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夸夸群”(杜课第843期)

全文共  1951  字,阅读大约需要  7  分钟



Q
&
A

夸夸群何以流行?

提问人:许艳艳

近两周,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多家知名高校出现一批“夸夸群”。所谓“夸夸群”指的是:在群内无论说什么都会被赞美。很多人将自己的生活、学习琐碎在分享在群内求“夸”,随后便迎来群友们热情诙谐的花式夸奖。

近年来,高校学生因压力过大,发生自杀、猝死的案例层出不穷。“夸夸群”的迅速壮大在某种层面上说明它符合了大学生的生活需要和情感需求。而不只是大学生,社会各类群体都有着疏解个人情绪的情感需求。生活、学习、工作的忙碌,时刻释放着“压力无处不在”的信号。有社会学家表示,“求夸”的心态,表明生活中缺少激励,年青一代想通过这种方式疏解个人情绪,释放压力。在很多人看来,“求夸”似乎更多是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孩子的事。而夸赞的鼓励式教育也似乎仅在这些群体中尚有留存,到了大学阶段,鼓励教育就很少出现了。

夸赞作为鼓励教育的典型,是如何在成年人生活中逐渐淡化的呢?这种夸赞对于我们改善身心有什么具体帮助?缺失了夸赞的大学生面临压力时,究竟应当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呢?

Q
&
A

“夸夸群”里的人生风景

杜骏飞

我仔细读了一些“夸夸群” 的资料,真让人忍俊不禁。

很难为“夸夸群”这类文化现象做一个简单的定性。一群人在市场上买了萝卜,但动机可能完全不同,A是打算做食品雕塑,B是要喂兔子,C是自己吃,D是因为便宜,E则是因为要随大流。“夸夸群”,可能也是因为满足了许许多多的心理需求,故而才如此热闹。

我注意到有一些评论,认为“夸夸群”的价值在于能让人找到所谓“正能量”——大概相当于认可和激励吧,但是那些明显乖谬、奇绝的夸赞,显然属于仪式性甚至幽默风趣的附会,完全不像是实事求是的赞许,那么,一个人上了大学,会识别不出“夸夸”话语里的真假吗?

显然不会。

作为一种文化流行,“夸夸群”能给一个求夸者带来的,不是实指性的肯定,而是某种虚幻而紧缺的善意。彼此“夸夸”,而能就此相濡以沫,成群结伙,这种童话般的际遇,无疑会给其间的参与者营造出一种语境,仿佛得遇世界大同,人类和平,社会亲善,人们因之能相敬如宾。

这是做梦才会见到的人生样貌,一旦降临到符号世界里,自然也会引起不一样的舒适和惊喜。

不过,既然人人都知道此种愉悦来自刻意的营造,那么,参与者想必也很清楚边界何在。所以,更大的可能是,初心里的慰藉,逐步会被戏仿的乐趣、话语的狂欢所代替。

所以在很多时候,“夸夸”所聚集的,很可能已是醒着做梦的一群。

所以,“夸夸群”是情感寒冬里的抱团取暖,是孤单生活里的些微温馨,自然,它也是廉价但仿真的社交喜剧,是对不可企及的人生幸运的模拟。

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夸夸群”大概会流行一段时间,然后偃旗息鼓。

但我想,其中那种种不可名状的社会渴求,一定是无法湮灭的。那份渴求,来自于恩慈罕有的国度,来自于人情冷漠的时代,来自于关怀紧缺的社会。

“夸夸群”。群里有多少欣喜,群外就有多少悲情。

“夸夸群”里,如果有人向你求夸,你就给他吧。“夸夸群”外,如果有人出师不利,有人怀疑自己,有人向隅而泣,有人迭遭厄运,有人遇到心理危机,你也要慷慨上前,送上你只在网上才会捐赠的甜蜜。

附录(部分夸夸群聊天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成为大学生之后脱发的三大原因
大学生如何缓解心理压力?
大学
兰州大学生“假面交友舞会”释放情感压力
毕业生心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