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自行车陪伴的时光

自行车是我们70、80后这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公共自行车

时值“大雪”时节,外出却感觉不到寒冷,和我一样骑自行车来来往往的行人依然很多。下班的时候,忽然发现南侧的人行道上新增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20辆崭新的公共自行车,一字排开,绿色的车身,十分养眼。在落日的余晖中,它们如持枪站立的卫兵,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庄严而肃穆。公共自行车作为公交车的补充和延伸,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倡导绿色出行,引领低碳生活”,在家家几乎都有家庭轿车的今天,轻便、灵活的自行车肩负新的使命,重返人们的视线,引起了人们的持续关注。第二天恰巧碰见一同事来租自行车,便与他聊了几句。他笑着说公共自行车收费很便宜,而且一小时之内是免费的,只要去网点办张卡就行。骑自行车到公交站点再还车,既缓解了交通压力,又方便了我们自己,还锻炼身体,何乐而不为呢!

自行车的时代

同事的一席话,把我的思绪拉到了二十多年前。关于自行车的往事,一件件接踵而来,浮现在眼前。自行车在北方农村被很多人唤作“洋车子”,这也说明了它是舶来品。所有事物历来都是“物以稀为贵”,上世纪80年代,自行车在农村家庭的地位,堪比今天的家庭轿车。在大门“门道”里,放着一辆自家新买的自行车,是一件非常令人自豪的事情。

我家的第一辆自行车是“泰山”牌的,是母亲的嫁妆之一。这辆自行车大轮、弯把、车架大、车身重、后座长,既可载人、也可载物。往前蹬是前进,往后一蹬就是后轮刹车,特别经久耐用,陪伴了父亲好多年。

弯把大轮自行车

父亲经常骑着去赶集、上坡,带着母亲去走亲戚。更多的时候,自行车是负重的驮运工具,有时带着一袋小麦去磨面,有时驮着化肥去田间,有时傍晚载着一包袱棉花回家来。我和妹妹都上学后,为了一家老小的生活和花销,父亲骑着它干过劳务、跑过工地、赶集摆摊做过小买卖,它见证了岁月交替,目睹了年轮爬上父亲的额头。

农村的孩子,在春耕、秋收的时候,都要帮助大人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那些年母亲在外打工,父亲一人忙里忙外,很是辛苦。每年收玉米、种小麦忙不过来的时候,父亲就会安排我们兄妹两个放学后或者周末在家剥棒子皮。为了提高效率,多剥一些,周末我们一般都会天一亮就早起,趁着凉快,往前赶进度。太阳一出来,玉米须弄在身上就会很痒,上午十点左右太阳晒得脸上直冒汗,我和妹妹就不愿再剥了。对此父亲自有他的办法,他在吃早饭的时候就会说,今天哪里哪里赶大集,上午如果能剥了三分之一或者一半,我就会去赶集给你们买苹果、月饼、蜜食等零食,让我们这些“小馋虫”们心甘情愿地干些农活。

剥棒子皮

吃完早饭,父亲坐在院子里和我们一起剥棒子皮,当屋里的挂钟“当……当……当……”敲响了十下,他就会换上衣服,骑着大自行车去赶集了。我俩虽然手里仍在剥着棒子皮,心里却一直在想着:父亲会买些什么回来呢?家里奶奶新养的小鸡在棒子皮堆成的垛子上,跑来跑去,找虫子吃。院子里的枣树上,还留有一些红彤彤的枣儿。但此时,这些都勾不起我的兴趣。正午时分,奶奶做熟了中午饭,问我们饿了吗,饿了就先去吃饭,我俩都说不饿。当太阳从东面转到南面,当背后的棒子皮堆成了小山,当我们筋疲力尽、就要放弃的时候,父亲骑着他的自行车回来了。人还未进院子,清脆的车铃声却早早地钻进了鼓膜。我们奔出去,顾不得洗把脏兮兮的手,就去车把上的提篮里翻找零食吃。

提篮里有奶奶和妹妹爱吃的肉包子、月饼,有我爱吃的苹果、梨。父亲要我把提篮提到屋里,他把自行车后座上买的一袋二铵搬下来,挪到了南屋里。接着又把地上的棒子皮,抱到了大门外的空地里晒上。忙忙碌碌好一阵,才坐到桌前扒上几口热饭。

改装的斜梁自行车

1997年我小学五年级毕业,再开学就要去离家七里地的初中读书。暑假里父亲说,以后你得骑洋车去上学了。可是那时因为自己个子矮,坐在车座上根本就够不着车蹬子。一个清晨,父亲从姥姥家推来一辆小轮平把“凤凰”,找村东头搞电气焊的叔叔,把车子的“横梁”改成了斜梁,再把车座子降到底,如此量身订做,就特别方便我上车下车了。

上中学的第一年,正好碰上村东面“小开河引黄工程”施工,主路上的大桥迟迟没有修好,一到夏天下雨,四处泥泞不堪,自行车挡泥板里塞满了烂泥和杂草,往前推推不动、往后倒倒不得,只好走几步,停几步,用小木棍戳掉泥草,再往前走。小开河为地上河,河上的桥与原先的路面有很大坡度。我们只好冒着雨,到了新桥面前把车子搬上去,到了东面再搬下来。平时予人方便的自行车,此刻也成了累赘,但又不能丢,因为还有很远的路,需要骑车回家。1998年底,“小开河引黄灌区”好不容易竣工了,我们也就可以轻松地上学、放学回家了。

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深深地影响了我,久久不能忘怀。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中午,回家吃完了饭,急急忙忙往学校返。刚骑到村北的小桥往东拐弯,忽然感觉车胎气不足了,我猜测可能是被路边的铁丝扎到车内胎了。回家换车子吧,又怕耽误了第一节英语课。这时,村里的王信秀老爷爷正在路边割草看到了,忙说,快骑我的车子去学校吧,我给你推回家去。一席话,让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好像说了谢谢,又好像什么也没说。放学到家,父亲已经给修好了。

再后来去滨州市里读书,基本都是坐公共汽车到学校,骑自行车的机会就少了。参加了工作以后,因为工作原因,又骑起了自行车。有时侯周末轮休,我也会骑着车子带着孩子,去附近的文化广场、湿地公园看看。有的人认为,骑车不如开车风光。但我更喜欢享受骑自行车时心里的那种宁静,那种慢慢生活、享受生活的自然。让风儿吹动发端,从容观察四季景物的变化,拨一拨车铃,停车拍几张照片。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也许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和有了足够的阅历才会懂得吧。

有朋友说,人生就像自行车,方向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用力才能前进。我深以为是,并坚信不疑。

作者:王冬良,山东滨城人,供职于山东西王糖业有限公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学智专栏】父亲教我学骑车
陕西作家‖【过年,我学会了骑车】◆竹哥
感恩富平 | 那辆自行车
吴萍霞:父亲过桥
【颍州文学.征文】阜南.王艳||父爱永恒
散文||自行车上的童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