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说吉林市市区江段曾经的“渔事”

下附音频为老欧(LEO)演播的文章全文,欢迎大家点击收听。

吉林市与松花江有着不解之缘,吉林为满语吉林乌拉的缩写,吉林为沿,乌拉为江,吉林乌拉即沿江城市之意。所“沿”之江即松花江,松花江之松花为满语松阿里一词的变音,含义为“天”,松花江译成汉语应为天江。

在清代,吉林城因地处高纬度,冬季漫长寒冷,加之清廷修壕插柳,凭边墙封禁来保护所谓“龙兴之地”,严禁“民人”到柳条边墙外开发土地、森林、矿藏,导致吉林周边人口稀少,生物群落呈现一派原始风貌。在日本人的调查报告《满州地志》中记载:“全部山峰皆有森林覆之,草木到处丛生……”。得益植被完好,吉林密集的水网中,动植物资源自然极其丰富,封禁制度更是让江阔水深的松花江,水质清澈,鱼类繁多。

在清代道光年间萨英额所著《吉林外纪》的记载中,松花江中不仅有鲟鳇、细鳞、鲫鱼、鳜鱼、鲂鱼、白鱼等鱼类,还提到松花江内珠蚌所产东珠品质最佳。当时吉林市迤北江段被清政府划为专供皇室的贡品产区,由内务府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管理,该机构所辖旗丁内设“额斤采捕营”,营中又有网达、鱼达、护运拨什库等职务,专司贡鱼的捕捉、驯养、运京入贡诸项差使。

鲟鳇鱼

当年松花江中最著名的水产要数鲟鳇。鲟鳇是一种洄游性大型冷水鱼,成鱼“长丈余,鼻上有须,口近颌下”。打牲乌拉衙门的牲丁在渔汛期撒网捕捉,入冬后车载送往北京。为了尽量保证鲟鳇的新鲜,捕到这种鱼后要在江畔的鱼池中饲养,至今松花江沿岸仍有很多地名与饲养这种鱼有关,如:鳇鱼圈、长安渚、吉祥渚等。康熙东巡吉林时,曾作诗歌记载了当时松花江渔获丰收的场面。《松花江网鱼最多颁赐从臣》中写道:“……小鱼沉网大鱼跃,紫鬣银鳞万千百。更有巨尾压船头,载以牛车轮欲折”。大轱辘牛车,轮子都要压折了,所说的巨尾就应当是这种鲟鳇!

大麻哈鱼

除鲟鳇外,松花江里的大马哈鱼也很有名。《柳边记略》中记载:“大发哈鱼,一作打发哈,子若梧桐子,色正红, 噉之鲜水耳。其皮色淡黄若文锦,可为衣裳及为履袜、为线……”以大马哈鱼为代表的冷水鱼在农历七月由黑龙江口逆流而上,蜂拥至松花江上游产卵。到农历八月,小鱼顺流洄游回大海。故而这个鱼汛期,松花江上渔船穿梭,欢腾一片,久而久之留下“七上八下”的旧说。

十九世纪末,随着清廷东北大量领土丢失,以及时代洪流的冲刷涤荡,吉林地区山岭、河川原始蛮荒的景象开始发生改变,近代工业文明的副产物开始影响了松花江。首当其冲的是清末以来松花江上游采金活动大规模使用汞,污染了江水;煤矿的兴建、森林的野蛮采伐、滨江土地的大规模开垦使得水土流失愈演愈烈。进入二十世纪后,中东铁路修建后,跨江铁路桥阻挡了洄游冷水鱼的水道;再后来,水电站的修建摧毁了冷水鱼洄游的产卵地……

受上述影响,松花江里的渔业产量逐年下降。不过,在二十世纪前半叶,松花江里虽罕见巨型鱼类,但渔获还是有很多。在存世的日伪时期明信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市区江段渔民捕捞的景象。其中甚至出现鱼鹰(鸬鹚)捕鱼的有趣场面。当时伪满刊印的日文版《吉林事情》中记载:在风景如画的松花江面上,鹈舟(载有鸬鹚的渔船)尽管素朴,不过因为船上站立着数十只鹈鸟,船行江面就显得非常壮观了(书114页,胡子意译)。

九一八事变前后,我祖母家曾因“躲胡子”避居东大营附近。据老人生前回忆:当时不少邻居都是以打渔为生,其中有个老徐家经常捕获大量江鱼,种类颇多,还见到长达数尺的鳡鲦。有一年老徐家甚至在江东王八坑打到一麻袋鳖,特意按渔民的风俗习惯,“扣船三天”休渔……

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后,伴随着吉林市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松花江的污染程度也随之加剧。早在日伪时期,丰满修建了水电站,水温的改变使得生态环境随之变化。伪满时期吉林市区北部兴建了人造油株式会社、电气化学株式会社等化工厂,虽未形成量产,却为今后的江水污染埋下伏笔。新中国成立后,松花江两岸化工、热电、造纸、冶炼等一系列大型工业企业陆续兴建,由于时代原因,忽视了环境保护,污水直排入江,使得松花江中的各种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

三花一岛

《吉林市发展史略》中提到的:细鳞、江鳕鱼、哲罗、亚罗、银鲴、船钉子等15个科近50种鱼是松花江吉林市江段土著鱼类。而《松花江志》中记录1958年时吉林市江段“由于污染和建坝等人为影响使第二松花江鱼类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丰满坝下至吉林江北大桥段,指示性鱼类为花杜父鱼、鲑属冷水性鱼类。由于吉林市污水带的阻隔,加之丰满大坝发电出水,……使该江段的鱼类,如翘嘴红鲌、蒙古红鲌、长春鳊等经济鱼类基本绝迹。……江鳕、狗鱼、乌苏里白鲑等冷水鱼根本不存在。吉林江北大桥到三岔河均为受污染水域,其中哈达湾以上,污染极重,鱼类基本绝迹。 ”1959年开江期,吉林市江段发生严重的死鱼事件,吉林至法特江段两岸死鱼形成0.33米厚,2米宽的死鱼带,估计死鱼约2000吨。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市区江段的江水污染仍旧比较严重,水面上甚至时常漂浮着大块泡沫……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松花江污染得到控制。江里有了小鱼,邻居家的小朋友常用罐头瓶带回青鳞子、船钉子等渔获。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城区环境整治及企业排污治理,市区江段时不时有大一些的鲤鱼、草鱼被钓出,松花湖上“三花一岛”(鳌花鱼——鳜鱼、边花鱼——鳊鱼、季花鱼——鮈鱼、岛子鱼——翘嘴红鲌)也通过人工养殖恢复了物种群落。新世纪开始,清水绿带工程的实施奠定了松花江的环境基础;民间频繁的放生活动,让江水里有了更多生气。尽管目前江水中的鱼类大多数还不是松花江的“土著鱼类”,可天江毕竟不会永远失去物产的丰饶,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我相信长辈描述的江上飞野鸟,水面闪锦鳞的时代定将重新回归。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黑龙江的鲟鳇鱼
吉林市松花江夜景
吉林/松花湖
走进吉林市
【实拍】吉林大雨,一片汪洋
大东北风俗史话——琐谈东北大白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