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正统的史学思想什么时候出现

作者简介杜维运,1928年出生于山东省嘉祥县,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1962年、1974年两度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历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杜先生长年从事中国史学史及中西史学比较研究,著有《与西方史家论中国史学》、《清代史学与史家》、《史学方法论》、《赵翼传》、《听涛集》、《中西古代史学比较》、《忧患与史学》、《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等多种著作,主编《中国史学史论文选集》(一、二、三)。


中国正统的思想,起源甚早。《春秋》大一统之义,是正统思想的呈现。春秋是一个诸侯纷争,外族交侵的时代,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失去威权,“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危急如此,孔子于是将大一统之义放到《春秋》里面去,尊周王,攘夷狄;吴楚之君自称王,《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复严夷夏之防,内诸夏而外夷狄。自此《春秋》大一统之义,变成“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这是“正天下之位,一天下之心”,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天子的正位,其他自封王号的,皆不能取代。若用宋人的解释,“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这就是正统的思想。与诗经“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的观念相吻合,而尽现中国的天下观念。


战国晚期邹衍倡五德终始学说,进一步使正统的思想出现。其所谓五德,系指金、木、水、火、土五行,代表五种自然的力量,依次递嬗,终而复始;此五种自然力量,各有盛衰之运,当力量盛旺的时候,一切天道人事,皆受其支配,到力量衰退时,便为另一新兴的力量所取代。如周属火德,秦代周,为水德之始。汉代秦,复协于火德,所谓“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从五德的自然循环,衍出“天统”的思想,邹衍甚为神秘的学说,不能不说是开了中国思想的变局,正统的思想,自此蜕变而出。《春秋》大一统之义,是从空间的角度出发的,无论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王朝,天下只有一个正统。五德终始说则是从时间上立论的,前后王朝,赓续相承,王者受命于天,循五德之运而崛起,其统治地位来自一脉相传的正统源流,所谓“天统”,其余夺得王位者,都是逆五德的运行,不得天统,难享国祚。政治上的正统思想,至此可以说是完全形成。


秦汉的建国,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空间的与时间的正统思想,凝而为一,既欲定天下于一尊,也依据五德的运行。以后历代王朝,皆争正统,以期获得合法的统治地位。如偏安江左的东晋,始终以正统自居,且借此遏阻了外族侵略的野心。秦将王猛临终时便如此说:“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从此可见正统的力量。南北朝时代,正统之争更为激烈。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北分隔,南谓北为“索虏”,北指南为“岛夷”,皆以正统自居。五代时,后唐代后梁,以后梁为伪朝,自称直接继承唐室的正统。凡此都说明正统思想在政治上所占的重要地位及所发挥的潜在力量。


政治上的正统之争,影响到史学。史学的正统思想,于魏晋之际正式出现。陈寿于晋初撰《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于〈魏书〉立本纪,于〈蜀书〉、〈吴书〉仅立列传,且改蜀汉为蜀,其以魏承汉的宗旨,极为明显。东晋习凿齿著《汉晋春秋》,起汉光武,终晋愍帝,于三国时代,尊蜀为正统,视魏为篡逆。自此史学上的正统之争,掀起激战。晋习凿齿以蜀为正统,其意在以晋承汉,观其论曰:


“昔汉氏失御,九州残隔,三国乘间,鼎跱数世,干戈日寻,流血百载,虽各有偏平,而其实乱也。宣皇帝势逼当年,力制魏氏,蠖屈从时,遂羁戎役,晦明掩耀,龙潜下位,俛首重足,鞠躬屏息,道有不容之难,躬蹈履霜之险,可谓危矣。魏武既亡,大难获免,始南擒孟达,东荡海隅,西折劲蜀,旋抚诸夏,摧吴人入侵之锋,扫曹爽见忌之党,植灵根以跨中狱,树群才以翼子弟,命世之志既恢,非常之业示固。景文继之,灵武冠世,克伐贰违,以定厥庸,席卷梁益,奄征西极,功格皇天,勋侔古烈,丰规显祚,故以灼如也。至于武皇,遂并强吴,混一宇宙,乂清四海,同轨二汉。除三国之大害,静汉末之交争,开九域之蒙晦,定千载之盛功者,皆司马氏也。而推魏继汉,以晋承魏,比义唐虞,自托纯臣,岂不惜哉!今若以魏有代王之德,则其道不足;有静乱之功,则孙、刘鼎立。道不足则不可谓制当年,当年不制于魏,则魏未曾为天下之主;王道不足于曹,则曹未始为一日之王矣。昔共王伯有九州,秦政奄平区夏,鞭挞华戎,专总六合,犹不见序于帝王,沦没于战国,何况暂制数州之人,威行境内而已,何可推为一代者乎!”


以三国时代为乱世,“鼎跱数世,干戈日寻,流血百载”,而盛称晋“混一宇宙,乂清四海,同轨二汉,除三国之大害,静汉末之交争,开九域之蒙晦,定千载之盛功”,故主张以晋承汉,这是出于大一统的观念。以魏王道不足,未曾为天下之主,未始为一日之王,这是正的观念,“所以正天下之不正”。史学上的正统思想,自此现出形相。“以晋承汉,功实显然,正名当事,情体亦厌,又何为虚尊不正之魏而亏我道于大通哉!”以魏不正而不尊之,尤见习凿齿的正统思想,重正之义在重统之上。唐皇甫湜于〈东晋元魏正闰论〉云:“所以为中国者,以礼义也;所以为夷狄者,无礼义也,岂系于地哉?杞用夷礼,杞即夷矣;子居九夷,夷不陋矣;沐纣之化,商士为顽人矣;因戎之迁,伊川为陆浑矣。非系于地也。晋元南渡,人物攸归,礼乐咸在,风流善政,史实存焉。魏氏恣其强暴,虐此中夏,斩伐之地,鸡犬无余。驱士女为肉篱,委之戕杀;指衣冠为刍狗,逞其屠刈。种落繁炽,历年滋多。此而帝之,则天下之士,有蹈海而死;天下之人,有登山而饿;忍食其粟,而立于朝哉?”以晋南渡以后,礼乐咸在,而北魏恣其强暴,虐此中夏,斩伐之余,鸡犬无余,故尊东晋为正统,这是从文化观点出发的正统论,为后代所盛称,而习凿齿已开其端。到宋代,史学的正统思想,演成风潮。


——摘自 杜维运《中国史学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新刊】江湄|正统论:中国文明的一个关键概念
中国古代十大最霸气的谎言,美到令人窒息
天下秩序与“大一统”的意识形态——以“夷夏之辨”为中心 | 闫恒 班布日
朱子的“正统论”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与祖国的统一大业
【文史】杨念群:“大一统”与“中国”“天下”观比较论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