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个垄断竞争厂商打价格战,问谁会被淘汰出局?
   1、背景材料:垄断竞争市场上有两个生产完全相同产品的厂商,它们处于由短期向长期均衡的调整过程之中,或者说就处于长期调整过程中,还没有实现长期均衡这种终极状态,并假设在这一长期调整过程中厂商有利润存在。但这两个厂商确定产量的方式不一样,一个厂商按利润率最大化的要求确定产量和价格,一个厂商按利润最大化的要求确定产量和价格。现在开始打价格战,即通过降价方式开战,一直降到某一厂出局为止。问:这两个厂商中的哪一个先被淘汰出市场?
   2、说明:大家可能有疑虑的是:按定义,断竞争市场产品都是同类有差异的,为什么这儿要以同质性产品为例?理由是,如此做最具可比性。让产品有差异,主要原因不仅使理论更吻合现实,而且也使我们分析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使厂商的利润不仅取决于成本(与完全竞争相比),而且也取决于市场需求(广告的目的主要在于扩大需求)。
          当然,在垄断竞争市场如果你一定要说同质产品假设不合理论,我也没什么话好说,我只想说,既然完全竞争市场产品全部同质,寡头市场也可以同质,为什么介于两者之间的垄断竞争市场就不可以有部分或个别厂商的产品同质呢?也符合现实情况。而且,这两个产品完全同质的厂商仍有许多同类有差异产品存在,并不影响整个市场的性质,这两个产品同质厂商的需求曲线也都向右下方倾斜,因为它们不仅有完全替代的产品存在,更有许多相近的替代品存在。
-------------------------------------------------------------------------------------------------
对利润和利润率关系的简单解析         

       我的前面那些帖子及书大概算比较复杂的分析了,现在说的简单解析主要是提出一些问题,由大家自己思考。
    1、资源的稀缺性假设或资源的稀缺以及人的经济人假设或人的自称利益追求,必然要求我们最有效的利润资源,或者说最高效率地利用资源。(具体展开会涉及许多具体问题,在此不多说了);
    2、对竞争性市场中的厂商来说,在整个竞争性市场(指所有产品的市场都具有足够的竞争性)在整体上达成长期的终极均衡之前,我们必须确信两点:一是在生产函数或成本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排除规模收益不变的情形),厂商选择不同的产量,利润率是不同的;二是一般来说,不同产品的利润率是不同的;
    3、利润率与利润的关系:我观点的核心是利润率,但这与厂商追求利润并不矛盾,我考虑利润率的目标和出发点也是为了利润,是通过求得更高的利润率来求得更大的利润。这是利润率与利润指标相一致的地方。
        但如果我们不考虑利润率的高低,而仅考虑利润的大小,那我们知道,你可能赚了很多利润,但你的获利能力不强,而我可能赚的利润并不多,但我的获得能力很强。这个衡量获利能力的指标就是利润率。我想没有人不希望自己投资的获利能力是强的吧。
       说到底,优不优本身是比出来的,没有对比,你凭什么说呢?(此处我说的是最优,并不直接等于所得最大或所失最小的意思)
        一是纵向对比,或者说自己和自己比,比如不同的产出规模上利润率是不同的,当然,在会计里,纵向对比主要是指自己和自己的过去比;
        二是横向对比,就是不同产品之间的对比(在会计里,更多的是指同类企业之间的对比),在经济学中,除非寡头市场或垄断市场,资源流动不受限制)。
         如果你通过上述两方面对比,你都是最优的,那说明了什么呢? 
         一个问题:如果你只看企业获利多少,那我问你:你认为获利不同的企业之间可以根据获利的多少来比较它们吗?如果你认为能,请问意义何在?
     4、退一步再说些吧:就算你想得到的不是我说的那种利润率最大化的最优,而是那种如目前微观经济学上所说的最大或最小,如果你得到的这种最大或最小所花费的资源在另一产品上可以更最大或更最小,那么,你那种没有对比的最大或最小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你认为你的有意义,那你干吗要有资源稀缺假设、理性经济人假设、资源完全流动假设和信息完全假设呢?为什么不干脆取消这些假设呢?
