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骨外科学--骨折概论
一、骨折的定义、成因、分类和骨折段的移位1.定义 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
2.成因 创伤和骨骼疾病所致。直接暴力直接作用受伤部位发生骨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
间接暴力通过传导、杠杆、旋转和肌肉收缩(导致而撕脱性骨折)而使肢体远处发生骨折
积累性劳损是指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于骨骼某一部位使之发生骨折,称疲劳性骨折
骨骼疾病因骨肿瘤、骨结核、骨感染、严重的骨质疏松或其他骨疾患等导致骨质破坏,当受到轻微外力作用即发生的骨折,称病理性骨折
3.分类按骨折处皮肤和黏膜的完整性,骨折端与外界是否相通闭合性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骨折断端不与外界相通
开放性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断端从内向外与外界相通。可因骨折断端从内向外刺破皮肤或黏膜所致,亦可因刀伤、枪伤由外向内形成
按骨折的程度和形态不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部分中断。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前者骨质仅发生裂隙,无移位,多见于扁骨。后者多见于儿童,骨质和骨膜部分断裂,可有成角畸形
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完全中断。按骨折线的方向和形态可分为:
①横形骨折,骨折线和骨干纵轴接近垂直;
②斜形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呈一定角度:
③螺旋形骨折,骨折线沿骨干纵轴呈螺旋状;
④粉碎性骨折,骨骼碎成三块以上;
⑤嵌插骨折,骨折断端相互嵌插,多见于干骺端骨折,坚硬的骨干插入骺端的松质骨内;
⑥压缩性骨折,多见于松质骨,如椎体和跟骨,骨质因压缩而变形;
⑦凹陷性骨折,骨折片局部下陷,多见于颅骨;
⑧骨骺分离,即经过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断面带有数量不等的骨组织
按骨折断端稳定程度①稳定性骨折骨折断端不易移位或复位后不易再移位者。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横形骨折、压缩性骨折、嵌插骨折
②不稳定性骨折骨折断端易移位或复位后易再移位者。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
4.骨折段的移位(l)常见的移位成角移位两骨折段的纵轴线交叉成角,以其顶角的方向为准,分别称为向前、后、内、外方成角
侧方移位以近侧骨折段为准,远侧骨折段向前、后、内、外的侧方移位
缩短移位两骨折段相互重叠或嵌插,使骨的长度缩短
分离移位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相互分离,形成间隙
旋转移位远侧骨折段围绕骨的纵轴旋转
(2)造成移位的因素①暴力的性质、大小和作用方向。②肌肉的牵拉。③骨折远侧肢体重量的牵拉。④不恰当的搬运和治疗。
二、骨折的临床表现、X线检查和并发症★1、临床表现(l)全身表现①休克:主要原因是出血。如骨盆骨折、股骨骨折和多发性骨折出血量大时。严重的开放性骨折或并发重要内脏、血管损伤时亦可导致休克。②发热:血肿吸收所致,出血量较大的骨折可引发。一般不超过38℃。开放性骨折出现高热,应考虑感染可能。
(2)局部表现一般表现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张力性水疱,皮下瘀斑,压痛
特有体征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具有三者之一即可诊断,但若无也不能除外骨折。如裂缝骨折和嵌插骨折,可不出现特有体征,应常规摄取X线片,明确诊断。异常活动和骨擦音或骨擦感在初次检查时应注意,不可为获得阳性体征而故意检查,以免加重损伤
