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京剧名家—胡少安
胡少安,男,著名京剧演员。北京人。童年开始学戏,小时候登台表演,9岁入北京富连成戏剧学校。20岁时,曾与上海李世芳、袁世海等青年演员齐名。去台后,致力于京剧艺术,曾自组胡少安剧团,为台湾“四大老生”之一。1971年,台湾“国剧(京剧)学会”成立,出任理事长。1988年,曾与大陆京剧名家梅葆玖等人在纽约同台演出,可谓珠联璧合,获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颁赠的1988年度亚洲杰出艺人奖。
胡少安文武全才、艺兼多派,擅长谭、马、刘、高各派拿手好戏,在台湾四大须生中艺术表现最为全面。由于甚早离开军中剧队,故遗留之舞台实况录像甚少,反而是在中视制作“国剧大展”时的静场录像,留下较多资料。根据他后来常演的剧目来看,马派戏应该还是他最为拿手、最为喜爱的,例如《十老安刘》、《八义图》、《马义救主》、《胭脂宝摺》等。胡少安的戏有很浓厚的个人风格,他吸收各派之长,但又不愿意墨守一派,成为某派的忠实传人。这点与大陆演员一向喜欢标榜的名家之后,某派传人有很大的差异,基本上1949年由大陆来台的老伶公们,在艺术风格上多半有有这样的倾向,一来是他们本身的背景多非名家后裔,没有太重的派别包袱;二来当时他们均正值青壮,出科毕业后即开始跑码头,边演出边学艺,由于市场的需要,更压迫着他们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会,即使来到台湾后也是如此,常常要现学现卖。缺点就是钻锅不实授,容易流于一道汤,比不上名家传人一招一式千锤百炼,但优点就是所有的玩艺都是透过反覆的舞台实践内化成自己的功夫,因此在舞台上也较容易建立自己的风格,当然这风格必须是观众所认可的。
胡少安《双娇奇缘》片段
胡少安《一战成功》片段
京剧《白蟒台》胡少安
京剧《三家店·打登州》(残缺)胡少安
台湾伶界四须生之胡少安
皮黄秀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be8e970101240z.html
胡少安,著名京剧演员。北京人。1925年生。父親胡寶安為京劇文場。胡少安十歲進「富連成」,與「元」字輩同一科班,初隨葉盛蘭學小生,後因練功腿傷,退學在家調養。在家治腿期間拜宋繼亭為師學譚派老生,宋繼亭為譚富英的小舅子,故常向譚富英請益;十三歲搭李盛藻「文吉社」的班,李盛藻為高慶奎的女婿,也因此得過高慶奎的親傳。二十多歲於上海南京時,曾從張少甫學戲。曾与上海李世芳、袁世海等青年演员齐名。去台后,致力于京剧艺术,曾自组胡少安剧团,为台湾“四大老生”之一。1971年,台湾“国剧(京剧)学会”成立,出任理事长。1988年,曾与大陆京剧名家梅葆玖等人在纽约同台演出,可谓珠联璧合,获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颁赠的1988年度亚洲杰出艺人奖。胡少安自十四歲起開始應正工戲,並開始搭班跑碼頭,由北到南,與各大名角同台合作演出。1948年隨顧劇團(顧正秋)來到台灣,1954年進入軍中劇隊(海光國劇隊),1970年代離開軍中劇隊,進入中視擔任「國劇大展」節目製作人,1990年左右正式退休,2001年因心肌梗塞去世。
胡少安文武全才、艺兼多派,擅长谭、马、刘、高各派拿手好戏,在台湾四大须生中艺术表现最为全面。由于甚早离开军中剧队,故遗留之舞台实况录像甚少,反而是在中视制作“国剧大展”时的静场录像,留下较多资料。根据他后来常演的剧目来看,马派戏应该还是他最为拿手、最为喜爱的,例如《十老安刘》、《八义图》、《马义救主》、《胭脂宝摺》等。但是由於他嗓音高亮有味,有人謔稱"警報老生",因此高派戲如「逍遙津」、「斬黃袍」、「轅門斬子」及「取成都」、「雙投唐」、「斷密澗」等,亦相當膾炙人口。
