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终于考完了,可我并不觉得轻松


蔡超丽摄于浙江某医学高校图书馆内。

此时距离考研不到 2 周,墙边原来的报刊架被学生堆满了考研书籍。




12 月 22 日,又是一年冬至前后,也是 2019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的日子。


每年的考研都在冬天。


随着初试日子的临近,气温日渐降低。很多学生裹着毯子,紧靠着走廊的暖气片,做最后的冲刺。


考研党们的心情是矛盾的,他们既对这个日子心存抗拒,又希望它赶紧到来——复习的痛苦加上内心的煎熬,真的快撑不住了。


现在,考研结束,学生们终于可以回家补上一顿冬至饭。


但短暂的轻松之后接踵而至的,是又一场迷茫的开端。




研究生!考专业型研究生!


医学考研的浪潮已经势不可挡。全国考研大军中,医学生群体占了四分之一。


而催生这股浪潮,绕不开的顾虑是「就业」。


「想留在大城市」的念头,是当代大学生们共同的执念,医学生也不例外。超过 55% 的专业型硕士,和 78% 的学术型硕士表示:倾向于在一线城市的大医院上班。


与此同时,一、二线城市综合医院的岗位已趋近饱和,但医学本科毕业生的数量依然在逐年增加,就业门槛相应地水涨船高。


如今,仅靠一纸本科文凭,已经难以在一、二线城市立足。大多数医院的学历准入门槛是硕士,许多名牌医院更要求国外名校的博士学位。


医学生们早已形成共识:想挤进大城市的医院,研究生不得不考。既然要考,就需要在「学术型」与「专业型」之间作出选择。


2015 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并轨」的制度正式施行,医学研究生们的命运也就此改变。


专业型硕士侧重临床教育,读研 3 年,即相当于在医院同时完成 3 年规培。毕业后,可以同时获得硕士学位证和规培证,而后者是住院医师晋升中级职称的必需品。


学术型硕士侧重科研教育,毕业后从医还需再规培 3 年,相当于要花费 6 年才能拿全硕士学位证和规培证,时间成本比专业型硕士高出一倍。


由于就业时间早,就读「性价比」高,专业型硕士明显更受医学生欢迎,而报考学术型硕士的比例逐年下降。即使在为数不多的学术型硕士中,也不乏「本想报专硕,但不小心填错报名表」的情况。


于是,大医院与规培证这两块面包,诱惑着越来越多的医学生不得不去考研,而且是考专业型研究生。


虽然在这种浩浩荡荡的考研大潮之下,有部分医学生会感到「被同龄人裹挟」的被动。但与读研之后的新抉择相比,这条众人皆往的「必经之路」反而显得轻松。




读研之后:考博,还是就业?


就像本科毕业面临着是否考研的抉择,不少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就开始考虑是否读博的规划——考博与就业的权衡,包含了更多的纠结。


博士招生与考研不同,不再简单地通过几条分数线来划定。很多医学院校本着「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格控制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


南京医科大学博士招生公告 

图源: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目前,医学硕士读博的途径主要有 3 种:申请硕博连读、申请审核制读博、考博。其中,前两种「通过申请读博」的方式占主流。


2017 年以来,国内多所重点高校更是直接取消了博士统考制度,对外招收博士一律采用申请审核制:即硕士生向高校递交个人申请材料,高校从中筛选出科研能力较强者录取,其中,「拥有 1~3 篇中文核心期刊或 1 篇 SCI」是一项常见的筛选标准。


浙江大学 2019 年申请审核制博士招生要求

图源:浙江大学医学院官网截图


如果说 SCI 对硕士而言是锦上添花,对博士而言则成了硬指标。


小龙是国内某医学院校 7 年制学生,今年刚通过申请审核制考上本校学术型博士。


「读博很累,容易脱发。」


小龙只说了这 8 个字,便又低下头,他的电脑里常备着一个「SCI 论文好词好句」的文件夹。


小龙的头发倒是看起来很茂密——这或许是他面对「博士毕业难」的压力时,难得的安慰。


医学博士实行 3~6 年的弹性学制,只有在发表符合要求的论文见刊后,才能顺利毕业。


由于一些国内期刊论文总体质量偏低,数据造假情况严重,为了提升博士的整体科学素养,现在多数院校都要求论文达到「影响因子不低于 1 分」的英文 SCI 水平


图源: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网文件截图


一篇严谨的 SCI 论文需要大样本和长时间的随访,从研究的开展到文章见刊,最少需要 2 年的时间准备。此外,受国内多年来应试教育影响,很多博士的英语水平难以满足医学英语论文表达地道、专业性强的撰写要求。


很多博士因此延期毕业,经济方面的窘迫也令小龙们感到困扰。多数院校设有的全覆盖奖学金,大多只够支付 10000 元/年的学费。加上国家发放的「助研、助管、助教」三助岗位津贴,勉强维持着日常开销。




挤不进的大医院,容不下的小基层


博士教育严苛的入学门槛和毕业机制,让许多人硕士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


2016 年,我国执业医师数量为 265.1 万人,每万人拥有的执业医师人数仅为 23 人,而在农村,这一数值即被缩小至 16 人。


我国医疗卫生人员缺口极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无论面对大医院或小基层,毕业季的医学硕士依然感到无处容身——顺利就业和实现医学抱负,成了月亮和六便士,难以两全。


大医院遇到的病种多,发展平台广,能接触到医学的最前沿,但要想成功进入大医院,意味着必须先跨越「博士」的学历门槛。


浙江省某省级三甲医院 2019 年招聘公告,学历要求几乎全是博士(图源:浙江卫生系统招聘)


大多数硕士规培结束后,就得离开所在的大医院另谋出路,医学抱负暂时搁置,「找到工作」是第一要义。


目前,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等)人才紧缺,对硕士的需求极大,但学生们并不买账。绝大多数医学硕士表示:毕业后不愿去基层医院工作。


某高校在读临床医学硕士就业意愿调查

图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截图


与大医院相比,基层医院患者少,病种单一,发展平台较小,医生的临床水平难以提高。研究生阶段重视的科研能力,到了基层医院也失去了用武之地。这让很多曾在大医院规培过的硕士感到心理落差。


此外,基层医生收入较低,且随着年资上升的空间较小。工作 5~10 年后,相同年资的医生,大医院的工资水平是基层的 3~4 倍。


随着全国医疗机构的事业编制逐步取消,挤不进的大医院,容不下的小基层。既然都是合同工、临时工,硕士们还是更愿意留在大城市里,碰碰运气。




月亮和六便士


万箭齐发的喧闹潮水退去,沙滩上留下月亮和六便士的痕迹。


研究生初试并不是终点。暖洋洋的冬至饭落肚,从备考的压抑中释放后,医学生们对前路的叩问,又再次搭弦上弓。


现在,博士的第一学期已经快过去,小龙也已经渐渐适应了博士生忙碌的生活。「博二、博三的人出国的出国,做实验的做实验,专业型博士在医院规培。我现在一年级,其实比他们还是轻松一些。」


当我问及小龙对博士毕业后的打算,「主要目标是能顺利毕业再说,毕竟延毕的同学太多了」说罢他匆匆走远,这个忙碌的医学生无暇顾及过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专业篇丨医学生到底什么时候毕业?
研究生规模扩大,哪些专业必须要考研?
励志!从中专到大专,他自考本科上岸浙大硕士,发3篇SCI,放弃公派剑桥,最终成清华博士!
大学学临床医学的压力有多大?
为什么说学医无论如何都要考研?因为本科学历晋升太难!
复旦女博士从本科逆袭985,别只关注劈腿四位博士,忽略她的努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