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参学|这一本道家经典等于佛家最重要经典《心经》,南怀瑾先生讲太上老君《清静经》
userphoto

2024.06.09 河南

关注


道教《清静经》

渊源于道家老子思想,纯粹从道教立场,发挥《道德经》修养的妙义,而不同于丹道家的修炼方术,颇有相当价值的,要算道教的《清静经》为最好,但《清静经》的著作,虽然号称为太上所说,实为晚唐时代的作品,而且章制体裁,极力仿效佛教的《心经》,名辞术语,也多探纳佛学的名相。我们如果不谈考据,只论内容,放弃时间与门户观念,那么,《清静经》不但可以代表道家与道教的必读之书,如要了解晚唐以后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儒、释、道三教思想融会贯通的情形,也是必读之书。

向上滑动阅览

《清静经》

老君曰: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住。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便是《清静经》全篇的原文,共计三百九十二字,其中所谓的空、六欲、三毒、苦海等名辞,都是佛家的术语,我们如果借用禅宗五祖的语意为它作评价,便可以说:“后世依此修行,亦可以入道矣。

——《禅宗与道家》

:法国著名学者Catherine Despeux(中文名:戴思博)教授,欧洲著名汉学家。

太上清静经

南老师:老了,没有力气了。

某人:老师,要不要给你打开?

南老师:开一点。

某人:要不要翻?要不要翻?

南老师:要翻要翻。诶,哦,你等我啊?嗯,好好。哦那个怪物来了。呵,怪物。这个,戴思博啊。

戴思博:啊。

南老师:你们今天没有出去玩啊?

戴思博:有啊。

南老师:昨天没有玩到累到了,还不错啊!这个,戴思博啊。

戴思博:啊?

南老师:法文的这个太上老君《清静经》有没有翻译啊?

戴思博:有翻,就以前的翻译,还有些人翻译。我也准备翻译。

南老师:我看你翻译吧。

戴思博:我准备,准备。

南老师:你前面那位大成就者,女的,她叫什么名字啊?活一百多岁的那个学……

戴思博:***

南老师:对,她翻了《心经》,你可以翻《清静经》了。

戴思博:好。

南老师:你看过的哈?

戴思博:看过。

南老师:今天你告诉他们,他们这次来的四个问题啊,道家的问题。这个……

戴思博:医学的问题,观心法门的问题,人生死的问题。

南老师:对,道家的问题同医学的问题都有关联的啊。生死问题先提到,讲过了。其实了解了生死问题,修持同医学都……这是基本原则,讲过了。那么第二次介绍了中国所谓道家,这个是博大精深,包罗得很多,大概也介绍了。现在是关于这个道家的修持啊,方法同佛家一样非常非常的多。那么今天我给大家想对你们诸位有利的,走道家上乘的大道,最上乘的大道,走《清静经》的路线。我好像讲多了吧?

戴思博:唉,很好,很、相当的好。

南老师:那么这个《清静经》的路线,这一本道家经典等于佛家最重要经典《心经》,是提纲挈领,要点都抓住了。我想戴思博是会的,辛苦你给他们大概讲一下,有问题我坐在这里,答复。或者马宏达帮助你。

戴思博:好。

南老师:因为我再讲,你都晓得的,你再来翻,反是耽误时间。至于我们中国的,这些旁听的人,凑闹热的,《清静经》应该知道,不知道,这个背一下,比佛家的《心经》还厉害。(戴思博翻译04:21-07:02)

戴思博:用什么方法,是不是念一段这个中文的,念一段中文再给这方面的翻译?还是怎样?

南老师:好,我念一段,戴思博,帮你分段啊。

戴思博:好。

▲戴思博教授与南怀瑾先生

南老师:这个太上老君是道教的名称,我们普通在中文就是老子的化身,就老子的本身,以道教立场来讲,所谓中国的老子,太上老君的化身。太上老君变成一个教主了。太上是至高无上。老君,不像西方的什么神啊、主宰啊,老头子。君、君长,长辈,也可以是最高的领袖。同西方宗教又不同。同中国儒家也不同。太上老君,他说的《常清静经》。修道做功夫,人能够做到经常清静,是不生不死了,就可以得道了。人修养达不到真正的清静……。我先讲这段,好不好?

