨顺,庄稼年年丰收,出粜了一些玉米小麦,积攒下几百元钱。娘提议买一头小母牛,一是能多攒些农家肥,二是调教好能多出几年力,再是每年添一头犊,卖了也增加些收入。
父亲跟原生产队的老饲养员转了三个集日才买到一头。那天放了学,一进大门就看到拴在木桩上的阿黄。当时,没有名字的,阿黄是随后小妹给取的名字。看到我,有点胆怯的样子,低下头。尽管已经给它备下最鲜嫩的青草,它也只是用舌头卷了一小绺。它还没有熟悉这个新环境和这么多的新主人。一连几天晚上都在“哞哞”地叫唤,娘说:“它是想娘了,这才几个月大,就生生地给分开了。”“那,就再送回去吧。”小妹眼里居然含了泪水。阿黄在一周后安静下来,却又表现出孩童般的顽劣,把饮水的水桶套在嘴巴上,水撒了一地。还没入学的弟弟把它当作宠物来对待,经常凑近了对它自言自语。每天下午给阿黄放风,关了大门解开缰绳,让它在院子里自由活动,它也充分利用和享受这几十分钟,奔跑跳跃,一刻不停。好奇地走进堂屋,东瞅瞅西看看。西屋的大衣橱镶着一块玻璃,阿黄就想对同类表示亲热,一头撞上,“哗啦”一声,玻璃碎了一地。
一个周末,大人都上地了,我牵了阿黄,去村外一条沟里放牛。找一根木棍插进土里,把缰绳系在上面,我就躺在草地上,望着蓝天发呆。一阵阵响亮的蝈蝈叫声引起我的注意。前几天,捉的一只青色蝈蝈在跟伙伴的黑头拼斗时负了伤,就想一定捉一只厉害的报仇雪恨。循着声音找去,走近了,果然是一只大个头儿,瞅准了双手扑过去,它灵巧地跳进草丛。最后终于捉到手,放进随身带的蝈蝈笼里。再回到阿黄吃草的地方,哪里还有阿黄的影子。我一下子傻了。“阿黄,阿黄。”一边喊着,一边去找大人。
找到娘,先哭了。“阿黄没了。”那条放牛的沟就在路边,娘问来往的人们,有没有看到一头黄牛犊,脖子上系了一块彩条布。“好像是东庄的刘油坊赶一辆牛车,跟着个牛犊。不知道是不是你家的?”娘一下子镇定下来。“走吧,别哭了,跟我去东庄。”我半信半疑,娘就那么肯定阿黄的去向?
找到刘油坊家,见阿黄倚靠在一头大牛身上磨蹭着。我一下明白了,阿黄把刘油坊的大黄牛错认成妈妈了。我走过去,用瘦弱的小胳膊揽过它的头。“走吧走吧,咱回家。”
那段时间,应该是阿黄最快乐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每天吃饱喝足了就晒太阳,还有人陪它耍。个头儿也就长得飞快,光秃秃的头顶开始冒出两个突起,它要长角了。
父亲按照饲养员说的一套理论对阿黄进行调教训练。阿黄开始对主人的发号施令理解力不够,自然挨了不少的棍棒。一天父亲找出一个牛鼻锔,这个物件我一点也不陌生,成年牛都戴着。牛鼻子是牛身上的敏感部位,先用穿孔钳穿透牛的两个鼻孔再带上鼻锔,这刑具就相当于孙猴子头上的紧箍咒。因为牛脾气一旦发作,单凭人的力气是难以控制的,只要抓住牛鼻锔就不愁制不服它。我们都不同意让阿黄遭罪,“阿黄是最乖的,看看都不让你戴鼻锔,你可要好好听话。”小妹对这个相伴了半年的伙伴说着,一家人都笑起来。
也许,阿黄确实智商高,听懂了小妹的话,老老实实地演习拉车、压场。当年秋季,阿黄也正式入职,开始它新的牛生之路。每年玉米秸和掰下的棒子都是人拉着地排车往回运送,每次只能装很少。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想,这下好了,有阿黄拉车,我就轻快多了。可是,娘担心车子太重,累坏了阿黄,在地排车一侧拴一根绳子,叫我助一把力。一趟下来,肩膀就勒出了血痕。土井里打一桶水,先给阿黄喝足了,再打了人才喝。收工后,拿一把刷子梳理阿黄的全身,它享受地闭着眼睛,用温热的舌头舔着我的手臂,痒痒的。
孩子的攀比心是天生的吧,看到邻居家的马脖子上有一个铃铛,心生羡慕,就要爸爸赶集买一个回来。拿出先前做好的项圈,挂上铃铛套到阿黄脖子上。阿黄刚戴上它,一下还不适应,不停地摇晃着头,“当啷当啷”的响声清脆悦耳,阿黄好像也很喜欢的样子。一个伙伴家没有喂牲口,就在一只山羊的脖子上也拴上一个铃铛。我放牛,他跟着放羊。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夕阳下,牧归的孩子们把黄昏搅得沸腾。那时的歌不外是“东方红太阳升”、“社会主义好”,但也够热闹的了。骑牛骑马是每一个孩子的最爱,高高在上,手里再拿一根秸秆木棍,简直就像要征战的将军。开始骑到牛背上,感觉滑腻腻的,没依没靠,几次摔下来。经过一段时间,也掌握了技巧,最后还可以站到牛背上,伸手采摘高处的果子。