-------------------------------------------------------------------------------------------
资源配置最优的四个半级别或四个半层次

 1、最低级别的最优:就是追求总产出(实物)的最大化或总产值的最大化(货币计量的,价格不变)。我们在教课书上常见的就是短期单一可变投入物条件下的TP最大,就属于这种情形。这种追求在历史上是发生过的,而不是仅仅理论描述的现象,具体来说,就是在计划经济年代发生的事。当时,中央计划机关考核企业有所谓的8大指标,首当其冲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总产值指标。
        当然,上面说的是短期,但如果你把长期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短期,那么,上述分析的最大化也可以适用于长期条件下人们的追求。
       对于上述目标或指标的追求,在我们今天的人们来看,其缺陷就是不计投入的成本,片面地追求产出的最大化。从当时企业领导人的角度看,追求这种最优还是理性的。但是,从整个社会角度看,资源的投入就显得过度了。不过,在生活中,如果真有什么东西是0成本的,那么,你就可以作此追求。
        另外,这种最优化还衍生出一种最优化,这就是就业的最大化,也即让所有达到就业年龄的人都就业,这也是发生在计划经济年代的事情。因为消灭失业是我国当时号称的社会主义三在优越性之一,因此,追求就业的最大化也就成为必然了。这种追求导致的结果就是有可能使得劳动力的投入处于投入产出关系的第三阶段。
        你可以从投入角度来评价这种追求并进而从体制的角度来评价这种追求的不合理性,笔者在此就不多说了。
    2、次级别或第二级别的最优:这是目前微观经济学所追求的最优。对这种级别最优的追求是有限制性条件的,然而,这些限制性条件又是目前微观经济学(研究)根本没有意识到的,所以,你可以把这些没有意识到限制性条件看作为是暗含的假设。但问题是,微观经济学却以为在这些限制性条件下实现最优所得到的结论具有普适性,是一般性结论。其实当然不是这样。
        那么,这些限制性条件具体是指哪些呢?一是产出的对象是给定的,这些对象可能是一种,也可以是几种;二是生产这些给定的产出对象所需要投入的对象也是给定的。我如此说自然涉及证据问题,具体就不说了,但大家可以想想,如果产出和投入的对象不给定,那你就得考虑这些对象如何选择的问题,微观有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吗?没有!那么,上述两方面的给定意味着什么呢?具体来说,意味着:从产出角度看没考虑给定对象以外选择其他对象的机会成本,仅考虑给定对象之间选择所存在的机会成本;
        而从投入角度看,如何投入的首先是货币这种性质的东西,你自然知道,有很多种投入物都能够用来生产你要生产的那种产品,我们自然会选择技术效率与价格的比高——即经济效率高——的投入物来生产。现在,你并没有考虑这种选择问题,因为是假设已经给定的投入物,你不能选择了,这意味着你在投入方面投入的成本可能高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机会成本,因为,微观定义机会成本是针对给定的一定量资源用来生产其他产品(从产出角度)可能存在的收益来定义的,而没有,也从来没考虑过如我提出的角度来定义机会成本,但投入的给定而丧失投入方面的选择机会,从机会成本的本质上来看,当然也是一种机会成本。
        给定的产出、给定的投入,再加上给定的技术,意味着给定了生产函数或成本函数,或者说,微观经济学给定的生产函数或成本函数,其给定的涵义就是指上述三个方面的给定,这也是对我前面提到的给定问题的一个证明。否则,任何一个方面的不给定,都不可能有生产函数或成本函数的给定。
      那么,微观经济学是不是就是在上述给定的条件下寻求最优化的呢?不是!!还有,这就是把最优化等同于某种绝对值的最大或者最小,可以说,这是对最优化涵义的限定。典型的就是利润最大化概念。
       但对消费者或生产领域的厂商,对其最优化的分析还要加一个限制,就是要么投入的代价(货币,而不是仅指投入物)给定,要么产出量给定。
       但对市场中的厂商,为了实现其所理解或定义的最优化,其实还有一些暗含的限制性条件,这就是,你不能通过参股、借债等融资方式来按利润率最大化的要求组织生产并决定产量或价格,也不能自己建超过一个工厂或生产线而对每个工厂或每条生产线按利润率最大化的要求来决定产量和价格。对此问题的理解,看过我三句话的帖子,就能理解了,具体不再细说。
        那么,二级别优与第一级别优相比,哪个更优?结论很显然,就是第二级别更优。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本级别优考虑了成本的存在,而不是如第一级别那样,不予考虑。
        除了成本方面的考虑不同之外。还有的问题就是二级别优的那些限制性条件在第一级别优中有没有考虑呢?特别是投入与产出的对象有没有预先给定这两方面的限制性条件有没有考虑。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来看,微观经济学从来就没有研究过对象的选择问题,不管是投入的对象,还是产出的对象,因此,我们在前面所说的第一级别的优,实际上也是在投入与产出对象给定条件下所得到的结论。如果取消这一限制性条件,则就很难说二级别优比一级别更优了。
