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石刻馆耶稣会士碑笔记(3)

3

形制和雕刻手法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一通团龙螭首碑。从拓片可以看到这是一通典型的唐代风格的石碑,碑首呈半圆状, 上部较尖, 整个碑首虽很高大厚重,有沉重、威严之感, 但不失灵动的秀丽之美, 展现出一种大唐风范。在碑额上端刻有立于莲座上的十字架。额题楷书: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现在五塔寺展示的34通墓碑中,其形制最多的是螭首碑,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形制, 是品级非常高的团龙螭首碑, 而碑趺(碑座)却一律采用了方座,高不足2米。很显然, 这种形制与尺寸的螭首方趺碑, 应是内务府为传教士特定的一种类型。这些墓碑的形制完全是中国碑的样式,只在碑额处刻有十字架标志。只是这时的螭首特点已不像唐碑那样团龙造型呈半圆状,清朝的团龙螭首,呈方型。

    在碑文上的区别就更大了, 中国传统碑文多用楷书或隶书书丹。撰写格式, 从右向左首先是首题, 即碑的题目,其次是撰文人的官职、姓氏, 书丹人的官职、姓氏, 之后才是碑文。在碑文中除写明死者的官职、籍贯生卒年月之外,还要对死者歌功颂德。传教士螭首碑中大多数碑文都用仿宋体和拉丁文的印刷体刻写,这在中国碑刻中是极其少见的,很可能是来源于欧洲镌刻碑文的习惯。碑文内容也只写了墓主人的姓氏、国籍、入会年龄,来华时间,和生卒年月等,有些墓碑的碑阴刻有“御赐帑银壹(贰)百两安葬”,这显然是皇帝对墓碑主人的特殊恩宠,这种恩宠对于朝庭大臣,是要大肆张扬的, 而传教士碑却将其刻于碑阴,似乎不是为了张扬自己,更多是出于对皇帝的尊重。这一点,更显示出中西文化及其信仰的差异。

    这34通碑,以1774年的蒋友仁为界限,1774年以前除巴德尼(王致诚)外,15通碑均为螭首,而 1774年以后,自韩国英开始却呈现出不同的碑首形制,再无一通螭首碑。这里有两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为什么巴德尼不是螭首碑?

    因为现存王致诚墓碑应是1900年以后重刻的。

    第二,为什么1774年以后的传教士墓碑再无团龙螭首的形制?

    因为中国礼仪之争,克雷芒十世于1773年解散了耶稣会士。

    耶稣会被解散后, 法国国王和中国皇帝出于不同原因都开心地维持原状,但是他们由于没有了耶稣会的身份,因此他们的墓碑碑首不再使用螭首碑,其碑首均是海水江崖及祥云图案。碑额处采用线刻十字架。可见这种图案的碑首造型成为被解散后的耶稣会传教士墓碑的标志。

    遣使会接管耶稣会后,其会士的墓碑碑首形制显然有了很大的变化,如邓自贵的墓碑采用了从西洋建筑的石雕纹饰中变化来的涡卷纹饰,应该是遣使会在中国的传教事业中,力图回归西方宗教礼仪的一种体现。其形状是用三条并行的线条,形成了半圆形碑首,碑首两端由三条线雕成两个旋涡状纹饰,在碑首中间上部为十字架,下部为遣使会的标志,两边用非常具有欧洲文化特征的两枝橄榄枝作为装饰,橄榄枝在古代希腊和后来的欧洲文化中是“和平”的象征,而这里则象征着“平安”的祝福。

    在现存的碑座中以二龙戏珠和海水江崖祥云图案为最多。在石刻的规制中这种图案应和螭首碑的碑身结合才对,因此这些碑座应是早期螭首碑碑座。如果说前期的耶稣会士的螭首碑和二龙戏珠(或祥云)碑座表现了一种中国宮廷文化和皇家威仪,那么后期的碑首与碑座的吉祥图案纹饰, 就显出了一种从宫廷走向民间文化的特征。中国礼仪之争后,随着耶稣会的解散和其后一批在华耶稣会士的亡故,天主教用科学为先导的传教政策不复存在,而皇帝最主要的是利用传教士所掌握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些人的消亡,使天主教失去了宮廷这块最重要的阵地,只好向民间发展,在后期的碑座中,其纹饰的造型以民间的吉祥纹样为主了。

作者:彭毓芬  

授权首发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正福寺耶稣会士碑演义(7)
垂范后世的东汉墓碑,究竟美在何处?
齐白石新墓地墓碑立起后又倒下的蹊跷
碑额、碑阴、碑侧、碑座
40年前出土的东汉《王舍人碑》瘦劲稳健,工整峭丽
【陵墓】明南陵庄裕王墓(河南郑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