2.X线检查(l)应摄取包括邻近一个关节在内的正、侧位片,必要时摄取特殊位置的X线片。(2)如拍片无骨折而临床有表现,应于2周后拍片复查,此时骨折端吸收,可出现骨折线。
3.并发症(l)早期并发症休克严重损伤、大量出血、重要器官损伤等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
内脏损伤下胸壁损伤,可致肝、脾破裂大出血。肋骨骨折可伤及肺,出现气胸、血胸或血气胸。骨盆骨折可伤及尿道、膀胱和直肠
重要血管损伤常见有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伤及肱动脉;股骨髁上骨折伤及胴动脉;胫骨上段骨折伤及胫前或胫后动脉
周围神经损伤常见有肱骨中、下1/3骨折伤及桡神经;腓骨颈骨折伤及腓总神经
脊髓损伤多见于脊柱颈段和胸腰段,出现损伤平面以下的截瘫
脂肪栓塞综合征多见于成人。骨折处髓腔内血肿张力过大,骨倘被破坏,脂肪滴进入破裂的静脉窦,导致肺、脑发生脂肪栓塞。亦有人认为是由于创伤的应激作用,使正常血液中的乳糜微粒失去乳化稳定性,结合成直径达10-20μm的脂肪球而成为栓子,阻塞肺毛细血管。肺灌注不良时肺泡膜细胞产生脂肪酶,水解脂肪栓中的中性脂肪成为三酰甘油和游离脂肪酸,释放出儿茶酚胺,损伤毛细血管壁,使液体漏至肺间质和肺泡内,发生肺出血、肺不张和低血氧,出现呼吸功能不全、发绀等症状,胸部X线摄片有广泛性肺实变。动脉低血氧可致烦躁不安、嗜睡,甚至昏迷和死亡
骨筋膜室综合征系由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引起肌肉和神经急性缺血所致。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压力增高可因局部血肿和组织水肿,使筋膜室内容物体积增加,或外固定包扎过紧所致。当压力达到前臂65mmHg和小腿55mmHg,可使供应肌肉和神经的小动脉关闭,形成缺血一水肿一缺血的恶性循环。根据缺血程度分为:
①濒临缺血性肌挛缩——为缺血早期,及时处理并恢复血运后,可不发生或仅发生极小量的肌肉坏死,可不影响肢体功能;
②缺血性肌挛缩——较短时间或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恢复血运后,大部分肌肉坏死.晚期形成挛缩畸形,严重影响肢体功能;
③坏疽—广泛长时间完全缺血,大量肌肉坏疽,常需截肢
(2)晚期并发症坠积性肺炎长期卧床可发生,特别是年老体弱患者。可危及生命。应鼓励患者积极进行功能锻炼,及早下床活动
压疮长期卧床可发生,特别是截瘫患者。骨突起处长期受压使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常见部位为骶骨部、髋部、足跟部。治愈较困难,常成为全身感染的来源。应加强护理以避免发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骨盆和下肢骨折长期制动时。静脉血流缓慢,创伤使血液呈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形成。应鼓励功能锻炼以预防发生
感染开放性骨折处理不当,可致化脓性骨髓炎
续表
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扭伤、脱位或骨折,骨膜剥离过多,骨膜下血肿较大,血肿机化并在关节周围软组织内发生广泛骨化所致。常见于肘关节。严重影响关节功能
创伤性骨关节炎关节内骨折,关节面破坏,未达准确复位,关节面不平,长期磨损所致。关节活动时出现疼痛,影响关节功能
关节僵硬长期固定并制动,静脉和淋巴回流不畅,关节周围软组织内浆液纤维性渗出和纤维蛋白沉积,引起纤维粘连,并伴有关节囊和周围肌肉挛缩所致。为常见的并发症。及时拆除外固定和积极进行功能锻炼,是预防和治疗的有效方法
急性骨萎缩(Sudeck's atrophy)即损伤所致关节附近的疼痛性骨质疏松,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骨营养不良。好发于手、足骨折后。典型的症状是疼痛和血管舒缩紊乱的表现。疼痛和损伤程度不一致,有烧灼感并伴关节僵硬,以及患部自主神经紊乱的表现。治疗十分困难,以功能锻炼和理疗为主,必要时可采用交感神经封闭。重在预防,骨折后早期抬高患肢,积极进行主动功能锻炼,促进肿胀消退
缺血性骨坏死常见的有腕舟骨骨折时舟骨近段、股骨颈骨折后的股骨头发生缺血性坏死
缺血性肌挛缩是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骨筋膜室综合征处理不当的严重后果。一旦发生,则难以治疗,常致严重残废。典型畸形是“爪形手”和“爪形足”
