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规则背后的人性选择


 侯学宾

《三字经》开篇就讲“人之初, 性本善”, 但人之初的性善恶问题依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毋庸置疑, 现实世界中的成年人更多的是一个善恶集合体。就算抛开善恶观念的复杂性, 我们在生活中也难看到一个臻于至善的人, 同样很难看到一个无恶不作的恶人。既然人的本性就包含善恶的成分, 那么抑恶扬善就成了人类追求的目标, 法律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法治最为核心的观念就是尊重规则, 因为法律不仅仅给我们提供行动的指引, 也在发挥着“惩恶扬善”的纠偏作用。可以设想一下, 如果人类世界不存在法律规则, 将变得多么恐怖。我们不敢上街, 因为我们不知道该什么时候过马路, 也不知道身边的人会不会突然跳出来杀掉我们, 我们的生活将时刻处在惊恐、防备和进攻当中。所以, 霍布斯将其称之为“人与人之间的状态就是战争”。这种情景的背后就意味着一种假定, 就是认为法律规则确立的背后隐含的前提是人类必须正视自身中的恶。反过来, 如果我们认为每个人都是善良的, 人性中那些负面内容都不存在, 人与人之间只有温暖而没有纷争, 只有谦让而没有争抢, 那么法律规则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这种预设并不是在论证人性中只存在恶而没有善, 而是认为, 在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情形下只能假定法律规则存在的起点是人性恶, 而终点是为了人性善。我们可以假设一下, 如果人可以各自互不联系地存在, 比如说孤岛上没有遇到“星期五”的鲁宾逊, 比如核爆炸后地球上只剩下一个人, 那么任何规则的存在也没有必要, 甚至善恶问题也将不存在。既然我们只能是社会性动物, 那么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放大心中的恶, 因为这可能会伤害到其他人。法律规则其实就是在设置一种标准或刻度, 限定每个人心中的欲望或“恶”。

在生活中, 那些违反规则的人实质上不承认自己是社会关系中的员, 而是认为自己是整个世界的“王”, 法律规则自然地在他眼里也不存在。抛开那些确实不知规则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无视规则的人会自动地以“自己”为中心, 不断地移动来扩展自己的“一人王国”, 任何进入这个王国的他人都可能会被视为“非人类”, 被剥夺平等享有世界的资格。所以我们看到有的人在马路上开车就像在自己的房间一样肆意, 有的人在列车上可以挡住车门让所有乘客必须等着自己的家人。

法律规则的存在就是让这部分人回归到常态的社会关系中, 并对其偏离的行为进行惩戒。法律规则告诉人们, 当一个人错过站点的时候只能在下一站下车, 而不能通过干扰司机驾驶的方式, 满足自己的要求;而司机和公交车上的人也应当知道, 不能有人故意通过不当方式破坏正常的交通, 伤害自己的人身安全。当出现一个人试图把整个公交车变成自己的“王国”时, 法律规则会对破坏规则的人进行惩戒, 而这种惩戒必须与偏离行为造成的危害性成比例。如果惩戒过轻, 是对偏离行为的放纵, 也会导致法律规则无法抑制“恶”, 也无法实现“善”。

(原载《方圆》 2019年03期)

规则与人性,

向你推荐西方人性哲学

西方国家的近现代文明,源于对人性最根本的思考与探究。。。

中国古代,主张人性善的思想家是孟子,主张性恶的思想家是荀子。人性到底本善本恶,这是一个非常深邃的话题,让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思想家们争论不休,探究不止,然而,中国没有形成一贯的对人性的研究,这大概就是中国近代以来落后西方的重要原因。
而西方,自柏拉图开始,一代又一代思想家不断地思考、争论,直到大卫休谟,终于形成了系统的《人性论》,煌煌几十万字的巨著,直视人性的本质!
  小编本期为大家推荐,奠定西方近现代文明的哲学著作!哲学不一定能够帮你买房,但真的是你人生的药方,更是你看清人性、看清世界的镜子!近代西方四位大师的经典著作:《爱弥儿》(上下册)、《道德情操论》、《我们内心的冲突》、《人性论》(上下册)。
我们的痛苦正是产生于我们的愿望和能力的不相称。一个有感觉的人在他的能力扩大了他的愿望的时候,就将成为一个绝对痛苦的人了。只有在一切力量都得到运用的时候(即欲望与满足欲望的能力相称),心灵才能保持宁静,人的生活才能纳入条理。(卢梭:《爱弥儿》)
仁慈犹如美化建筑的装饰品,而不是支撑建筑物的地基。因此,呼吁人们实践仁慈已经足够,没有必要强加于人。相反,正义好比支撑整个大厦的中心支柱。这根柱子一旦动摇,那么人类社会这个宏大而雄伟的建筑必定会在转眼间土崩瓦解。所以,正义必须要强制来推行。(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所有的离群者都共有另一个特性,那就是:他们都能够带着一种客观的兴趣来观察自己,就像人们观看一件艺术品。也许对他们最好的描述应该是这样的:他们对自己都持“旁观态度”,这与他们对生活的总的态度一样。因此,他们常常是自己内心冲突的优秀的观察者。(卡伦·霍妮:《我们内心的冲突》)
在这一切吵闹中间,获得胜利者不是理性,而是辩才。任何人只要具有辩才,把他的荒诞不经的假设,说得天花乱坠,就用不着怕得不到新的信徒。获得胜利者不是持矛执剑的武士,而是军中的号手、鼓手和乐队。(大卫休谟:《人性论》)
 
