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河三角洲乡语漫谈:“灯照千古”

前集回顾

黄河三角洲乡语漫谈:序言

黄河三角洲乡语漫谈:“故地旧事”

黄河三角洲乡语漫谈:“秤上人心”

“灯下黑”

俗谚“雪里灯盏,雨里秋千”,是说正月十五(灯会挂灯,小孩打灯笼玩儿)下雪,清明节(大人孩子都打秋千过节)就可能下雨。但这里的“灯盏”是活用,用灯节所悬挂灯笼的灯盏代指正月十五悬挂或手打的灯笼,虽然灯笼也有点燃蜡烛照明的。而单纯的灯盏则是过去放在家里点燃棉油、蓖麻油,用以晚上照明的灯具。

灯之所以缀以“盏”,是源自过去灯的构造形制。盏,在《说文》中没有载录。或许是因为其来自某种方言,后来逐渐流传、通行开来。《方言》卷五:“盏,桮(同杯)也。自关而东赵魏之间或曰椷,或曰盏”。《通俗文》:“酱杯曰盏”。后来有词语:杯盏、碗盏、宋盏、玉盏、铜盏、油盏、水盏、酒盏、茶盏等,质地多以瓷为主。产自福建古建宁府的建盏,曾是宋室御用茶具,因其神奇的窑变成为黑瓷的珍品,备受世人推崇。盏,形似小碗,广口、窄底,无足。后来,有了煤油,家乡人用带盖煤油灯,放在灯笼里照亮。那是很晚的事了。

灯盏一词就是源于形似碗杯状盛燃油的器皿。灯芯一头浸在油里,一头搭在盏沿,以点燃照明。以前燃油多是棉油,所以旧式灯盏也叫“棉油灯”。有道是“灯高下(四下)明”,这样的灯,因为“盏”无足,高度低,不利于照明,因此除了上面的“盏”,还有支放油盏的灯台。

《牡丹之乡民俗》“灯台、灯盏摊”一节记载:“20世纪40年代以前,农家照明用铁灯,也叫‘黑灯’、‘棉油灯’,形状如瓢,只是后边的把儿向上翘起,前段的嘴儿略向前伸,比馒头稍大。灯内添棉油,用棉花搓捻儿置于油中,捻头儿从灯嘴处伸出。铁灯下有陶质灯台,高20厘米...还有灯盏,是涂黑釉的陶器,高13厘米,形如灯台,下有座,上有灯碗儿可加棉油点灯...后来开始用煤油灯照明,于是在卖灯盏的摊上又多了一种陶质的煤油灯,其大小和形状略如灯盏,只是把上端的灯碗改成了圆瓶,上面有小圆口,口上有盖,盖中有孔,可穿纸捻儿,灯内加煤油点燃,俗称洋油灯。”后来又有了玻璃煤油灯,状如陶灯,只是上部的圆瓶较大,瓶上又加玻璃罩,灯光比较明亮。

不管以上哪种灯具,因形制相似,所以缺点也是相同的,即“灯下黑”。

线传播的灯光受角度的影响,照不到盏以下、灯台附近的地方,所以形成了灯下黑的现象。善于观察的人,就用灯下黑的现象,比喻生活中本来是离事物中心最近,但由于某种因素反而成了视觉、听觉以及视力影响的死角。有道是“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也是“灯下黑”所表达的意思之一。

时光流转,电灯的发明彻底消除了“灯下黑”的弊端,但“灯下黑”却被保留在了语言表达中。

“不是省油的灯”

“不是省油的灯”这句话流传很广,不管是鸿篇巨著,还是街谈巷语,都出现过。这句话是褒贬掺杂,通常是表示一个人有能耐、不好惹。在家乡最经常的是用来话白bei,数落)孩子顽皮、难管教、不叫人省心。

这句话的来历,应该是源自“省油灯”。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记载:“《宋文安公集》中有《省油灯盏》诗,今汉嘉有之,盖夹灯盏也。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寻常盏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独不然,其省油几半。”