骨折部位重要血管、神经、内脏损伤
锁骨骨折臂丛神经
肱骨中、下l/3骨折桡神经
肱骨髁上骨折肱动脉、正中神经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
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
股骨下l/3骨折胴动脉、胴静脉、胫神经、腓总神经
腓骨颈骨折腓总神经
耻骨骨折尿道
尾骨骨折直肠
三、骨折的愈合★1.骨折的愈合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相互交织进行)(l)骨折愈合过程分为一期和二期愈合。(2)临床上多见二期愈合。(3)一期愈合:指骨折断端通过哈佛系统重建而直接发生连接,骨折端被吸收的同时由新生板层骨取代而达到皮质骨的直接愈合。X线片上无明显外骨痂形成,而骨折线逐渐完全消失。血肿炎症机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骨板形成塑型期
①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肿,血肿逐渐机化形成肉芽组织,转化为纤维结缔组织,连接两骨折断端,称纤维连接
②同时骨外膜的成骨细胞活跃增生,l周后即开始形成与骨干平行的骨样组织,并向骨折处延伸增厚。稍晚骨内膜也发生同样变化①骨内、外膜成骨细胞增生,在骨折端内、外形成骨样组织,逐渐骨化形成梭形的内、外骨痂,称膜内成骨
②骨断端间及髓腔内的纤维组织逐渐转化为软骨组织,并随成骨细胞侵入软骨基质而发生钙化和骨化,形成环状骨痂和髓腔内骨痂,即连接骨痂,称软骨内成骨
③连接骨痂与内、外骨痂相连,形成桥梁骨痂,标志着原始骨痂形成。当达到足以抵抗肌肉收缩和成角力、剪切力及旋转力时,骨折已达临床愈合
④X线见骨折周围梭形骨痂阴影,骨折线仍隐约可见。骨折愈合过程中,膜内成骨较软骨内成骨快,尤其是骨外膜在膜内成骨中起重要作用。任何对骨外膜的损伤都对骨折愈合不利原始骨痂中,新生骨小梁逐渐增粗,排列逐渐规则和致密,原始骨痂被板层骨所代替,在骨折部位形成坚强的骨性连接。根据Wolff定律,应力轴线上的板层骨不断加强,轴线外的板层骨则被吸收清除,骨髓腔承新沟通,骨折处恢复正常结构
需2周需12-24周需l-2年
2.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1)全身因素:新生儿、儿童(股骨骨折2周愈合)愈合快,老年人(股骨骨折3个月愈合)则较慢。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延长。(2)局部因素骨折的类型和数量骨折断端接触面大,愈合较快,如螺旋形和斜形骨折。横形骨折断端接触面小,则愈合较慢。多发性骨折或一骨多段骨折,愈合较慢
骨折部位的血运(是影响愈合的重要因素)也如骨端骨折,两断端血运均丰富,愈合较快。b.胫骨中、下1/3骨折,由上向下走行的滋养动脉受损,远端皿运差,仅靠骨膜下小血管维持,骨折愈合较慢。c.如胫骨中、上段和中、下段同时骨折,上段骨折处仅一骨折段血液供应差,而下段骨折处两骨折段J血液供应均差,所以上段骨折较下段骨折愈合快。d.如骨折段完全丧失血液供应,如股骨颈囊内骨折,股骨头血液供应几乎完全中断,则易发生骨折不愈合或缺皿性骨坏死
软组织损伤程度严重的软组织损伤破坏了骨折部肌肉、骨膜和血管,影响愈合
软组织嵌入影响骨折断面接触,使骨折难以愈合
感染开放性骨折感染导致化脓性骨髓炎,出现软组织坏死和死骨形成,影响愈合
(3)治疗方法的影响反复多次的手法复位损伤局部软组织和骨外膜
切开复位时软组织和骨膜剥离过多影响骨折段血液供应
开放性骨折清创时摘除碎骨片过多造成骨质缺损
持续骨牵引,牵引力过大造成断端分离,并可致血管痉挛而影响骨折段血液供应
固定不牢靠骨折部仍受剪切力及旋转力影响,干扰骨痂生长
过早及不恰当的功能锻炼妨碍固定
3.临床愈合的标准临床愈合时间为最后1次复位之日至观察达到临床愈合之日所需的时间。此时可拆除外固定,进行功能锻炼。其标准是:(l)局部无压痛和纵向叩击痛。(2)局部无异常活动。(3)X线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4)解除外固定后,如为上肢能向前平举lkg重物持续1分钟;如为下肢能不扶拐平地行走持续3分钟,并不少于30步。测定必须慎重,以不发生骨变形或再发骨折为原则。(5)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