戴思博:好。

南老师:短一点,因为清静等于佛家,佛学讲的涅槃,寂灭,最高的境界
戴思博:(法语翻译09:00-10:59)

南老师:现在为了你翻译,为了他们了解,大概提一下啊。我念一下,戴思博你明白的我就不多讲,不明白你就马上叫我停止就问。

戴思博:好好。

南老师:“老君曰”,太上老君告诉我们。“大道无形,生育天地;”这个道是个代号,等于西方的宗教God,神、主,也都是代号。印度的宗教,佛,也是个代号。那么中国的文化把这些宗教外衣拿掉就叫作道。就代表本体论,哲学上是本体,宇宙万有的本来。大道是无形的,生育天地;宇宙万物是他创造的,都是他生出来。又无形的,是空的,他能够生出天地,生出这个宇宙的万有。这是第一个,两句话。

戴思博:(法语翻译12:28-13:28)

南老师:第二句话,第二个要点,刚才讲第一要点。第二个要点,“大道无情,运行日月;”是第二个要点。道这个东西,没有一切的思想情绪,我们人的感情这个情。说佛、上帝,或者是道、慈悲,这个慈悲就是情感,爱也是情感,这是以人类的观点来讲。真正的本体的无上大道不像人类一样动这个情感,他是自然来的,所以大道是无情的。无情,有作用,虽然是无情,他有作用,运行日月;这个宇宙、太阳、时间、空间都是他的运行,这都是他的一种动作、行为。所以第二点,第一点刚才讲大道是无形的。第二点讲大道是无情的。可是他是真空,清静,能够使这个太阳、月亮整个的宇宙、时间、空间、万有能够运转。假使有情就有偏私了,有偏心,有私心了。他是大公无私的,所以是无情的,运行宇宙万有、太阳、月亮等等。这么一个。

戴思博:(法语翻译15:44-17:26)

南老师:第三点,第三个要点,“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这是一段,上面第一段。那么第三个要点说,刚才提过的,开始讲。大道这个东西没有一个什么名称,换句话,道家的同佛家一样道理,把一切宗教的外衣都拿掉,一切宗教的门槛也撤掉。道,没有个名称的,叫他是上帝也好,叫他是神也好,主也好,佛也好。不管你叫他什么,鬼也好,神也好,叫他是狗也可以,叫他是猫也可以。这些名称都是代号,都是靠不住的这个道体,我们哲学叫他本体。科学家,科学上叫他“能”,这个本能、能量。这些都是名称,人类创造的名称。大道是,道也是一个代号,也不要认为真的有个道。大道是真的无名的,可是他的作用讲不出来,能够生产万物的生命,生生不已,都是靠他功能来的,是长养万物;所以老君说,我实在讲,大道应该叫他是什么呢?一个名称呢?我也不能够勉强给他任何的名称,因此就用中国文化叫他是道吧。就是这个一段,第一段讲道,定义。这个道有三个要点啊,无形、无情、无名,这三个要点

戴思博:(法语翻译20:14-22:34)

南老师:好啦?

戴思博:好了。

南老师:好,第二段讲作用了,道的作用。“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四个方面,清、浊、动、静,四个方向。这四个方向,内涵,他就给你很简单了。这个戴思博你可以发挥你讲了,我只念一下。“天清地浊”的,天属于清,地属于浊。代号哦,并不一定天一定清哦。“天清地浊,天动地静”,天不一定动,地不一定静,两个代号。“男清女浊,男动女静”,这四个要点讲完了。讲完了,他接下来,“降本流末,而生万物。”这清浊就是阴阳,注意啊。清浊就是《易经》所讲的阴阳,也就是医学上中医《黄帝内经》所讲的阴阳。他这里不用阴阳两个字,而用清浊,很普通,讲得很清楚。所以说“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先讲天地,就讲人物了。