饲喂一头牲畜并不轻松,挑土垫栏、出栏、备料、铡草……我也慢慢干得熟练,阿黄也真正长大。
到来年,阿黄已能完全胜任所有的活计,成为家庭重要劳动力。它下的第一个犊也是毛色全黄,跟阿黄一模一样的。养到几个月,把牛犊卖了。用那一笔钱买回一台单卡录音机,那是姐姐梦寐以求的。阿黄的第二胎,就给我换回一辆自行车。
一年麦收,阿黄算是立下一功。劳累一天的人们早就沉入梦乡,五月天孩子脸,夜里突然下起雨来。娘在睡梦中听到阿黄不停地叫,牛栏的木门也咣当咣当地响,害怕是有偷牛贼,拿一把手电筒出来查看,原来是下雨了。我相信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性的,阿黄好像也是知道家里摊了一大麦场的麦子,叫醒主人去抢场的。
一个风雪夜,天冷得邪乎。娘把纺车移到一边正要睡下,听到有人喊门,那打门声急促连续,盖过风的吼叫。一户人家有人害急病,肚子疼得要死,要上公社的卫生院。“大牲口借不来,就想到你家的阿黄了。”那人黑乎乎的脸膛淌着热汗。娘熟络地套好地排车,抱一抱干草铺到车厢底。轻拍几下阿黄的头:“路上走快点儿!”第二天,那人送回阿黄。“你家阿黄对俺一家人有恩呢,看出俺着急,走得那个快,都冒了汗。人家医生说,急性阑尾炎可不敢耽误!”一向健壮的阿黄病了几天。我就有几分不满。“就不该借给他家,那回都不借给咱抽水机。”
两年后,全家农转非,阿黄也就没法再喂养了。我和娘坚持要跟父亲一同去牲口市,父亲跟一个牛经济经过摸手谈价,售价也还理想。娘反复地问买牛人:“你不是要卖到宰坊吧?俺家阿黄老么听话,别给它戴鼻锔。”买牛人信誓旦旦:“哪能哩!俺喂到老也不卖到宰坊。就是二亩地,去了俺家那是享福呢!”
鲁北习俗,卖梨不卖筐,卖牛不卖缰。娘把阿黄的缰绳和铃铛解下来,用粗糙的双手抚摸着阿黄的头。阿黄安静地接受着主人对它命运的安排,双眼失去了往日的光亮,黯然神伤。新主人给阿黄换上自带的新缰绳。娘立在原地,看着阿黄一步步走出市场。阿黄忽然停下,扭转身子,头高昂起来,“哞”地一声长叫,包含了几分不舍。
阿黄曾经佩戴的缰绳和铃铛就挂在牛栏的墙壁上,我放学回家就进去看一眼。我知道,阿黄再也不可能回来了。曾问过娘,卖牛不卖缰的缘由,娘也说不来。年龄渐长,自己就做这样的理解,这是给曾经的家庭重要一员最后的自由,这是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不舍。
阿黄虽然卖到邻村,我却很少有机会看到它。一大早就被主人驱赶着上地,自家农活儿完了,把阿黄借出去赚几块钱。心下对周扒皮般的新主人十分愤恨,但又无可奈何。打听到阿黄新主人的住处,路上打了一蛇皮袋子嫩草送去。三几次后,主人开腔了:“以后别来啦。你来一次,这畜生就两天不老实干活儿。”
一个傍晚,正要点灯做作业,听到门口熟悉的声音。“阿黄回来了!”它用头顶开院门,熟门熟路地走进牛栏。牛槽还在,墙上的缰绳和铃铛还在。阿黄瘦了,肋骨都能看出来,毛色也失去了光泽,还有几块脏污都结了痂。主家找来时,阿黄正津津有味地享受着青草拌了豆饼的美味呢!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很多事物忘记了不少。一头叫阿黄的牛,这个少年时的伙伴却能不时引发我的故园情思。每当此时,怀旧的思绪,浓郁的乡愁,一下把我淹没在无限回忆之中。
作者:马士明,山东无棣人。文字见于《国土资源导报》《中国枣业报》《山东就业》等报刊,作品曾获“滨州好新闻奖”,散文入选2014年2015年《齐鲁文学作品年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向往自由的阿黄
中国诗歌报微诗创作室诗海听涛174期鉴赏
想念阿黄,还有它的铃铛
故园情思
故园情思:《中元祭》
长绳与短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