从陆游的笔记看来,这个“省油灯盏”还是个新奇之物,所以在这里当地方官的邵博多次送给在京城的友人。“省油灯盏”的科学原理,应该是在双层灯盏的夹层里可以注水,利用水来降温,使得灯油降低了挥发之故。

据考证,这是中国最早记载的“省油灯盏”。在《辞源》中有“省油灯”这一辞条,“省油灯”源于以上《老学庵笔记》的“省油灯盏”。后来在《陆放翁全集·斋居纪事》又写道:“照书烛必令粗而短,勿过一尺。粗则耐,短则近。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有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灯檠法,高七寸,盘阔六寸,受盏圈径二寸半,择与圈称者。”这里,他还是对“省油灯盏”之类念念不忘。可见,这个物件的新奇。 

“省油灯”最初是指前面介绍的那种“节能灯”,而后来的人们说的却是这个词语的引申义,比喻那些和善易处或胆小怕事的人。而一旦和你打交道的某个人难对付,就“不是省油的灯”,说明他是个“耗油、费事”的人,那你得小心啊! 

“站在那里和灯台一样”

《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有了智慧的人类祖先,从对自然界中天然火源的观察、利用,到人工钻木取火,用火熟食,扩大了食源,增强了体质,减少了疾病。

由火光到灯光,是人类文明的又一个台阶。《说文解字》:庭燎,烛也。郑注《周礼·司烜氏》云:“树于门外曰大烛,于门内曰庭燎。”按,《仪礼·士丧礼》:“火在地曰燎,执之曰烛”。烛,即火堆、火把。从火堆,到火把,从火把到灯具,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时光。《说文解字》中收录的火部汉字中,表示“用火器具”的字只有“烛”,没有灯。而后有的“灯”的本字“镫”,《辞源》是这样写的:《说文》作镫。《说文解字》记载:镫,无足盛具。因此可以推断:火炬的使用在灯之前。灯是在有了盛具“镫”之后,又掌握了可用以点燃的动物、植物油脂,把油脂放在镫里,加灯草燃烧而发明的,故先借“镫”后又造新字“燈”。并且从“镫”字的应用可以推断,最早的灯是由金属青铜质地的镫演化而来,所以,灯的发明是来自贵族家庭,最初的灯不是陶土陶瓷的,而最早是用于冶制的金属青铜的。平民人家只有陶制的盛具,后经模仿,才有了陶制的灯。

人们在使用火把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举烛”可以提高照明的效果。但是,不管是青铜的“镫”,还是陶土、瓷制的灯,其燃油的盛具大都是矮小、无足的,所以,为了提高灯的照明效果,也为了在挪动时好把持,就给“镫”加上一个增高的柱台,谓之灯台(放蜡烛的叫烛台)。《牡丹之乡民俗》记载:“20世纪40年代以前,农家照明用铁灯,也叫‘黑灯’‘棉油灯’.....铁灯下有陶质量灯台,高20厘米,中段圆柱形;上有碗形的灯托儿,可坐铁灯(灯盏);下端有圆饼状灯座,可置于桌上”。

“掌灯”本义手持灯盏下面的灯台举着灯,引申为“拿过灯”“拿上灯来”,又引申为“点”灯。现在再说“掌灯时分”就是灯“亮”起来的时候了,连“点”都不用了。灯台的基本要求就是稳固,一般也不宜挪动,所以站立不动是它的突出特征,人们就用以讽喻那些干活做事时站着不动、懒惰的人。

现在,古老的灯台早已靠边站了。体现和见证了人类文明进程的灯具,在今天演变得更加绚丽多姿、灿烂辉煌。

作者:刘东辉,博兴县吕艺镇刘官村人。教师,爱好读书,关注民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晓飞作品《难忘老家的灯盏》
追光逐亮——照明用具简史
古代的省油灯-风俗-手机呱呱网
没有电,燃薪为烛,客家人:火的秘密,在烂泥地里沤一下
古代确有省油灯(图)
菜油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