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沙物语:炒焦糏

炒焦糏

文/陈素志

上个世纪中叶,即便是西沙这样的扬子江畔鱼米之乡,也闹过好几年饥荒,我们的祖辈、父辈就经历过那样苦难的岁月。等到我们这一批七零后,要说饿肚子,似乎还不大有。但有一年,记得大概上二年级的时候,不知怎么回事,很少吃到米,天天靠嚼麦子打滚。

那样的情景多年以后依旧历历在目。每天早晨,我吃完早饭准备上学,习惯性地要抓一把麦子放到一个大搪瓷茶缸,兑满水浸泡一个上午。中午回来,母亲已经用麦子煮好了加了萝卜缨子的咸粥算是午饭。为什么要浸泡呢,因为麦子韧性足,单单干麦子是很难煮得烂的。问题是即便浸泡了一个上午甚至一个晚上,麦子虽然软了,韧性依旧,一碗粥吃下来,腮帮子又累又酸,根本不想吃第二碗。要知道那时我的饭量是惊人的,我曾经创下一人喝五碗韭菜咸粥的记录。麦粒咽下去了,由于表皮结实,胃酸并不能奈何得了它,结果是怎么吃进去的,又怎么拉出来。

我拉屎困难,母亲很着急,父亲就不得不另想办法。一开始是砸麦子,即将麦子洗净之后,放在青石板上用锤子砸。一粒一粒的卵圆形麦子被砸扁后,表皮被破坏,应该能够加速它的消化。但结果是烧的粥成了一锅不可名状的糊糊,很难下咽,吃过几次后,我和姐姐都表示罢吃。多年以后我在欧洲吃到牛奶泡燕麦,看着那扁扁的麦片想,为什么我们当年的麦片就没真么好吃呢,是品种不同,还是没用牛奶泡?我们家遇到的困难,其实很多人家也都在经历,最终,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发明了“焦糏”这种食物。

焦糏的制作还是蛮简单的。筛好的大麦洗干净,铺在竹笾上晒干晒透,然后是关键工序——炒。由于一户人家需要量不是很大,我家往往要跟几个大大(西沙方言“伯父”)一起炒。蛮大的铁锅,架在竹林边,旁边就是积年存起来的竹叶,这样有利于取燃料。几个大妈(西沙方言“伯母”)有的用簸箕从竹笾里装麦子,有的拿着大铜铲刀翻弄锅里麦子,有的将炒好的麦子铲到空竹笾里晾凉。等到女人们将所有的麦子都炒好了,剩下的事就交给男人,由他们挑到村里的加工厂碾成面粉,焦糏就成了。吃焦糏得用大碗,因为需要好一阵搅拌的功夫。适量的焦糏舀到碗里,加上适量的开水,然后就要用筷子使劲地搅拌。水少了搅不动,太干,会有干礓子;水少了就太汤,跟面糊糊没什么两样。等到顺利搅拌好了,用筷子一夹一绞,焦糏能够软妥妥地粘在筷子上不掉,那就成了。条件好的人家可能还会撒上一点白糖或者挑一块熬好的猪板油,那就更绝了。然后尽情地剜一块一口香的享受吧。

四大大家人口多,有两子三女,炒的焦糏往往不够吃。四大大四大妈又封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焦糏往往都是两个儿子吃,三个女儿只能闻闻味。我经常看到那两个堂哥一人端着一海碗的焦糏,或者蹲在门槛上,或者站在水坝头上,大口大口地吃。三个堂姐,大的顾自顾剁猪草,二的和小的靠在土墙上,眼巴巴地看着一个哥一个弟吃焦糏吃得满头大汗浑身冒热气。这让我想到我和姐姐,享受的都是同样的焦糏,看来父亲和母亲的思想还是很开明的。我将看到的情景回去告诉父亲,父亲总要过去责怪四大大两句,母亲则喊三个堂姐到我家去吃,但三个堂姐都要面子,从来不曾到我家吃过。

有一次放学我经过四大大家,看到四大大正拿着一把竹林条子使劲地抽二堂姐,二堂姐全身蜷缩着,窝在草堆的一个角落直叫唤,四大妈还在一边喊“打,打得她不馋嘴”。我赶紧回家喊父亲,父亲扔下手里的活就赶过去,呵止四大大的暴力行为。争吵当中我才听清楚,大概是那位二堂姐实在馋得不得过了,就偷了几把炒好的还没来得及碾成焦糏的麦子,灌了一裤袋到学校里吃,结果坐下来时裤子口袋敞开了,麦子洒了一地。偏巧又被她弟弟看见了,回来一说,四大大暴跳如雷,由此引来一阵毒打。

那三位堂姐后来当然是先后出嫁,因为有嘴馋偷焦糏的故事,坏了名声,人家也搞不清是哪个做下这等事,结果嫁的人家都不算好。婚后她们也不肯回娘家,几十年了,一直到改革开放,自家的日子好过起来,兄弟姐妹也都上了岁数,才重新走动起来。那时候,四大大四大妈都去世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下爹娘】“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二十年后,女儿也成了她的模样
小满是亲和的眷恋
从前慢
【散文欣赏】马芸 | 父亲和扁担
豌豆歇后语大全
毁掉一个家,最好的方式就是拼尽全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