讲完了这个清浊、动静这四个作用,发生生命的作用。“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有清浊就是阴阳,有动静——物理的作用,这么一转动,“啪”这样一转动,生出来万物了。第二层了。可是万物生出来又分了清浊“清者,浊之源,动者,地之基”,这一动,“降本流末”四个字,本体上这个功能是一种行动性的、流动性的。流末,流就是流水一样形容,都在转动。他起了作用,变成物质了,就生出万物来。但是万物生出来以后,像我们身体也是万物的一种,我们的生命。这个里头又分清浊动静了。“清者,浊之源”,浑浊从哪里来?从清来的。这两个是相对,没有清就没有浊了。所以清静是变成浑浊的根源。“动者,静之基”,有动,动从哪里来?从静来。倒过来说,清从哪里来?是浊来的。静是哪里来?是动来的。两个相对,彼此互相为子母,父亲跟,儿子跟妈妈关系一样,翻过来翻过去。

那么这个讲是万物,道体生发生的万物的作用这里头有个中心要把握住,中心是“清静”两个字。清静就是老子说的无为,就是佛说的空没有妄情,没有妄想,寂灭清净。所以佛家,佛经翻译到中国文化常常用的都是《老子》、《庄子》,所以寂灭,涅槃翻译成寂灭。为了说明涅槃,怎么样寂灭,叫寂灭清净。所以讲到,佛学讲到本体,清净圆明,也用道家的,这是中国文化了。这一点给你说明。这是两段了,你翻译的时候注意。

戴思博:(法语翻译28:10-34:20)

南老师:第一段有一个要点,你们真讲修道学佛就是先要认清楚佛家讲的涅槃,圆明清净,道家《清静经》特别提出来清静。宇宙万物同我们生命本来就清净,现在就很清净清净这个东西不是你用功夫去找出来,你修出来一个清净,做功夫做出来清净,已经不清净了。这个是智慧的认知上特别要清楚的地方。好,你先翻这句。

戴思博:(法语翻译35:28-37:12)

南老师:好了。那么第二段开始啊。“夫”,这个“夫”是中国话讲话“诶…再开始”。这个字在古文,中国古文里头不是男子汉大丈夫的“夫”。夫就是“呃……准备开始讲话了”。“人神好清,而心扰之”,这是第一点,第一点了。第二点,“人心好静,而欲牵之”,第二点。那么这两点原则你把握到了,“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这两句话是对于清、静,炼神,清静的,我们生命精神方面,交待清楚。如果无欲,人到了没有任何的欲,妄想欲望自然都放下,本来就是清静所以打坐修道求一个东西是个大妄想、大贪心。一切不求,“自然六欲不生”,这个六欲用佛家了,色受想行识,这些都没有。“三毒(消灭)”也用佛家——贪嗔痴,一样他说人能够常能离开欲望,而心自然清静了,把心里头什么都清理干干净净,自然就清,就清静了。他分开来讲。

人真能够修到清静的境界,“自然六欲不生”了,“三毒”贪嗔痴也没有了,不要做功夫去消灭他,自然没有了。“所以不能者”,为什么人不能修养到清静呢?为心未澄,欲未遣也”,结论。就是你的心没有像一杯水一样,完全放下来澄清、干净,你心没有宁定下来,像一杯乱的浊水,摆在那里不管,那点水的浑浊自然澄清下来,心自清。心清了,欲就自然不起了。所以心不清,欲就排不开,欲望。他作个结论,讲真正修道。

戴思博:(法语翻译41:13-45:18)

