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师节之际,有感于华师“戴建业现象”

先导之声




大疫之后,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到了。师者,何之谓也?因刚刚拜读了洋洋洒洒达九卷之多的《戴建业作品集》,很想借教师节之机,聊聊华中师大“网红”教授——敝友戴建业老师。

戴建业老师在网上“走红”,始于前年十月。当时他为大学生讲解古诗文的视频被“抖音”上传到网上后,迅速引来围观,当日点击量突破2000万,每天粉丝数量增加差不多有十万,不久更逼近百万。用戴老师的话说,自己以前是“在学校很受欢迎”,但这次却是“全国都知道了”。桂子山上一位“不会讲普通话的普通老师”,一夜“走红”,名气直逼央视“百家论坛”的“学术超男”易中天。我们暂且将此名之为华师“戴建业现象”。

    戴建业之所以能“走红”,网上已有诸多分析。除“抖音”这种广受当代年轻人喜爱的短视频传播形式成就了他之外,关键还在于戴老师独特的个性与独特的讲课风格,这种风格似可简单概括为两个字:“风趣”。有人曾很用心地分析过戴建业的116条讲课短视频,发现这位老师最擅长以谈心的方式聊文学,重现古诗词的现场感,不时爆出的一些个性化语言,既风趣幽默又接地气。如最常说的“你听懂了没有”共出现111次,“我的个天啊”出现17次。戴建业讲课中这些极富个性和调侃的高频词,再加上湖北麻城普通话的“神助攻”,便发酵出独具一格的戴氏“网红”效应。

    戴建业老师的“走红”,缘于“有趣”,但又不仅仅只是因为有趣,还在于“有货”。所谓“有货”,即他的讲课归根到底是以其深厚的学养为支撑。戴建业自研究生毕业留校后,在古典文学领域深耕了30余年,共出版了《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等学术专著十部,出版《假如有人欺骗了我》等随笔杂文六部,在各种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80余篇,还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随笔杂文400余篇。如果没有这样深厚的学术功底作为基础,单凭幽默风趣,恐怕还是吸引不了学生,最多就是个“萌萌哒”的“老顽童”,无法形成裹挟一切的课堂“泥石流”。有学生称,戴老师的课,内容接地气,且不失深度,代入感强,对诗歌的见解深、透,里面有不少独到见解。

    可见,“戴建业现象”,说穿了,便是将深厚的学养与高妙的讲课艺术融为一炉,以“吐槽式”的幽默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让人于忍俊不住之中产生高度的共鸣,同时又借助于“抖音”的特殊表现形式,短平快地在网上迅速传播出去,形成惊人的大众传播效应——“爆红”。

 但深挖一下,“戴建业现象”的背后意蕴似乎又还不止于此,或可给我们当下的教育带来更多的启示。

    首先是在当今大学课堂上,究竟怎样才能把课讲好?什么样的教学才能真正吸引学生?中国教育报在题为《“戴建业走红”背后的教学思考》的文章中认为,相较于当下动辄大数据、翻转课堂,戴建业教授的“走红”,反映的其实是师生对“智慧讲授”热切的认同和呼唤,是对教学规律思考的一次理性回归。

通常意义上,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更多采用讨论式、参与式方法,更多使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线上线下相结合,灵活多样教学,肯定是不错的,但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明白,教学毕竟是一门艺术,被视作最古老、最传统的“讲授法”,其实并没有走到尽头,仍然还是学校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方法。尤其在文科类大班教学中,我们还很难用其他方法完全代替“讲授法”。问题在于,到底如何去改造传统的“讲授法”,使之更适合新时代的需要?戴建业教学上的成功,便在于对课堂讲授进行了自觉或不自觉的“改造”和“加工”,在发挥“讲授法”系统、全面,易于贯彻教学意图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场景切入、快人快语、即兴式聊天、智慧幽默等戴氏元素,使其课堂讲授形成一种强大气场,将学生吸引其中,乐在其中、悟在其中。

显然,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并不在刻意去创新,甚至为吸引眼球而标新立异,也不在使用了多少手段和方法,把课讲得像说相声,而在于所讲的内容和讲课的方式是否能够真正适合学生的需要,能否讲出你自身的风格和特点,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点亮他们内心求知的欲望。我记得一次和香港的一位中文系老校友聊天,他说隔了几十年还记得当年上邢福义老师的语法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令人终身难忘。历史系老校友们回忆起张舜徽老师讲的文献课,章开沅老师讲的近代史课,也都是记忆犹新,赞不绝口。

    关于如何才能成为“好老师”?总书记曾提出过“四有”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我个人认为,这四条说得特别到位。古往今来,但凡好的老师,概莫能外。当具备好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之后,有无“扎实学识”,便成为判定是否能成为好老师的重要标准之一。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讲台上的一堂好课,不知道要用多少时间来精心备课,花多少功夫来长期积累,扎实的学识,始终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戴建业教授能在课堂上出彩,在网上走红,归根到底,还在于平时的长期积累,在于孜孜不倦地对学问的追求。他认为,大学老师首先应该专注科研,其次才是做好教学工作,“教学非常重要,但如果你对诗人和作品缺乏深刻的理解,古典文学的教学是搞不好的。”去年,他就一气推出了九卷本的《戴建业作品集》。可见,“网红”的背后往往是艰辛的付出,是常年累月默默无闻的工作,如鲁迅所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哪来三尺讲台上的游刃有余?没有长期的积累和付出,哪来一夜的“爆红”?

    爱心是成就名师的另一重要前提。教育的本质是无私的爱,爱学生,爱课堂,爱自己的专业,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爱是与真诚和真心相连的,好的老师,应该是出于真诚和真心的“真人”。如果我没看错,率性与本真,恰是戴建业教授能获得学生真心喜爱的最大因素,也是其课堂取得成功的最大秘诀。李白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既是唐诗的审美标准,恰好也是戴教授做人和讲课的标准,他曾对采访的记者如是说:“我就是我最自然的样子,从不装腔作势。”“你是什么样就什么样,保持最自然的样子,爱你的人自然会爱你。为什么有的人也发视频,但点击量上不去?因为他是个‘假人’。”这些话虽然说得简单、朴素,但却道出了如何才能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如何才能在课堂上同学生进行思想沟通的真谛。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沟通,首先是心灵的碰撞与沟通,学生将你作为一个真实的、真诚的人来相信了,接纳了,才会全身心地接收你所言、所思、所悟,与你产生真正的思想共鸣,你即便是有小小的缺陷,如戴教授般只会讲麻城普通话,也无所谓了,也被当成无伤大雅的个性符号全盘接收了。从人格的信任到学问的欣赏,从心灵的沟通到思想的沟通,从单边的讲述到双向的互动,从老师的“独奏”到师生的“交响”,这应当也就是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法则。所以,课堂上与其绞尽脑汁地寻求“神助攻”,还不如多来点“心沟通”。

    平平淡淡才是真,守住“本我”方能长远。对自己的偶然“走红”,戴建业倒是相当淡然,“我早就做好思想准备了,如果不红了,我更容易冷静地思考问题,太红反而不容易冷静。”戴建业认为,一个人越是不被关注,他的思想才会越有深度,越是被关注,就越容易浮躁。

    如果说,拒绝浮躁,曾经成就了“网红”戴建业,那么,守住本真,很可能就是“戴建业现象”最本质的内涵。是金子总会发光。我们为华师“网红”教授点赞,更为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点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跨校师生教研互动话对分
一节好课的标准
语文教师应有的“四问”
课堂管理杂谈
专家谈好课
教学反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