    3、第三级别的最优:本级别优就是我那三句话讨论的优。具体来说,就是保留二级别优中的投入、产出对象给定这两方面的限制性条件,取消其它限制性条件,即厂商追求利润率最大化,可以通过任何融资方式,每个生产工厂或生产线按效率最大化的要求决定产量和价格。则在上述条件下所实现的最优就是第三级别的优。
       呵呵,在此我还想插个叫三级半的最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怪事?因为,在二、三级别的最优中,所讨论的都是厂商生产一种既定产品的情形,但有时候厂商生产的给定对象的产品不止一种,而是二种或两种以上,这种情形在微观经济学里也有讨论,生产可能性曲线刻划的就是一个社会或一个厂商生产两种产品情形,但这种给定对象的多产品组合的最优在目前的微观理论中本质上仍属于二级别的最优,仍是按照等边际原理来实现所谓的最优的。但一旦联系我们三级别最优的思想,我们就会意识到,生产多种产品的满足等边际原理的最优,同样也不满足效率最大化的要求或目标,但这仅仅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是,不同产品的利润率在常态下也是不相等的,有高有低。此情此景下,应该怎么办才能实现效率最大化呢?此时的怎么办首先需要考虑匠就是在既定对象的范围内如何选择具体的对象,其次考虑产量及其价格的决策问题。所以,情况比较复杂,以厂商生产产品为例,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厂商的产量不同是否与价格决策相关,实际上也就是说,这问题的处理涉及市场结构问题。如果各种产品都是完全竞争市场,问题自然简单,价格与个别厂商的产量无关,因此,厂商只需要考虑对象选择的决策。具体来说就是在我们所理解的三级最优的基础上,只生产利润率最高的产品,放弃其它产品的生产。
        如果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虽然效率原则是很清楚,但具体对象的选择,则需要考虑产量及价格的联动关系——反相关关系。比如:某种产品在生产少时,利润率最高,但如果此产品产量扩充一倍,则价格就会下跌,最高利润率自然下跌,同时,如果投入的总资源给定,则又意味着其它产品产量下降,价格提高,利润率也提高。因此,面对这种情形究竟如何具体处理,确实比较复杂,具体就不多说了,但需要始终牢记的是,对象、产量和价格的决策,必须按利润率最大化的要求进行,并且有可能产生第一高、第二高的利润率这种现象,此时,自然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选择(对象、产量和价格决策三点定下以后,三者共同服务于利润率最大化的目标,三者的选择实际上反映的是厂商实施的策略)
      4、第四级别的优:本级别的优,简单地说,就是取消二级别优中的一切限制性条件,经济人即要按效率最大化原则选择产出对象,也要按效率最大化原则选择投入对象,这意味着你要自己从众多的生产函数中选择自己的生产函数,同时还要按效率最大化原则安排或组织生产。显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出和投入对象的选取是在市场中发生的,而生产的安排则是在内部发生的。产出对象的选择、投入对象的选择和生产的安排,三者共同服务于效率最大化的要求或目标。对这一最优化目标和实现的理论探讨,正是本人《新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显然,这第四级别的优是四个级别优中的最优,是真正的最优。
        当然,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究竟能够实现什么级别的优,是要考虑具体情形的。既要考虑制度的要求和约束,如计划经济年代的制度目标的要求,现代社会财政的专款专用制度导致你不能按自己的目标选择,这些都属于制度的约束;同时还要考虑资源本身的属性,如有的资源本身只能用于专门用途,那么,在产出对象上你就没法选择,不过,如果从投入的货币角度来看,专用性资源对你产出对象选择的限制就不一定存在了,因为你可以通过市场把你的专用性资源转化为货币,从而使得你可以用货币实现你任意选择投入对象和产出对象的愿望。
        当然,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还有一些条件也需要,如有足够的对象可供你选择,如果像坐在监狱里的犯人,不能自由上街,当然选择就受限制了。另外,还有一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资源必须是稀缺的。不稀缺,就不用劳神选择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经济学的100个基本概念(五)
经济学的100个基本概念(上)
如何建立——高胜算的交易系统?
赵磊老师--微观经济学
“下有对策”难以禁绝之谜
股市中赢家与输家在思维上就决定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