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幼年需求没得到充分满足的孩子,长大后一生都在寻求补偿

作者: 家学宝主笔团 | 深井冰蓝

来源:家学宝( ID:jxb579)



1


前几天偶然在微博看到一个视频,节目是那种路上随机找人提问的形式,主持人提问一个孩子:


“父母给零花钱时会说什么?”


孩子的回答是:


“小孩子呢,是不需要零花钱的,你要什么东西呢家长都会给你买,懂不懂?”


结果刚模仿完自己的父母,这个孩子又立刻在后面补充:


“但是每次我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我妈又不会同意。”



采访到另一个孩子时,这个孩子说:


“之前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手机壳,这个手机壳才几块钱,但我妈就是舍不得,很舍不得给我买,可是转身就给我报上万块的补课班。”



这种现象应该是比较常见的了,其实也很能理解父母们觉得赚钱不易所以才想着要把每笔钱都花在刀刃上,但是在父母心中“刀刃”常常就是补习班,所以通常大多数父母觉得只要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就已经足够了。


可是往往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孩子一走到玩具店鞋底就像黏胶了一样,一拿起手机就不愿意放下,看到喜欢的东西就非得要,所以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们的这些欲望,这些需求是不合理的,甚至会觉得就不应该惯着孩子,这是一种纵容,而应该让孩子懂得“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孩子们的这些需求也就往往被视作无理取闹,为了打压孩子们的这些欲望父母们用尽招数,当说教不管用时,那就来一顿毒打。


武志红讲:“爱需要被看见,当爱不被看见的时候,你认为的所有的爱那都不叫爱。”


同样孩子的欲望和需求也是这样,他们在看到玩具车和洋娃娃时的那种感受就像是妈妈们看到自己喜欢的衣服,成年人在得不到自己心爱之物时尚且都会心心念念好久,更何况是孩子呢?


那些只关注满足孩子生理需要,把孩子的物质欲望当作洪水猛兽的父母,可能并不知道一味的打压孩子的欲望只会给孩子带来深深的匮乏感,正如一位儿童游戏工作者所说:


一直处于吃不饱的孩子会担心下次没得吃,会把精力专注于找吃。而每次都能吃饱的孩子,便不会担心下次没得吃,可以把精力往更大的空间去发展。”



其实这一说法和心理学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相吻合的。马斯洛认为人有五大需要,从低到高依次是:


- 生理的需要

- 安全的需要

- 归属与爱的需要

- 尊重的需要

- 自我实现的需要


高层次的需要是在低层次需要被满足后才会有的。


所以那些要给孩子制造挫折,故意让孩子体会到匮乏感的家长多半都是自己经历过长期的疾苦岁月的,他们不懂体会丰盛,也不敢丰盛。


2


微博上有个网友就讲述了他自己的故事:


他自己就是那种从小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孩子,家里越是不满足自己的需求,自己就越来越喜欢买,就是想买,现在成年了自己有工作了就狠狠地买,很多时候他自己也很清楚其实有些东西是没必要买的,但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他的这些行为好像就是在补偿那个小时候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孩子。


这位网友的故事不禁让我想到了《人民的名义》里的大贪官赵德汉,赵德汉共计贪污了两亿三千九百九十九万五千四百元,却在查封发现竟然一分钱都没花,他只说了一句:“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穷怕了。”


赵德汉就是典型的在童年时期被亏欠过的孩子,所以当他成年独立以后就总会想尽办法补偿小时候的那个自己。


而今天,绝大多数的家庭是能够承担孩子们的很多需求的。


武志红讲:“看见即是爱”。




看见孩子的欲望,承认孩子的欲望,尽可能地接住孩子的欲望。




这就像似电视剧《何以笙箫默》里的赵默笙一样,赵默生童年时期家境优渥,自己的需求是被最大化满足了的,所以尽管后来家道中落却不会被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诱惑所羁绊,活的自由和坦然。


换句话说,赵默笙在童年时期就已经体验过各种及其丰富的物质,见识过各种人,尝试过各种事,所以当她成年以后再遇到这些事时才不会觉得诱惑力很强,这就像似我们所说的一个人的格局。



当然说到这儿,想必很多家长都会疑惑:


难道孩子的各种欲望各种需求都的要满足吗?

万一他们的欲望大到沟壑难填呢?

万一他们非要打游戏呢?难道这些还应该满足他们吗?


3


心理学家李雪曾说:被充分满足过的孩子,现实感都特别强。


孩子的任何情绪都是合理的,但并不代表每一个愿望都要实现,其实孩子们也不傻,他们也知道自己的家庭状况,面对过大的需求,向孩子袒露自己的能力,告诉孩子东西太贵,妈妈、爸爸负担不起,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承认孩子的欲望,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的满足孩子。



而当孩子的需求和欲望是电子游戏时呢?还应该满足孩子吗?


我的答案是:是的。


因为有太多活生生的例子已经告诉了我们,家长们咄咄逼人的“灌输式教育”只会招来孩子们的反抗和叛逆,大禹治水靠疏不靠堵,你越是禁止孩子,孩子就越是和你对着来。


电子游戏其实不该被视作洪水猛兽,如今的电子游戏其实就和80年代的武侠小说一样,谁没有过熬夜追小说,谁没有过熬夜追剧的时候啊。


反观那些童年时期未曾体验过放纵的孩子,到了高中,大学以后突然就开始厌学,毫无预兆的就开始游戏上瘾,正是因为从小没有体验过,长大后才很难会有自控力。


国际沙盘游戏师高岚曾说:


“在儿童成长期间如果心灵没有成长,你变的很聪明或者你的学习再好,总有一天你要回来补,你的心灵在哪里,你要回去找那个属于你自己的灵魂。”


允许孩子有各种欲望就是允许孩子去尝试,去体验各种不同的感觉,只有他自己体会过了失控和放纵,他才会接纳限制和规则,只有他亲身感受过了自私和嫉妒,他才会明白无私和大方.....




当孩子完成这些感受和体验后,他才会自我整合,发现和找到真正的自己,这时候孩子自己才会自我驱动朝着自尊,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不断前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尹志尧:孩子教育应加强“三观”培养
足够成熟的父母,从不粗暴禁止孩子玩游戏
【陈屹视线 - 世界名校之路】(之三 文字版):挑战“权威”,走自己的教育路。
【人物专访】|对话王若度教授:“世界对数学家的需求很低,但是对游戏设计需求很高。”
孩子总是沉迷于电子游戏?家长一定不能不管!
沉迷不等于成瘾 国外心理学家引导孩子从游戏中学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