南老师:这是第二段啊,第三段开始。“能遣之者,内观其心”,这是前面两句话的提纲、纲要,是最重要的要点。这是讲修行的方法,做功夫,就是你们要问的观心的。道家观心、佛家观心,同般若《心经》的观心(是)同一个原理、同一个方法。不过佛家的般若《心经》上更简化,他这里比较实在。说“能遣之者”,能够做到遣,就把他推开,这些欲望,三毒,都把他排遣了、排开了,这个方法用什么方法?就是观心,回转来。譬如打坐,眼睛耳朵不看外面、不听外面,观察自己思想情绪。这个道家,中国文化,佛家还没有来。这种观心的方法,过去中国传统的,五千年前就有了,这叫内视这个方法叫内视。在中国的古代。内、不对外,反转来对自己。内视,也叫作修到长生不死,叫作四个字,古文,最初的古文、长生久视之道。长久的。内观的自性没有昏迷过,永远清醒看住,太阳一样、月亮一样照住。内观,反观的。佛家,像观音菩萨修声音的法门叫反闻闻自性,就是内观的。先讲到这里,这一段很重要,怕太久了,戴思博你记不住。

戴思博:(法语翻译48:18-51:00)

南老师:这个观心,你问的啊,内观。中国、印度、上古都走的内观,所以中国的医学,也就是道家的,十二经脉、十四经脉、五脏六腑讲得那么清楚,他修道的人内观看清楚的真的精神内观了,自己五脏六腑、气、脉,乃至每个细胞每个都看得很清楚这是初步哦,看清楚了就是得道了?不是哦。初步的功夫。所以佛教里头,印度有不净观、白骨观,同一个路线,表达的不同,方法不同。所以讲气脉,古代为什么气脉呢?没有现代的科学。你们今天在这里听说,上午就量过,用吕先生公司发明的,这是中国第一个发明的,量这个气脉。你们今天已经测验过了。他这个初步发明到现在花了很多钱,他还要再研究很精密的下去。那么我们现在通过电的作用,在身体的反应看出来,那么过去的中医用三个指头,用意识体会。中医用三个指头已经是后代了,原来的中医没有用指头。所以望闻问切一来,他把他自己看出来自己身体内部,你的身体内部外面,他已经一来就看清楚了。那么这个话不是理想,真有这个功夫。所以密宗呢,晓得了,在印度,看光啊,藏文叫“托嘎”,看光,练习看光,观空啊,是走这个路线

但是那些方法,拿上古来讲,拿《清静经》来讲,拿真正佛法观心来讲,那些方法已经变成下等了。心清静,能够反观自己,是做得到。为什么大家做功夫那么久?因为你心不清净,没有做到真正的清净,所以《清静经》给你讲得很简单,可是很深奥。刚才只解释“内”,“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观心观到自己反转来,佛家也讲到心意识,心是个什么东西?我们普通修行打坐,闭起眼睛来看自己内部,去找这个心。心是无形无相的,心是无形无相的。佛也告诉你,最高的禅宗,最高的,释迦牟尼佛告诉你,“心不见心。意不见意”啊。你要回转来观心法门找个心,哪里有个心?这个里头,肉体里头是心脏唉。你那个意识思想作用这个心,他是无形无相,有这个作用。你知道他无形无相,所以我常常告诉大家,你做观想也好,妄想也好,想本来空,心本来空。原理上佛也告诉你,这些…老君、释迦牟尼佛都告诉你心不见心,心是本来空,自性本空。“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并没有一个东西。可是呢,一般没有智慧的人打起坐来就找个心,或者有点光明,或者有个清净,或者有个气脉在动。哟,我这一下看到心了。很好笑,那都乱弄。自心本来清净,一反观,本来清净就在现前,就在眼前,何必另求一个清净?所以“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啊。好。

戴思博:(法语翻译57:19-63:54)


南老师:好,这个“心无其心”。进一步,当你现……哦、“心无其心”再给你们交待清楚。观心法门,拿观心两个字来讲,不管佛家道家、显教、密宗、禅宗,实际上都做观心法门。不过大家不容易懂,所以每一个有道的人自己创立一个名词。都是卖粮食店,卖面包,有硬的面包、软的面包、甜的面包、咸的面包、长的面包、短的面包,开了许多面包店,这些宗教,这些修行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卖面包,面包就是面粉做的。每个人巧妙不同

