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国盛 | 何为真正意义的大学


▲吴国盛


作者 吴国盛 (本号主编,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记者 陈彬崔雪芹

实习生 杨欢

责编 许嘉芩 刘愈


◆  ◆  ◆  ◆  ◆ 


“大学”是一个每个人都而熟能详的词汇,然而在其背后,究竟怎样才是真正意义的大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在论坛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国盛从不同角度对真正意义的大学作出了分析。

大学的三个特征

对于什么是真正意义的大学的问题,吴国盛表示,可以通过了两个途径对其进行考察:一是通过考察历史可以获知大学的意义,二是从大学被赋予的功能来考察大学的意义。

在通过第一种途径进行考察时,人们首先会遇到一个问题,即需要面对两个历史: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吴国盛表示,现代我们所说的大学(university),其意义原本来自西方,但今天的中国,又是一群中国人在办大学,所以又无法离开中国的高教传统。“从现实功能的角度,我们也可以考察大学的意义,但历史对大学的要求和现实又有所不同的。”

吴国盛介绍说,大学固有的“university”传统来自于中世纪。因为在中世纪,社会正处于一个“三权分立”的时期,教权、皇权、民间社会的世俗权力三股力量并存,而大学代表了一种社会力量和公众空间。所以大学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自治。“说白了就是教师和学生自行组织,捍卫自己权利,向罗马教皇和当地国王要权力的民间组织。所以自治是大学固有的第一个特征。”

大学的第二个特征为“文凭”,即职业化教育。吴国盛表示,西方市民社会发育的标志就是行业间形成了准入门槛,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就担当了一种“资质评判”的职能。早期的大学只有三个学院,即神学院、医学院、法学院,这也也正代表了社会上流行的三大优越职业。

大学的第三个特征是“培养人”。文艺复兴后,随着大学的发展,大学也逐步认识到自身的基本职能在于“培养人”。“年轻学生进入大学时,首先要进入文学院学习,随着学龄的增长,等到学生需要就业时,便会进入神学院、法学院等专业学院学习,而这个传统在西方一直流传至今天。”吴国盛说。

中国的高教传统

相对西方,中国拥有其固有的高教传统和自己的底蕴,从而形成了自身的高教传统,这一传统也同样有着自己的一些特点。

第一,国家意志是中国高教的突出特点,这与西方的自治传统是截然不同的。吴国盛认为,形成这一不同的原因在于,中国社会不存在教权、皇权、民间社会的世俗权力之间的“三权分立”。“没有独立的宗教组织,不存在教权和皇权的斗争,也不存在独立的公共空间。这也是为什么今天中国大学老觉得“国家管的多了一点”的原因,这是传统遗留下来的。

第二,考试制度是中国高教的特征之一。科学史的研究表明,考试制度是由中国人首先发明的。吴国盛表示,中国人发明的考试制度具有很多正面意义,科举制度为不同的社会阶层提供了一个自然流动的渠道,成为文官选拨制度的一个稳定程序。“从考试的角度看,现在中国的大学更多地延续了中国高教的固有传统,而西方的自治传统却没有得到明显的体现。”

第三,强调对“通人”的培养。我们不但是“文史哲”不分家,而且对“作文”和“做人”也是统一要求的,对官员的考核也不单要重视才能,也重视对道德品质的考察,这点是与西方的教育理念相一致的。

中西方教育思想的碰撞

近代以来,中国人遭遇了之前三千年也从未有过的大变局,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形成了现代中国的大学制度。对比传统中国高等教育的三大特征和西方大学的三大特征,有哪些特征被保留,又有哪些遭到遗失呢?

吴国盛表示,今天中国的大学保留了国家意志、考试制度以及职业化特征,但是丢到了自治与“通人教育”;从现实要求上来看,一方面,知识生产作为当代大学的两大功能之一,恰恰要求国家意志不得对大学进行干预。“自治有利于知识生产。也就是说,如果国家承认了大学是以知识生产为特征的话,那么就必须还中国大学以自治。”

另一方面还牵扯到社会良心的问题。吴国盛说,大学是道德圣所,是高尚的、养人的地方。但大学的“圣所”功能与“知识生产”的功能是没有关系的,现代西方大学很难将自己说成为道德圣所,他们的专业化程度很高,认为学生进大学就是要成为职业化的人,道德的考量是单独的。“虽然西方高校也要求学生通过社区服务等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但整个大学的机制并不包含这些内容,更多的是提供知识生产。”

“正因为如此,当代的中国大学建设面临很多的困惑,传统的高教思想强烈的占领着我们的观念意识,而真正‘university’意义上的大学精神,除了学到职业化之外,我们仍然比较匮乏。”吴国盛说。

中西高教传统如何整合?

中国的高教传统和西方的大学传统如何让整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吴国盛认为,结合当代中国大学功能的要求,国家意志首先应该淡化。“在知识生产这个环节,国家意志应该淡化,但并不排斥道德教化。只有这样,大学才能成为展开批判功能,真正成为社会的良心。”

解决大学中西传统的整合之道,吴国盛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第一,适度多元化,有条不紊的推进高校多元化,应该恢复部委办大学、地方政府办大学等多元格局,允许民办大学、私立大学上规模、上层次,允许民办大学办成不同风格,使知识生产更有效率;第二,应该继续坚持通人教育。有条件的学校要率先淡化专业,加强对学生关于人类文明、价值观的训练,确定一套通人教育的科学体系。第三,在本科计划中,增加复合学科教育,帮助高校、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本文选自《现代化之忧思》,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取授权,并注明出处。】

▲《现代化之忧思》是吴国盛科学人文系列丛书之一,1999年11月出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人生感悟荟萃:《一个喜欢自由而独立阅读的人是最难被征服的,这才是阅读的真正意义——精神自治。》
一张图告诉你上大学的真正意义
读大学还有什么用?九句话理解读大学的真正意义
上大学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你知道吗?
黑暗的中世纪,为何诞生了大学?
《红楼梦》成就真正意义上的“文备众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