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骑行广西20-秦城和严关

三街镇北端为小溶江,与国道交叉,流过小溶江桥下1公里,汇入漓江。小溶江位于湘桂走廊的最南端,是进入桂柳地区的最后一道地理屏障,当然越到后期,这个屏障的作用也只是聊胜于无。

秦始皇发兵岭南时,居住在桂柳地区的是雒越人,还处于游耕渔猎阶段,从兴安到桂林尚没有道路可行,只能通过漓江、溶江等水路交通,而此时漓江尚未与湘江相通。只有当灵渠建成后,北方势力才有可能开通前往桂林的陆路,那应该是汉代以后的事情了。

过桥后进入兴安县境。

再向北3.5公里,到溶江镇,位于国道东侧。先过溶江大桥,跨大溶江,再向前700米是灵河桥,跨灵河,也就是漓江。

溶江大桥

灵河桥

大溶江与灵河有约6公里并向而行,北端在马家渡至大营村一线,南端为灵河与大溶江交汇的灵河口三角洲,北半部两江相距1.5公里,到中间的太和堡突然收窄,南半部两江的距离只有500米左右。这一块区域曾经是一个古代屯兵遗址、军事要塞,宋代以前文献无记载,宋代以后的文献都称之为秦城。现在还是称为秦城遗址,2006年成为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秦城遗址不是单独一座城,而是一个城堡体系,现在发现的主要有四处,由北向南分别是:

  1. 马家渡至大营村的“城墙梗子”;

  2. 七里圩村南大溶江边的“王城”;

  3. 通济村与太和堡之间两道土城;

  4. 在灵渠出口处与大溶江汇合处的水街。

在大溶江与灵河交汇处,大溶江的水道明显宽于灵河,两江交汇口称为灵河口,河口形成一个小小的三角洲,早先的溶江镇水街就在这个三角洲上。1952年水街被洪水冲毁,政府将水街居民迁到灵河东岸、老溶江镇以南,就是现在的溶江镇区。

灵河口三角洲

水街旧址现在是一片树林,树林里都是墓地,看着挺新。灵河口秦城遗址城垣残存约200米,东起灵渠,西至大溶江,南为汇流后的漓江,可控制三江航道。可能是古水街南边靠河的堤岸一线。

在溶江镇口找了一家米粉店,按照前几天的习惯点一份3两的卤粉,店主人说那是桂林的分量,在我们这儿2两足够了,他说的一点没错,这一份2两的卤粉把我吃撑了。米粉店对面的大牌子上写着“南方吐鲁番”,意思本地也产优质葡萄,为什么不展示秦城遗址呢?

大溶江东岸修了一条绿道,一直到通济村。在通济村与北边的太和铺之间有两道城垣遗址,应该是同一座城的南北城垣。城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400米。城垣东临灵河,西濒大溶江,南起通济村,北至太和铺。这是一个规模挺大的城,应当为主要的兵营,类似于周亚夫的细柳营。‍‍‍

东西城垣已经荡然无存,可能早被洪水冲毁,或者被改造为农舍。南北城垣保存得还挺清晰,通济村的南城垣上长满了竹子,太和堡的北城垣上主要是树,也有一些种了菜。

那个老旧的文保碑指示通济村南城垣的位置


南城垣的竹子


北城垣的草



古城东北角

部分地形
七里圩在太和铺北约1公里处,在国道的西边,村里有一个小广场,打听秦城遗址,村里人都知道其位置,就在村子西边约三四百米处。西城垣沿大溶江一线已毁,北城垣是农田,几乎看不出土墩痕迹,东南两面城垣尚存。这个城面积不大,目测二三百米见方,推测其为指挥部旧址,也可称为子城。‍‍
从七里圩向北约2.5公里还有一道城垣遗址,称城墙埂子,从马家渡口至大营村西丘陵高地,城垣长三里多路,顶上颇宽,据说可以纵马飞奔。城垣北面的灵渠改为东西走向,与城垣斜向并行,现在有一个“灵渠古航道漂流”的项目设在这儿。‍‍‍

在这道城墙埂子南边已经有了大城、子城和城堡,如果是秦汉针对南方雒越或者南越的军事堡垒,为什么要在北面建一堵长墙?显然不合常理,难道不应该是南方势力用来抵御北方强敌的吗?

《水经注》卷三十八.沩水记载:“水出西北邵陵县界,而东南流至零陵县西,南径越城西”。此沩水,即今漓江上源支流大溶江。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六曰:“故越城,在县(唐全义县、今兴安县)西南五十里。汉高后时遣周灶击南越,赵佗踞险为城,灶不能逾岭,即此也。”

因此,这一片遗址更像是越城,而非秦城。事实上,在多次的调查中均未发现秦代的遗物,在城址内所采集到的大量陶质砖瓦片和各类器物大都是汉代及汉以后的遗物。

越城的城墙针对的是东北12公里的一处关隘,就是我接着要去的严关。现在的严关镇因严关得名,国道从镇区穿过,而严关口在国道北面约300米。


严关地处湘桂走廊中心,关西侧凤岭与越城岭相接,关东侧狮子山与都庞岭相连。群山之间有一条长约330米、宽仅33米的峡谷,严关就建在这峡谷中间。其关墙长40米、高5米、厚8米,中间开有3米多宽的关门,门中有两重可以升降启闭的闸门。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有“楚越之咽喉”之称,是桂林的北门,是整个粤西的北门。




关前石碑写道:严关,不知始建于何代,从关前有“政和五年”(1115年)程邻题“严关”摩崖看,此关在北宋时早已建立......

宋代周去非在其《岭外代答》以及《兴安县志》上都说,严关始建于秦代。清初顾祖禹的《方舆纪要》则说,严关为汉代归义侯越严所筑。顾祖禹的说法似乎更为可信。

清咸丰元年,兴安知县商昌曾重修严关,还亲笔题写关名,今关门外嵌刻的“古严关”三个大字,就出自其手笔。第二年太平军攻桂林不克,经灵川北上兴安,并没有走严关口,而是从高尚、崔家直驱兴安县城,商知县在太平军抵达之前就弃城而逃。

严关,又称炎关,传说这一线是桂北地区十分明显的气候分界线,隆冬时节,下雪一般都以严关为界,大多时候,关外已经是雪花漫天,而关内却没有一丝雪的踪迹。清人彭榕有诗道:一夜雪飞不过关,满山都是玉为颜。重楼十二城一座,白玉京原在此间。当然这只是古代传说,好像宋代某次战役后,飞雪过了严关,所以现在桂林、阳朔冬天也会下雪。


徐霞客来的时候,“先西趋严关,共二里而出隘口。东西两石骈峙,路出其下,若门中辟,傍裂穴如圭,梯崖入其中,不甚敞,空合如莲瓣。坐观行旅,纷纷沓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济源古文化遗址——轵国故城
广西兴安文物古迹
崇州街子镇:兰幽诗香可颐养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2019年北京金秋记录
侧身元大都遗址
桂林最美的23座桥,你一定要走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