4.骨折的延迟愈合、不愈合和畸形愈合
延迟愈合不愈合畸形愈合
定义骨折超过一般愈合所需时间尚未愈合骨折超过一般愈合所需时间尚未愈合,且再度延长治疗时间,仍不能达到骨性愈合骨折非功能位愈合,存在成角、旋转或重叠畸形
X线骨折端骨痂少,轻度脱钙,骨折线仍明显,但无骨硬化现象骨痂少,骨折断端萎缩光滑;骨髓腔已被致密硬化的骨质封闭,临床上骨折处有假关节活动,称为骨折不愈合
原因除全身情况外,多因骨折复位后固定不牢靠,骨折端存在剪切力和旋转力,或牵引过度导致断端分离所造成多因骨折端之间有软组织嵌夹;开放性骨折清创时,去除骨片较多导致骨质缺损;多次手术对血液供应造成破坏骨折复位不佳,固定不牢靠或过早地拆除靠定,受肌肉牵拉、肢体重量和不恰当负重的影响所致
处理针对原因,仍可达到骨折愈合必须手术切除硬化骨,打通髓腔,并进行植骨内固定及外固定,才可望愈合如畸形明显,影响功能,则需矫正。手术或手法(畸形愈合在2—3个月内,骨痂尚不坚固)重新复位和固定
四、骨折的急救和治疗原则★1.骨折的急救(l)抢救休克,保持呼吸道通畅:用最简单的方法抢救生命,保护患肢(2)包扎伤口:防止再污染及止血。一般出血加压包扎可止血,大血管出血可用止血带,应记录所用压力和时间。骨折端外露如未压迫重要血管和神经,不应复位,以免将污染带到伤口深部。(3)妥善固定:以减少痛苦,避免再损伤和便于搬运。可就地取材。凡可疑骨折均按骨折处理。(4)迅速转运。
2.骨折治疗的三大原则 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l)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
①复位标准a.解剖复位:对位和对线均完全良好,恢复到正常解剖关系。b.关节内骨折应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否则关节面不平,可发生创伤性关节炎。c.功能复位:复位后,虽未达解剖复位标准,但骨折愈合后不影响肢体功能。d.功能复位标准骨折类型功能复位标准
旋转移位和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纠正
缩短移位成人下肢骨折不超过1cm;儿童若无骨骺损伤,下肢缩短可在2cm以内
成角移位下肢骨折者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的成角移位可允许,在骨痂塑型期可自行矫正;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者则不允许。上肢肱骨干骨折有轻微成角且对功能影响不大者可允许;前臂尺、桡骨双骨折则要求对位、对线均良好,否则将影响前臂旋转功能
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应达l/3,干骺端骨折至少应达3/4
②复位方法:手法闭合复位和手术切开复位。手法闭合复位手术切开复位
用于大多数骨折,均可获得满意效果①优点:可达到解剖复位,有效的内同定可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肌萎缩、关节佃硬及长期卧床所致并发症的发生
②缺点:分离了软组织和骨膜,减少了局部血运;增加了感染机会;多数内固定物需再次手术取出
步骤:也使用适当的麻醉以消除痛苦和解除肌痉挛。局麻时应将药物注入血肿内
b.将患肢各关节置于肌松弛位,减少肌肉对骨折段的牵拉力,有利于骨折复位
c.在对抗牵引下沿肢体纵轴方向进行牵引,可用手法或器械
d将远侧骨折端对准近侧骨折端运用各种手法进行复位。也可用器械持续牵引,逐渐复位适用于:山骨折端间有软组织嵌入,手法复位失败者
b.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对位不良,将影响关节功能者
c.手法复位未达功能复位,将严重影响肢体功能者
d.合并主要血管、神经损伤,手术修复血管、神经时,同时处理骨折己多处骨折,为便于护理和治疗,防止并发症,可选择适当部位行手术切开复位
(2)固定:是骨折愈合的关键。1)外固定:常用的有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展支架、持续牵引和外固定器。①小夹板固定也能有效地防止再发生成角、旋转和侧方移位。b.固定范围一般不包括骨折部位的上、下关节。c.便于及早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防止关节僵硬。d.优点: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e.但必须掌握正确的原则和方法,固定垫应用不当、绑扎过松或过紧则易导致骨折再移位或压力性溃疡、缺血性肌挛缩等并发症。f.常用于四肢闭合性骨折。