胡少安的戏有很浓厚的个人风格,他吸收各派之长,但又不愿意墨守一派,成为某派的忠实传人。这点与大陆演员一向喜欢标榜的名家之后,某派传人有很大的差异,基本上1949年由大陆来台的老伶公们,在艺术风格上多半有有这样的倾向,一来是他们本身的背景多非名家后裔,没有太重的派别包袱;二来当时他们均正值青壮,出科毕业后即开始跑码头,边演出边学艺,由于市场的需要,更压迫着他们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会,即使来到台湾后也是如此,常常要现学现卖。缺点就是钻锅不实授,容易流于一道汤,比不上名家传人一招一式千锤百炼,但优点就是所有的玩艺都是透过反覆的舞台实践内化成自己的功夫,因此在舞台上也较容易建立自己的风格,当然这风格必须是观众所认可的。
京剧《四郎探母》(见弟见娘)-胡少安
京剧 铁莲花·上-胡少安唐文华
京剧 铁莲花·上-胡少安唐文华
胡少安先生生平
原文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6181e40100098z.html
拙文《浅谈胡少安的〈十老安刘〉》刚刚写完,内中关于胡少安先生生平和从艺简历不很清楚,只是在一些资料上记载曾经于“富连成”坐科,我推断如果是在富社坐科,应该是“世”“元”两科的,还想请有关人士考证呢。刚才去“戏之曲--中国戏曲曲谱论坛”,看到了台湾的云樵先生对胡少安的生平作了介绍,解了我心头之惑,甚为感激,从胡先生的生平可以看到其艺术渊源,更能坚定我的观点,先生之艺绝非当今大陆演员所能比拟的。而拙文言语多有唐突、更兼苛刻,然则实为自己浅见,就本着《春秋》责备贤者之义,以为存照吧。
以下为云樵先生所发原文:
胡少安,1925年生。父亲胡宝安为京剧文场。胡少安十岁进「富连成」,与「元」字辈同一科班,初随叶盛兰学小生,后因练功腿伤,退学在家调养。在家治腿期间拜宋继亭为师学谭派老生,宋继亭为谭富英的小舅子,故常向谭富英请益;十三岁搭李盛藻「文吉社」的班,李盛藻为高庆奎的女婿,也因此得过高庆奎的亲传。二十多岁于上海南京时,曾从张少甫学戏。
胡少安自十四岁起开始应正工戏,并开始搭班跑码头,由北到南,与各大名角同台合作演出。1948年随顾剧团(顾正秋)来到台湾,1954年进入军中剧队(海光国剧队),1970年代离开军中剧队,进入中视担任「国剧大展」节目制作人,1990年左右正式退休,2001年因心肌梗塞去世。
胡少安文武全才、艺兼多派,擅长谭、马、刘、高各派拿手好戏,艺术表现甚为全面。由于甚早离开职业剧队,故遗留之舞台实况录像甚少,反而是在中视制作「国剧大展」时的静场录像,留下较多资料。
胡少安虽然兼擅谭、马、刘、高各派,但根据他后来常演的剧目来看,马派戏应该还是他最为拿手、最为喜爱的,例如「十老安刘」、「八义图」、「马义救主」、「胭脂宝摺」…等。但是由于他嗓音高亮有味,有人谑称"警报老生",因此高派戏如「逍遥津」、「斩黄袍」、「辕门斩子」及「取成都」、「双投唐」、「断密涧」等,亦相当脍炙人口。
京剧资料《定军山》胡少安
京剧资料《战长沙》胡少安 李桐春 尚长荣
胡少安、李桐春、尚长荣《战长沙》1999年台北实况全剧录音
一、剧情
关羽攻长沙,守将韩玄遣老将黄忠出战,黄马失前蹄,关羽释之。次日韩令黄忠射关,黄感关义,箭射中其盔缨;韩玄责黄通敌,欲斩,魏延纠合百姓杀死韩玄,以长沙降刘备,刘又以礼劝降黄忠。
见《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川剧、徽剧、汉剧都有此剧目,滇剧、秦腔、豫剧、同州梆子、河北梆子有《取长沙》,粤剧有《关云长义释黄忠》。
二、主要演员
胡少安——黄忠
李桐春——关羽
尚长荣——魏延
京剧《状元谱》(残缺)-胡少安刘玉麟
京剧《珠帘寨-解宝》胡少安
京剧《淮河营·盗宗卷》胡少安、刘复学、高德松台北静场全剧录音
一、淮河营
主要演员:胡少安——蒯彻、刘复学——栾布、高德松——刘长、张慧鸣——田子春、陈元正——李左车、焦茂如——刘交、李鸿发——刘贾、王正廉——院子、张慧川——金环
二、盗宗卷
主要演员:胡少安——张苍、张慧鸣——陈平、孙复韵——张夫人、李义利——张秀玉、尹来有——家院、李鸿发——田子春
浅谈胡少安的《十老安刘》
扶風論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6181e40100098x.html
