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承勤俭 永记家爱——记述我的家传

党氏家族报特约通讯员  党松

一、失夫丧子,守家护业

我的祖父名曰鼎祥,字瑞芬,辈列十七公世,生于光绪己亥年正月廿日,居沙垌雷冲文兰公膝下十一个孙辈之长。

我的祖母姓李名隆珍,自小被六麻水鹅李氏族人抱养成人,于1931年,十八岁时便与祖父结为秦晋之好,而后生育两子,长子即我的伯父柱贵,次子即我的父亲柱军,寿寝于1999年,享年86岁。

祖母传承着党家媳妇的气节,用坚韧操守持家。据祖母生前回忆称,在她怀我父亲那年(即1934年),祖父被强行“抓壮丁”入列国民党士兵,离家北上后便失去联系……直至现今仍是音信全无。当时,祖母悲伤至极,忍着夫别之痛,生下了伯父和我的父亲。此后,年轻的祖母没有见异思迁的思想,始终对家庭满心执着,以坚韧的毅力操守持家,艰辛地养育着身下的两个儿子成人长志。但祖母心里“盼夫归来不见夫来”,成了她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虽然祖父北上失联了,但祖母仍鼓舞伯父和我的父亲去当兵。因此我的伯父在解放初期,成了清康片乡塾的一名教师。伯父为了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他忍饥挨饿,努力工作,不久便积劳成疾,后来虽请医生多轮诊治,终因是病入膏肓,于1952年早逝,时年十九岁,却还未成家立室。

失联祖父,对祖母的打击如雷轰顶;痛失爱子,对祖母的伤害,更是撕心裂肺!

二、相依为命,勤俭持家

祖母瘦小,弱不禁风,但却如一根坚强的小草,在艰难的时光里,始终没有被生活压倒。

自从伯父逝去后,祖母便和我的父亲相依为命。

祖母一向以来惯于勤劳。为了一家的生计,她在生产队中勤于出工,工分是最高的,同时,在田湾冲一带开辟田边坡,引种瓜豆,兼种薯芋,让一家人能择食充饥。在最困难的时期,也会向邻居偶尔借些小米,熬粥挣饱肚皮……

父亲在祖母的带护下,渐渐长大成人。于是在分田到户后,父亲便开始学着做米饼,四处兜卖;后来便做起豆腐,在村里销售;最后来就是养猪养鸡……

父亲在祖母的拉扯下成人长志。家计也在祖母和父亲的勤俭操持下,渐渐稳定,充满生机!

三、多才多艺,勤俭发家

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却多才多艺。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父亲白天会偷闲着练习毛笔字。练字时,我们会挤过去看看,说:“爸爸,您又在画大黑猫了。”此时父亲会笑着说:“大黑猫好着哩!”有时夜里也借着昏黄的灯光舞弄几下,但逢年关的时候,左邻右舍手里提着父亲写上大黑猫的红纸,笑吟吟地走出我的家门口,父亲也会在送客时的欢容笑脸!

父亲还是村醒狮团的骨干。吹唱鼓乐,父亲样样精通;醒狮杂艺,更是百般能耐,动作优雅,气势流畅,因此他在受到乡邻敬仰的同时,也得不少的贺金,养活家计。

父亲还会厨艺。因此,亲戚邻里每逢操办喜事的菜膳,总少不了他热切的身影,偶尔乡亲也会犒劳一下我们。

在我的眼里,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多才多艺、满身能耐的人。在祖母和父亲的勤俭操持下,我们的一家便渐渐有了活力!

四、心齐家和,则万事兴

父亲的勤劳,远近闻名。

后来,经人介绍,父亲便与本村的家斜对面的黄氏家族的姑娘(我的母亲)相识,尔后修成正果。之后,母亲次递生下了我大哥、大姐、二哥二姐等十一个儿女,但是由于解放初期医疗落后,因病夭折了三个哥一个姐,真是天命不由人。

祖母一直陪伴在我们的身边,默默地为着家计而分担一份余力。为了养育我们七个子女,我的父母曾经在村里办了一个小饭馆,起早摸黑,靠做石磨粉为营生,赚取薄利,维持家计。

人有志,才有路。改革开放后,足智多谋的父亲便和舅舅们商计,筹集资金,合伙开办了石碗嘴村第一家红砖厂。

富路开,人心齐,家业兴。父亲和舅舅经营的红砖厂,正赶上时代,生意一年比一年好,我们姐弟几个逢闲,到厂里给父母打打零工,帮帮小忙,直至后来让我家盖好了两层建筑面积两百多平方的房子,门楣生辉才陆续让我们三兄弟都娶上媳妇,家庭事业从此新象一派,一片盎然!

后记:虎年新春在即,慰读敬仰之亲。

三老已终逝,悉记三老言:贫穷不可怕,别人瞧不起无所谓,人知奋斗,一片干劲,终会成功!

党氏家族报——汇天下党氏,报家族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心中的父亲》续笔
潍坊丁氏家族
LOOK · 马来:寂灭或欢欣 一个晋江家族的南洋故事
【郁氏文化】根在海门(​文/郁强)
木清随笔:我的家族史
【原创】活在传闻里的祖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