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现在不健全的评审机制有利于一些人玩“空手道”——邱紫华教授访谈录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邱紫华教授赠送给我新出版的专著《东方艺术哲学》。这本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系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图书。该书55万字拿在手中沉甸甸的。

邱紫华教授(资料照片)。

近几年似乎是邱紫华教授的丰收季:晚熟而高产,正符合从事人文学科的学者成长的规律。在十余年中,他陆续推出了10本学术专著:

1、 《印度古典美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课题(45万字),独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2、 《禅悦如风》(30万字),独著,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出版。

3、 《诗性美学范畴的文化阐释——东方美学范畴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001年,与人合著,35万字),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出版。

4、 《人格的弱点——历史大变局中的悲剧人物》(与人合作,33万字),北京,北京京华出版公司2011年出版。

5、 《谁断送了大明王朝》(与人合作,23·5万字),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出版。

6、 《触摸印度的千手千眼——一个中国美学家的印度文化之旅》,独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

7、 《东方美学原理》(教育部“走向21世纪国家级”教材,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

8、 《东方艺术哲学》,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55万字),独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

9、  《后现代哲学与禅宗哲学的“家族相似”》(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2012年课题),已完成,出版中。

10、 《东方美学史》(多卷本),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图书,近期中完成、出版。

这一书单,既引发了我的兴趣,又带来了一些疑问。于是,我同邱老师展开了一场有趣的对话。

问:邱老师已退休好几年了,为什么还这么执着于学术研究并坚持不懈地写作呢?

答:我认为,教师、学者不存在退休之说。人生中,就业、工作仅仅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而已,每个人既有就业、参加工作的阶段,就有退休的时候。退休是体制的一种规定。对于一个教师、学者来说不存在什么退休之说。庄子说:“生也有涯,学也无涯”,学习、求知、研究、探索、写作是终身的事,是一个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这些与退休无关。所以,我对学术探索的兴趣和对思考的爱好,使我的学术之路不断向前延伸。现在,我的学术活动基本上没有什么功利目的,就是对求知的热爱和对思考的兴趣而已。

问:我看了一下近年来你著作的书单,你的兴趣面很广泛。人们常说,做学问要专一而单纯。你的看法呢?

答:这是19世纪、20世纪社会大分工时代的观点。那时人们认为分科愈细愈好,可以深入透彻破解问题。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学术研究的格局和方法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术研究从细密分工走向新的综合。我认为,学科本身的问题很难由学科自身的理论做出准确透彻的回答。我是研究美学的。美学研究必须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知识,例如哲学、文化人类学、文化史、艺术学、音乐学、思维科学、文学等等。现在有些美学家缺乏艺术实践和艺术审美的知识,除了抽象地谈概念、命题之外,连具体的一幅绘画、雕塑作品,一首乐曲之美都说不出来,这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样的研究是不行的。因此,我的研究早已抛弃了学科界限,大量阅读和吸收各门人文学科的知识来扩展自己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人格的弱点——历史大变局中的悲剧人物》、《谁断送了大明王朝》两本书,就是用自己的美学悲剧理论去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理论总得要运用于社会实践嘛!为此,我又重新啃读了《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唐史》、《宋史》、《明史》,从中获益不少,再一次体会到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的道理。现在,我每年保持认真啃读10—15本书的阅读量,这就是杜甫说的:“转益多师是吾师”, 我在大量的阅读中受益太多了

问:近三十年来,东方美学与文化是你始终坚持耕耘的研究领域,这是很难得的,我认为,是否正是这种坚持,才有这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答:我在一个研究领域坚持近三十年,可以说是一种执着,其中的艰辛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真实的情况是,只因“误入”其中而无法退出;就是我们常说的:“猫儿抓糍粑,脱不了爪子”。东方美学与艺术的基础性研究涉及面很广,它同宗教、哲学、伦理、政治体制、民俗等学科纠缠在一起,从事东方美学与艺术的研究就像一辆小车拖上一台联合收割机一样:研究对象单一而明确,但要从事这一研究所搭配的、附带捆绑的东西又太多。我仅仅是啃读古代印度的“吠陀哲学”和《奥义书》等经典就花去了一年多的时间,其难度就像我当年啃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一样。正是这个原因,我算是“歪打正着”,这些年我系统地研习了印度哲学、印、中佛教哲学、禅宗,也对佛教艺术,尤其是佛教雕塑艺术有了深入的认识,也因此去年才敢在重庆大足石刻研究院进行两场关于佛教雕塑艺术的讲座,并得到行家的赞誉。

问:像你这样能够坚持严谨认真的、无功利的治学态度,在当下的学者中似乎不多。你怎样看待当下比较“浮燥”的学风呢?

答:20多年前,我从著名作家姚雪垠那儿得到教导:一个学者心中要有“生前马拉松,死后马拉松”的韧劲,“只有耐得寂寞才不寂寞。”当下高校中的年轻教师、学者压力很大:课程压力、家庭压力、职称压力累得他们难以喘息,没有给年轻教师们提供良好的研究生态空间,这是管理体制上出了大问题。另一方面,现在的仍不健全的评审机制有利于弄虚作假,有利于有些人玩“空手道”。在我国高校中有些人往往“声名太大,其实难符”。不少人有一大串靓丽的头衔而没有真正的、过硬的成果。我相信随着高校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虚张声势的学者最终会被人们认识,这种浮燥的学术风气终会静寂下来!

我的想法很简明:在教师的工作职位上,理所应当地为华中师范大学的发展作贡献;现在是自由学者,同样应当为华中师范大学学术的振兴、崛起作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国维:“我国人废学之病,实源于意志之薄弱”!
借西方的钥匙开自己的锁
吴炫 穿越阐释性学术研究
2008
尽心尽性 智圆行方——追记杨敬年先生
《甄道元<红楼梦>笔记》引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