昨天从网上下载了台湾著名老生胡少安的《十老安刘》,匆匆看了一遍,给我的感觉是大失所望,连把以前对他的好印象都一扫而光了。由于博客也有一段日子没更新,加之有朋友让我谈谈对这出戏的感受,所以姑妄言之,以博一笑。
《十老安刘》是马连良先生于1942年首演的,在此之前只有《淮河营》和《盗宗卷》两出戏,而不是贯穿的,这出戏可以说是马派的经典剧目,能充分展示马派的念白和做工,不多的唱段也很能体现马派对于散板和流水板的特点。胡少安的这出戏虽然标明是《十老安刘》,实际上还是《淮河营》和《盗宗卷》两戏的单演,也许中间有《监酒令》,但我看录象感觉不像是一期的演出。
我总体的感觉《淮河营》比《盗宗卷》要好些。胡少安的《淮河营》演的倒还算规矩,基本都是遵循马派的路子来的,唱、念上有一些小的出入,不过偏差不大,在当时的台湾,能演这出戏恐怕没有别人。《盗宗卷》相对就差了一些,演的比较懈,随意性太强,把张苍作为西台御史的大臣身份给演没了,而且身段动作上并没体现出做工戏的高超之出,在戏路上似乎与马派也有些出入(后面详谈)。
先说胡少安的唱。以前听过他的一些戏,有朋友也说他的嗓音不正,不过听他《白蟒台》《卖马》等戏,看他的《天雷报》录象,这个现象还不是很严重,今天看他的《十老安刘》却深深感觉他嗓音有些左了。他的嗓子不宽厚,却很响堂,唱马派戏有其独到的条件,但是在唱的时候总给人不瓷实、飘忽不定的感觉,忽而声音靠前、忽而声音靠后--靠后的时候多,而且还有一种紧憋着嗓子似的感觉,很不舒服,唱出来的腔也感觉很笨拙,丝毫没有马派的潇洒、圆润。当然,这都是单独的挑剔的毛病,从唱段的整体来欣赏,还差强人意,有些地方还有点马派的意思,但若说学马有多好,还是不能的,一个字音就可以印证,在“赚蒯”下场时有句长“你夸嘴的大夫药不高”的“药”字,不上口,唱本音,而胡却按照惯例唱成了“YUE”的音,这说明他学马派并不是十分细致的。
接下来谈谈念白。马先生阔口满音,念白很自然化、生活化,而且多用京音,给人听起来非常舒服。其实马先生的念白如果严格按照音韵学标准来评判,有很多字是不对的,并不是严格按照湖广音中州韵的,里面加入了很多京音,有些字也不上口,可马先生念来就是很好听,所以学戏要有规矩,但不能成为束缚。正如汤显祖反对吴江派所说那样“凡文(指戏曲)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京剧的演唱和念白同样是形式为内容服务的,金科玉律并不是死的,只要没有改变京剧的本质就好。
相比唱而言,胡少安的念白不是很好,甚至于有些难听。念白过于生硬,而且有很多字念出来不挂韵,个别字四声不准,听起来很别扭。整体感觉就是速度过快,有些赶落,尤其前面蒯彻的念白,应该是很沉稳、胸有成竹的样子,与马先生的录音对比,胡的就显得很急噪,把一个“舌辩侯”的风度都给失掉了。后面《盗宗卷》与陈平的对念也是有这个毛病,而且还多了几分的随意性,把一个国家大臣念得跟老百姓一样,最关键的是这些念白很多都没有了韵律化的感觉,平平淡淡,这是台湾京剧演员的一个通病。念白要求唇、齿、舌都要运用自如,马派念白很圆润、潇洒,胡虽然刻意的模仿这方面,但是有些过头,倒显得痕迹很重了,蒯彻的念白本该有些苍音,特别是在尾音处有显现,而胡念起来多是声音靠后,有些字感觉是咬着后槽牙念的,听起来很浊。
再来说说胡少安的做工吧。前面《淮河营》的老头步走的有些慢,近乎迟钝一样,但基本还好,只是在“进淮营”时候脑袋摇晃的太厉害了。做工主要在后面的《盗宗卷》,单从他的表演来看很一般,而且后面越来越随意。与陈平互相开玩笑时候显得过于不稳重,虽然此处是二人幽默,但身为国家重臣,看起来跟市井无赖一样,则太游离于人物了。以前我看他的《天雷报》,感觉还很好,无论从老头步还是对人物的把握都基本到位,只是此次觉得有些不同,或许我管中窥豹了。
京剧《十老安刘》胡少安
下面谈谈我个人觉得胡少安演出此戏与马派不同的几个地方:
1、《淮河营》的扮相。
从上场到“走淮南”,胡少安的扮相都不是马派的,按照“中国京剧戏考”和本人收藏的马先生演出剧本对照,蒯彻的扮相应该为:
白发髻,白满,黄绸条,青缎子地、蓝缎子平金云头边豆包,内衬朱红褶子,外套古铜色底宝蓝色领子褶子,天青色地平金龟背锦整抄包,酱紫色编花丝绦,青缎子平金回文边、淡青色腰裙,香色彩裤,白布袜子,蓝色小飘带,云头万字履。
对比如下图所示(左为张学津右为胡少安)