②石膏绷带固定a. 优点:可根据肢体的形状塑型、固定确实可靠、维持时间长。b.缺点:无弹性,固定范围大,一般包括骨折部位的上、下关节,易导致关节僵硬。c. 常用于小夹板难以固定的骨折,骨折切开复位和开放性骨折术后,以及截骨矫形术后。d. 石膏绷带固定后应注意观察肢体远端血运状况,如出现血运障碍,说明石膏固定过紧,须及时剖开石膏减压,以免发生肢体坏死。e.肢体肿胀消退后,可导致石膏过松,从而失去固定作用,此时应及时更换石膏塑型。
③外展支架固定:用于上肢的某些骨折,如肱骨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肿胀严重的闭合性骨折等,使患肢处于抬高位,肩、肘、腕关节固定于功能位,有利于消肿、止痛,可避免肢体重量牵拉产生的分离移位。
④持续牵引a. 既可复位又可固定,分骨牵引和皮肤牵引两种。b.用于颈椎骨折脱位、股骨干骨折、胫骨开放性骨折、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和复位困难的肱骨髁上骨折。c.牵引重量:股骨干骨折一般为体重的1/7-l/8。
⑤外固定器a. 适用于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伴广泛软组织损伤、骨折合并感染、截骨矫形或关节融合术后。b.优点是固定可靠,易于处理伤口,不限制关节活动。2)内固定:采用各种金属内固定物,如接骨板、螺丝钉、髓内钉和加压钢板等,将骨折断端固定于解剖复位。主要用于手术切开复位后。
(3)康复治疗:是防止并发症和及早恢复功能的重要保证。应遵循动静结合,主动与被动运动相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
3.开放性骨折和关节损伤的处理原则(l)原则:及时正确地处理伤口,尽可能地防止感染,力争将开放性骨折转变为闭合性骨折。(2)开放性骨折分为三度第1度皮肤由骨折端自内向外刺破,软组织损伤轻
第2度皮肤破裂或压碎,软组织中度损伤
第3度广泛而严重的皮肤、皮下和肌组织损伤,常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3)清创时间:争取在6-8小时内。(4)清创要点:包括清洗、消毒、骨折复位、软组织修复和闭合创口。(5)在适当的麻醉下进行,可用止血带。(6)切除一切污染和失去活力的组织,将污染伤口变为清洁伤口。(7)创缘皮肤受挫伤应切除l-2mm。(8)肌腱、神经、血管应切除其污染部分,保留其完整性,同时予以修复。(9)关节韧带和关节醚严重挫伤,应予切除;若仅污染,切除污染部分。(10)骨外膜应尽量保留;若已污染,切除表面污染部分。骨折端的污染程度在密质骨一般不超过0.5-1mm,松质骨可达lcm;污染的骨髓腔应予凿除、咬除或刮除。(II)清创完毕应再次清洗伤口;根据情况可用0.1%活力碘浸泡或湿敷创口3-5分钟。(12)若污染重,伤后时间长;可加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再用生理盐水冲洗,以减少厌氧菌感染机会。(13)与软组织相连的骨片,应予保留并复位(14)游离小骨片可去除;大块者不能去除,以免造成骨缺损,影响愈合。(15)6-8小时内较清洁的伤口可用内固定。否则宜采用外固定。(16)肌腱、神经等重要组织争取一期修复,必要时二期处理。(17)伤口深部放置引流。(18)完全闭合伤口,可采用直接缝合、减张缝合、植皮或皮瓣转移等方法。(19)第3度开放性骨折,可延迟闭合伤口。(20)术后选择适当方法固定患肢。(21)常规使用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素。
4.开放性关节损伤的处理 原则同“开放性骨折”。主要目的是防止关节感染和恢复关节功能。
五、骨筋膜室综合征★1.概念  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状和体征。
2.好发部位 最常发生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3.常见病症 由于缺血的病因、程度和范围不同,引起不同的病损,如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濒临缺血性肌挛缩、挤压综合征及运动性缺血症。
