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数的认识——小学数学数概念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一、概念解读
数的认识,一直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然数、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都是小学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这些概念是学生今后构建“概念网络图”、学习数的运算、研究数量关系的重要基础,是小学数学中的核心内容。数概念是数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自然数的产生,起源于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计数的需要。自然数的形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0-9这10个数字的形成,二是计数单位的建立。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需要,数的概念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根据数系的形成过程可知,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数概念外延的多次扩张过程。在小学数学中,在自然数集合中添加负整数就得到了整数,在整数集合中添加分数就得到了有理数,在有理数集合中添加无限无循环小数就得到了实数。
小学阶段对数概念的认识在本质上应从数的扩充角度来理解——
分数的扩充一般有两种需要:一是分东西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个物体进行切割与分配时,整体中的“部分”无法用自然数来表示,就需要有刻画“部分”的方式方法;二是计算过程中,对除法算式无法用自然数表示计算的结果时,就需要有刻画这类除法运算结果的方式方法。
小数的产生有两个前提;一是十进制计数法的使用,一是分数概念的完善。小数的产生有两个动因:一是十进制计数法扩展完善的需要,二是分数书写形式的优化改进。小数的出现标志着十进制计数法从整数扩展到了分数,使分数与整数在形式上获得了统一。
负数的产生。负数是一个与正数的意义相反的数学概念。它的形成源于对生活中完全相反的事物数量的刻画。如进与出,上与下,进与退等。
二、教材内容结构
内    容
册 次
整数的认识
认识10以内的数 认识20以内的数
一上
认识100以内的数
一下
认识万以内的数
二下
认识多位数
四下
负数的初步认识
五上
因数和倍数 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五下
(百)分数和小数的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
三上
分数的初步认识(把一个整体平均分)
三下
小数的初步认识
三下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五上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五下
认识百分数
六上
教材把认识整数的教学分成20以内的数,100以内的数,万以内的数,多位数,简单的负数等五个阶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安排在一到五年级陆续进行。分数和小数的教学分成两段进行,交叉编排。第一段学习分数、小数的初步认识。把初步认识分数放在前面,初步认识小数就有十分之几的分数作支撑了。第二段系统学习小数和分数的知识。分数、小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是在意义、书写形式、计数单位、计数法则等方面,还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方面,分数、小数都与自然数有较大不同。百分数由于在实际生活中的特殊性,教材将百分数作为专门的一段内容学习,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都是百分数。自然数、小数和分数虽然表征形式不同,但其本质都是“计数单位与其个数乘积的累加”。
三、实践之思
1.充分经历,关注过程
无论是整数、分数、小数,还是负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生活实践的总结。教材根据数的产生与发展特点,十分注意创设现实情境或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抽象出数的过程,逐步体会数的含义,建立正确的数概念。
(1)整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整数的计数方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有了数位和0-9这10个数字,就能表示出所有的整数。因此,数字与数位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以一年级认识1-5教学内容为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数物体的个数,把物体的个数与相应的数量建立联系,初步体验物体的个数可以用数量表示;接着,用数珠表示物体的个数,体会相应颗数的数珠表示一类等价集合的元素的个数;在此基础上,把数珠表示抽象成用数字符号表示。这样的呈现方式,突出了“数是对数量的抽象”。要表示更大的数,数位概念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摆小棒、小方块、计数器、算盘等认数工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位值原则。(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其意义不同,它表示的是不同计数单位的个数)以认识11-20各数为例,通过数小棒、捆小棒、回顾反思等活动,教学一和十,以及10个一是1个十。以12为重点,教学用小棒表示十几的方法,体会十几就是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数。最后,围绕19根添上1根是多少根,经历得出20的过程,初步理解20的含义,渗透“满十进一”的思想。例2的教学可以把小棒表示的数过渡到计数器上,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器上的个和十的意思,进一步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体会不同数位上的数有不同的计数单位。然后,对照着计数器上的数珠写数,赋予数字的具体含义,形成数的概念。
(2)展开小数概念的建构过程
小数概念的学习,无论是三年级的直观认识,还是五年级的认识小数的意义,教材都是从学生熟悉的现实背景入手,再通过去情境化,形成概括化的认识。以五年级认识小数的意义例1为例,可安排三个层次组织教学。第一个层次,通过分米改写成米的活动,唤起已有的一位小数经验,第二个层次,认识两位小数。首先,在厘米改写成米的探索活动中,展开两位小数的推理与思考的过程。接着,尝试4厘米,12厘米各是几分之几米,迁移经验,深化理解,最后,看着直尺,独立表示两位小数。第三层次,认识三位小数。延续前面的情境,压缩推理过程。在学生获得丰富认识的基础上,揭示小数的意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小数的概念。
(3)展开分数意义的教学过程
分数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第一阶段三上,把一个物体、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或几份是这个物体、图形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第二阶段三下,把由若干个同类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这个整体里的一份或几份。这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第三阶段,五下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五下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例1为例,可以分四个层次展开:一是呈现学生曾经经历过的活动,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图中涂色的部分,激活已有的经验;二是引进单位1,用单位1统摄被平均分的对象;三是比较各个具体分数的含义,抽象、概括分数的定义;四是介绍分数单位,体会分数是由几个相同分数单位累加的结果。
2.加强感悟,发展数感
在儿童步入小学校门的第一学期,教材编排组织他们学习20以内各数的认识。这是自然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建立数感的开始,也是认数教学的第一阶段。到了第二学期,教材将认数范围从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二阶段。到了二年级,认数范围又扩展到万以内。到了四年级学习大数的认识。我们在数的认识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多设计一些有助于学生形成数感的情境和活动,促进学生逐步发展数感。例如:数数活动是学生形成数概念的基础。通过一个一个的数,学生知道了某个集合的数量,通过2个2个地数或5个5个地数,学生丰富了对数的认识。其次,数数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在数数时,特别是点数时,学生必然用到一一对应的原则,即每说一个数必然对应一个物体。而一一对应作为数学中重要的数学思想,它能够建立起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要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体验。通过多种感知、操作在活动中不断体验、发现、创造。
我们还可以在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中发展数感。如认识百及百以内的数一课,我们可以进行四次数一数活动。初数百以内的数,了解学生已有的数数经验,可以为学生提供数量不同的学具,如芸豆、小正方体、小棒、铅笔等。再数百以内的数,感受按群计数和数数策略的多样化。当发现学生数数的方法只停留在1个1个的数,而且数过后仍把学具堆成一堆,也就是数数经验和方法没有发展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从无疑到有疑,“能不能想个好方法,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多少”,在智慧的碰撞中,多种数数的方法和策略也随之出现了。三数百以内的数,感受数之间的关系。当学生数出自己的学具不够100或比100多时,可以追问:怎样才能得到100个?学生说出不够100再加几个,和比100多几个就去掉几个时,不仅感受到了百以内数的联系,而且体验了递加和递减的过程,同时巧妙地建立了百这个数位。四数百以内的数,体会数位与计数单位间一一对应的关系。数感是日积月累的,需要在具体的认数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
3.结构一体,生长延伸
关于数概念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身于整体的知识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层次进行理解。比如除法概念:我们可以做一张思维导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案例
20201110一课研究之“借助数学模型 建构知识体系”
一课研究之《小数的意义》课后思考
六年级数学总复习题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浅谈“数轴”与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 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