第三场(走淮南)纱地金边软侯帽,黑缎子地绣三灰圈金海水和托肩,黑缎子地平银草团长龙摆,香色改良蟒,金品绿心紫色地软带。
对比如下图所示(左为马连良右为胡少安)
胡少安出场穿的是普通的员外帔戴员外巾,这种扮相作为大臣在家的便服虽然不错,但是此戏有固定的穿戴,还是应遵循的好。“走淮南”改穿紫蟒(我从录象里看感觉是紫色),从视觉上还可以,不过“说刘”一场换成了蓝蟒就显得很不好看了,再说也没有中途换蟒的道理。也许这里有什么掌故?希望知道的人士予以指点。马先生头上戴的是软侯帽,胡少安戴的虽然也是侯帽但差别很大。这出戏里马先生脚下穿的一直是云头万字履,胡少安却一直穿靴子,却也不应该。从扮相角度来看,前面好于后面,张苍的扮相显得有些矮、胖,在和陈平的调侃中又有几分猥琐。
2、《盗宗卷》的几处不同。
(1)在张苍第一次去陈府回来,要自杀时唱“张苍撩袍跪埃尘、拜谢我主的爵禄恩”后,应该接唱“一把钢刀项上刎”,而他多唱两句“非是为臣寻自尽,宗卷又被国太焚”,虽然多这两句并不影响整个剧情,但是马先生老唱片和49年以后的录音都没有这两句,所以我猜测胡少安的这出戏并不是马派的演法,至于是否为余派或其他流派尚待考证。
(2)在唱完“这明亮亮的钢刀吓煞人”时唱到“吓煞人”三字,边唱边颤抖,双摆水袖,单腿向中间碾步移动。胡只是做了一个抬腿的动作,我想他的功夫还是可以做这个移动的,只是没做,不知是否又不同与马派演法?
至于其他演员,也不是很过硬,演刘长的花脸,念白、唱都很粗劣,声音也时高时低,没有人物可言,而且他应该穿黑蟒,头上的盔头也不对;同样后面演陈平的老生也是过于随意。在他们扮戏上也不是很认真,使整台演出失色不少。剧中扮演李左车的演员叫陈元正,不知是否为富连成的?我查了一下富社弟子名录,并无此人,同样希望得到指正。
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一点浅见,难免粗陋。这个录象应该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在那时大陆尚在“左”的思想控制之下,而台湾能演出这些传统戏对于京剧的传承是功不可没的。整体看这场戏,从时代角度说也很难得,据说胡少安早年坐科富连成,如果是则应为“世”“元”两科,但具体情况还不甚清楚。如今胡少安也已作古,想是台湾也少有人可演这些戏了,未免可惜,虽然以胡少安和大陆的张学津比,这两出戏可能没有他好,但是从胡的艺术水平和对京剧的贡献来看,应是远在张等之上的,他所能之戏恐远非如今大陆当红老生所能,对于这样的一位艺术家,我虽然苛求过多,但更多的应该是景仰和怀念。
2007年5月4日写于渤海之滨寓所
京剧《打严嵩》胡少安高德松
京剧《南天门》胡少安周韵华
京剧《逍遥津》(残缺)胡少安
京剧名角胡少安在台北病逝
2001年04月16日08:21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香港四月十五日电台北消息:京剧名角胡少安今天上午因心肌梗塞病逝于台北。享年七十七岁。
据“中央社”今天报道,胡少安出身于大陆京剧世家,父亲是文武场乐师胡宝安。他于六岁开始学戏,七岁登台。一九四七年去台湾后一直与顾正秋搭档演出,其《群英会》、《四郎探母》、《十老安刘》等剧目曾获得亚洲杰出艺人奖。他于去年和分别多年的妹妹胡慧兰(祖国大陆一级演员)同台演出《四郎探母》很受好评。
报道称,胡少安并计划今年底再邀请对岸尚长荣等赴台一起合作演出刘备等好戏,但这个想法已不可能实现。
京剧名家——胡少安(点击播放器左上角显示菜单即可选择播放)http://www.tudou.com/plcover/1sr5EUHAUnA/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不朽的马派艺术,乏后无人的马派艺术
当今的马派老生第一人!朱强 京剧《淮河营》神似张学津
“戏比天大”的京剧老生名家谢同喜
京剧生行(四)红生
杨派老生名家张克《淮河营》,听听这段马派味足不足
韵味悠长!京剧马派老生名家·马连良大师亲传弟子·张学津《淮河营》选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