4.病因(1)骨筋膜室容积骤减①敷料包扎过紧;②严重的局部压迫。(2)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骤增①缺血后水肿。②损伤:软组织严重挫伤、挤压伤和Ⅱ、Ⅲ度烧伤等,导致损伤性炎性反应和广泛毛细血管损伤。③小腿的激烈运动。④出血:若有凝血机制障碍或严重骨折移位,尤其在小腿和前臂,可发生本综合征。
5.病理肌组织缺血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渗出液进入组织间隙,形成水肿,使骨筋膜室内压力进一步增加,形成缺血-水肿恶性循环。濒临缺血性肌挛缩在严重缺血的早期,经积极抢救并及时恢复血液供应后,可以避免发生或只发生极小量的肌坏死,可不影响患肢的功能或影响极小
缺血性肌挛缩时间较短的完全缺血或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在积极恢复其血液供应后,仅有部分肌组织坏死,尚能由纤维组织修复,但可因瘢痕挛缩而形成特有的畸形,如“爪形手”、“爪形足”,将严重影响患肢功能。缺血性肌挛缩的“5P”综合征:
(1)由疼痛(pain)转为无痛(painless)
(2)苍白(pallor)或发绀、大理石花纹
(3)感觉异常(paresthesia)
(4)麻痹或瘫痪(paralysis)
(5)无脉(pulselessness)
坏疽范围广、时间久的完全缺血,其结果为大量肌坏疽,无法修复
6.临床表现(l)早期表现:局部为主。只有在肌肉缺血较久,已发生广泛坏死时,才出现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白细胞计数增多、血沉加快、尿中出现肌球蛋白。.
(2)疼痛: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为本综合征最早期的症状,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重要表现。神经组织对缺血最敏感,感觉纤维出现症状最早,必须对此予以足够重视,及时诊断和处理。至晚期,当缺血严重、神经功能丧失后,感觉即消失,将再无疼痛。
(3)指或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被动牵伸指或趾时,可引起剧烈疼痛,为肌肉缺血的早期表现。(4)表面皮肤略红,温度稍高伴肿胀,有严重压痛,触诊可感到室内张力增高。
(5)远侧脉搏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因此肢体远侧动脉搏动存在并不是安全的指标,应结合其他表现进行观察分析,以协助诊断。
7.治疗(l)一经确诊,应立即切开筋膜减压。(2)早期彻底切开筋膜减压是防止肌肉和神经发生缺血性坏死的唯一有效方法。(3)应积极防治失水、酸中毒、高钾血症、肾功能衰竭、心律不齐、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必要时须行截肢术以抢救生命。缺血时间病理变化
30分钟出现神经功能异常
2-4小时即可出现功能改变
4小时后尿中可出现肌球蛋白,恢复皿液供应3小时后达最高峰,可持续12小时
8-12小时发生不可逆性损害
完全缺血  12-24小时发生永久性神经功能丧失
①大量血浆和液体渗出毛细血管,将发生低血压和休克。②大量肌组织坏死将释放大量肌球蛋白和钾离子等,从而发生毒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③在酸中毒的情况下,肌球蛋白又容易在远侧肾小管中沉积,形成肾功能衰竭。(4)前臂和小腿的正常组织压分别为1.20kPa和2.OOkPa(9mmHg和15mmHg)①若组织压分别升至8.66kPa和7.33kPa(65mmHg和55mmHg)时,则血流完全中断。②当组织压升高到与舒张血压之间的差值小于4.OkPa(30mmHg)时,即有切开深筋膜的指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骨折总论
【外科学总结】骨折概论
胫腓骨干骨折的治疗要点 | 骨科基础
骨科知识
Pilon骨折手术的基本原则及技巧
Lisfranc损伤的诊治技巧,看这篇就够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