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的端午节

魏晋南北朝的端午节(五月五日)

夏历的五月五日又称“端午”。晋周处《风土记》说:“仲夏端五。端,初也,谓五月五日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

飞舟竞渡是端午节中的一个传统习俗,这种习俗主要流传在江南地区。这一天,人们划着一种叫飞凫的轻船,分作水军、水马两种,展开竞赛。当地的官员及百姓都站在水边观看。关于这种习俗的来源,有四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百姓并舟以救。一种说法是伍子胥自刎后,被吴王沉尸江中,后被奉为神,每年五月五日,百姓划船于江中迎伍君之神。再一种说法是端午竞舟起于越王勾践。还有一种说法是端午竞渡起源于远古传说中的虞舜时期。不论哪种说法,都说明端午竞渡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

食粽子的习俗同竞渡习俗一样为人们熟悉,它的起源也有一个和竞渡相同的传说。据《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死后,楚国人为纪念他,每至此日便用竹筒盛米投入江中祭奠他。至西汉时,有个叫欧回的人在江边遇见一个人,自称三闾大夫,告诉他,百姓每年投入江中之米,都被江中蛟龙所窃。今后再投,可用苦楝子树叶将竹筒塞住,然后再系上五彩丝。蛟龙很怕这两样东西,以后就不敢窃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粽子有的用五色丝捆扎,有的上边还有楝树叶,据说是由此而来。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一种粽子,用茭白的叶子裹上黏米、粟米、枣,然后煮熟。因其形状有棱角,又称“角黍”,可见与今天我们所吃的粽子形状相似。

五月五日这天,人们还有避瘟禳毒的习俗。人们将采来的艾草做成人形,悬挂在门上,认为这样能够排除毒气的侵袭,或者把菖蒲草泡在酒中,饮菖蒲酒来解毒。前已叙述,古人认为苦楝树叶和五色丝可以吓走蛟龙,所以,人们除去将它们扎在粽子上,还将楝树叶戴在头上,将五色丝系在臂上,称之为“长命缕”,认为这样可以避邪祛病。

——摘自 朱大渭 《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


隋唐五代的端午节(五月五日)

端者始也,夏历正月或称端月。唐代每个月的第五天都可称为端午。玄宗八月五日生,时人便称为端午日生。端午或称端五,称谓并不严格。现存唐人文字资料,绝大多数以五月五日为端午,那是和屈原以是日沉于汨罗的传说密切相关。“节分端午有讹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后人为了纪念屈原,逐渐出现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等活动。

端午吃粽子,至迟从晋代即已开始。《唐六典》卷4记“节日食料谓五月五日粽壹”。《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记“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行此戏”。它充分说明唐代端午食粽已很讲究,皇宫内盛行高级粉团粽类食品。

端午竞渡源远流长。《隋书》卷31《地理志》简明概述了唐以前各地在端午赛舟的盛况。唐人白居易说,“竞渡相传为汨罗”。现存唐代端午竞渡资料主要是在江南,赛舟气氛紧张热烈。李群玉记赛舟时,“三十六龙冲浪飞”。刘禹锡说,沅陵赛船,“乱流齐进声轰然”,可知赛舟的人很多。观者摇旗助威,击鼓相应,场面非常壮观。在混乱的五代十国之世,端午竞舟依旧盛行,南唐政府对于取胜者还给予一定的奖赏。

端午节在大门前悬艾攘毒,早在南朝时已颇流行。唐人在沿用以外,进而用艾制作馄饨,用压邪气。

端午是唐代的重要官定节日,朝廷沿例行举例宴会,并有大量颁赏。这些赐物大都来自全国各地在四节时对朝廷的贡品。

——摘自 李斌成 《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猫入驻小知识的主页
端午节由来与各地习俗
端午节溯源
端午习俗知多少,来历都比屈原早……
古诗文中的端午
端午纪念屈原又错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