所以那么好笑。所以一个悟道的人、得道的人,看世间一切都很好笑,没有什么……因为我们观心的时候,这是方法,在学理上给他定两个名称,就是所观,所起的作用;观想,能观,思想的作用。那个能观的那个东西“心不见心”,本来空,没有东西。一般的做功夫都在所观上在做,都在所用上,在流转生死,迷途不知返,不晓得回来。能观的东西,本来常清静,上面记到。这是补充刚才的。

戴思博:(法语翻译66:19-68:48)

南老师:好。那么观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进一步的功夫,就观,“心无其心”这个时候,开眼看不开眼,看外面一切的形象、万物,外观其物,啊,“外观其形,形无其形”,什么形式都没有,空掉了。这个第二步那么第三步,“远观其物”,这样一观,功夫到了,看万物,看外面的世界,太阳月亮,“物无其物”,什么东西都没有。我讲一个比方给你听。比方我们这里有许多人,学道家看太阳、看月亮,眼睛对到太阳看,开始很痛苦,慢慢练习惯了看太阳月亮,一点问题都没有。最大的太阳,他看起来是个亮点,月亮也变成没有东西,是个镜子一样,小小一个。所以“外观其形”,形象也变了。

我常常说,有些学禅宗的人喜欢讲,有个禅师讲自己用功,修佛的三步。他说我开始啊,用功夫,到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看到山不像山,看到水不像水,好像很了不起。开始是见山是山啰,普通人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用功到了某一个阶段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后说功夫又到了“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禅宗里头有一个人,古代的。这样三、逻辑上三个变化,正、反、合,等于三段的逻辑变化。我听了就笑,我说你还没有见鬼不是鬼,见你妈不像妈了。这是普通现象。

譬如你们会开车的,有时候想一个问题,开高速公路上,想得忘了,心不注意前面,见路不是路,过了站了,常常有。这是心的问题。譬如说男女两个年轻讲恋爱,一分一秒不看见就会思想,等到你几十岁变老太婆老头子了,见女人不像女人,见男人不像男人。根本性变了嘛,这个有什么稀奇,一切唯心。我讲的是原理,可是功夫上,有。

所以“心无其心”以后,再进一步“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心没有,外形没有,外界物理世界也空了。三步功夫,我们叫他是功夫啊。“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这三步都做到了,密宗讲空性现前,这个空还是有为的空,不是无为,只有观空了。所以“三者”,“悟”、这个悟是证悟,你功夫到了,做到了,真正悟道了,只有见到空了。“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这一段同《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讲观 音 法门几乎同一个路线,文学也差不多。这个我想你可以翻了。

戴思博:No。

南老师:No啊?那再来。

戴思博:这一段,等一下,我先谈……

南老师:好。

戴思博:因为你,因为这段这个“物无其物”啊,物、无很难翻。

南老师:啊,好好。

戴思博:(法语翻译74:48-80:23)

南老师:这是很难翻译啊!

戴思博:(法语翻译80:27-81:14)

戴思博:我看老师你能不能再解释这个“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
南老师:好,这……

戴思博:(法语翻译81:24-81:33)

南老师:你这个翻译好了,对法国的文化中心做了一大贡献,很难翻。“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这一段啊,我继续下去,刚才讲过,见到空了。我提了一下,也是简单给你们提,给你提的。你的同来的对象们大概还谈不到这个程度。这个见空,用功夫到了这里,内外皆空,观心法门,内观。那个时候,身体感觉没有了,身体的触受、感受没有了。念头清净,就空了。但是这里头有程度,严格地讲,你说难翻,你是到底是对的。见到这样的空,还是物理世界的空,地水火风的空。等于我们现在把这个教堂,太湖大学堂一切地面上的东西,草木都拿掉,这个地方一片空,这个空是物理世界的空,不是自性真空的空。比如有些学佛学密宗学禅宗,或者看到什么东西,见桃花而悟道,打破了一个茶杯,哦,没有了,很清净,见到空了。呵,这是第六意识偶然的现量,清净了,有形的空,还是物理世界的空。不过能够见到这个空,很了不起了,都是空的。能够起最大的妙用,很大奇妙的作用,同般若的性空——智慧性空,两回事。严格地讲,这是很科学的分类。