《爱弥儿》(上下册)
【内容简介】
  《爱弥儿》一书写于1757年,1762年首次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爱弥儿》中,卢梭通过爱弥儿及其家庭教师的故事,来说明如何教育出一个理想的公民,同时阐述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提出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也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作者简介】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卢梭坚持“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主张自由平等,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等。
【编辑推荐】
  《西方百年学术经典:爱弥儿》是一本夹叙夹议的教育小说,故事生动,文笔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卢梭自认为它是“我所有作品中*好、*重要的一部”。
  在《爱弥儿》中,卢梭试图描绘一个教育体系,使他在《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然人能在不可避免趋于堕落的社会中生活。全书宣扬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阐述性善论,认为人秉有天赋的自由、理性和良心,顺性发展就可成为善良的人,实现善良的社会。所以教育应受天性的指引,以培养自然人为目标。
      
 
《道德情操论》
【内容简介】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主要阐明了道德情感的本质、道德评价的性质和斯密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在书中,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阐释了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并进而揭示了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堪称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出生于苏格兰伐夫郡的柯科迪,1737年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哲学,1740年进入牛津大学深造,1748年任爱丁堡大学讲师,1751年任格拉斯哥大学教授,1778年任爱丁堡关税局长,1790年7月17日辞世。斯密一生奉献了两部传世经典:《道德情操论》(1759年)和《国富论》(1776年)。前者为伦理学著作,使他享誉学术界;后者为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也成就了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
【编辑推荐】
      《西方百年学术经典:道德情操论》是和《国富论》齐名的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经典传世之作。温家宝总理多次推荐。它是一部划时代的伦理学巨著,也是古典经济学的哲学基础,还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缺少的“圣经”,被誉为西方世界的《论语》。
  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米尔顿·弗里德曼
 
《我们内心的冲突》
【内容简介】
  《我们内心的冲突》通过对病人和自身的心理分析的经验总结,讨论了人内心主要的冲突类型和它们的各种表现形式,分析并归纳了各种相互矛盾的态度和倾向,指出了被这些冲突所扰之人旨在解决冲突的努力怎样导致失败并陷入恶性循环,同时提出了解决这些冲突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和设想。卡伦·霍妮相信,人都有成长的愿望,会一直愿意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因此,她认为,只要改变了产生冲突的条件,就能真正解决它们。而只有解决了冲突,我们才能变得更加健全、完整和成熟,发现生活的意义和内在的安宁。
【作者简介】
  卡伦·霍妮(1885—1952),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与艾瑞克·弗洛姆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妮是社会心理学早的倡导者之一,她相信用社会心理学说明人格的发展比弗洛伊德性的概念更适当,是精神分析学说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霍妮不仅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深刻影响了文学、文化、传记、哲学、宗教等研究领域。著有《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精神分析新法》《自我分析》《我们内心的冲突》和《神经症与人的成长》等。
【编辑推荐】
  《西方百年学术经典:我们内心的冲突》是美国心理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卡伦·霍妮套索神经症人格的成熟之作。本书不仅从心理学层面帮助你分析问题,让你看清自己,还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较之于《我们时代的神经人格》,《我们内心的冲突》不仅在理论上有重大的发展,而且达到了早期著作中鲜有的哲学的高度。
《人性论》(上下册)
【内容简介】
  《人性论》是休谟一生中重要的著作,对于人类思想史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贡献。全书分三卷,分别为“论知性”“论情感”和“论道德”。在本书中,休谟试图通过对人性的研究来揭示制约人的理智、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准则。作者认为一切科学都与人性有关,对人性的研究应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晏智杰:亚当•斯密的思想遗产及其现实意义
​《道德情操论》初版于1795年问世,相比起《国富论》,该书更受斯密本人重视
亚当斯密留下的两个谜
《人性论》人性该如何定位
《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
道德情操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