所以说,“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还不是彻底的空因此《大般若经》上讲,《楞伽经》也讲,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一直讲了十八个空。一层一层,不是乱说的,是一步一步修证的境界。你既然能够这样问,可见你很了不起了。所以他进一步说“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然后你把那个见到空的一切皆空这个境界还要深入,空也丢掉。“空无所空”,心地上,般若智慧上这个真空、性空,没有空的现象。前面这个“唯见于空”还有空的现象,还有空的境界,还不是真空那是物理的空,生理乃至第六意识变化的空再观这个空还要舍掉。“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最后没有空了。没有空,叫作什么?说有个空的境界还是所空,并不是能空。彻底的能空,连空也没有“空无所空”,再进一步,又进一步,空也没有了,什么都没有,就冇啦。完全没有

呃,要注意了。“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你觉得没有了,还有个没有的境界。知道一切皆没有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啊。“无无亦无”,什么都没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无无既无”,所谓没有,没有的没有,也没有。哈,这个话很难翻了。没有的没有,也没有,彻底没有。“湛然常寂”,这个时候自性的清净出来了。“湛然”,像一杯水一点灰尘没有,像水晶、水晶还是有相有质的,比水晶还要透明,比金刚钻还要透明。“湛然常寂”,永远在清净寂灭中。清净寂灭最后还要丢掉,所以佛学的修法开始布施,一切放出去,最后舍弃,都要丢掉,舍是很重要


无无既无,寂无所寂,欲岂能生”?这个时候无所谓寂灭,也没有个清净寂灭的境界。连清净寂灭的境界都没有了,哪里还有情绪欲望妄想,怎么存在呢?本来就不存在了。所以六祖也讲过,“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粘不住了,什么都没有。“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这个时候妄念、情绪妄想欲望都没有,才是真正的,“即是真静”

下面还有几句重要,既然达到真正的清静,“真常应物”,并不是不起作用,可以起作用,可以入世救世救人,也可以做帝王做英雄,也可以做个平凡的人,也可以做个出家人,也可以不做出家人“真常”,这个是清净常在,哲学上讲的,希腊哲学提出来三个要点,至真、至善、至美。这个是真如,所以佛法叫清净真如。真常,永恒常在不变的,是“应物”的,对物理世界、做人,起作用,内圣外王。“真常得性”,明白一切心性的作用,都彻底了解了。“常应常静,常清静矣”,这个样子来入世、做人做事,随时随地都在本来清净中间,这个叫真正的清静,得道了,叫《清静经》。很难办吧?你休息一下吧,我看你休息一下,再说。

戴思博:先说啦,我先翻译这一段。

南老师:随便你,我怕你累……

戴思博:也不知道有没忘记啊。

南老师:我怕你累……你当然比我更累,我也累了,何况你,我也不清净了,何况你。

戴思博:(大笑。法语翻译91:16-100:19)

戴思博:休息一下。

南老师:嗯?

戴思博:休息五分钟。

南老师:还要讲?你真英雄。

戴思博:啊,你今天讲完了?

南老师:好好。

戴思博:啊,好好。老师讲今天不用讲了。

南老师:啊,你有这样英雄,我只好陪你啦!他们要,尿要清净一下。上厕所吧。清净清净。厉害啊,戴思博厉害啊!我说本来我不要讲,你可以。

——南怀瑾先生讲太上清静经节选

有受益可赞赏 
不论多少,都是鼓励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教有三不问
知常曰明不妄作——老子智慧【31】
提炼儒道佛做人的智慧只有两句话
太极入静妙境
爱看
道家、儒家、佛家三家做人、做事、修心的成功哲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