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逝去的街巷—丹东路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何处不相逢 ”


分享对家乡 天津 的认知 
                 交流 人 在旅途 
萍水相逢的 感悟 ……

 
逝去的街巷
 
丹东路
 


您坐过无轨电车吧,就是脑袋上拖个大辨子那个。

天津无轨电车有个中心站,中心站是块三角地。三角地的一条边是哈尔滨道,斜对过是中国大戏院;另一条边是兴安路,标志物是渤海大楼;三角地的第三条边,就是丹东路了。如今,无轨中心站和这段丹东路,都成了工地。



▲从渤海大楼上拍摄的无轨中心站

图片来自网络


▲从渤海大楼上拍摄的工地现状

摄于2015年6月19日

▲位于赤峰道的工地大门

摄于2015年6月19日


当然,丹东路不止这一段儿,还有两小段(见地图),按《和平区地名志》的说法:丹东路北起大沽北路,南至营口道,全长259米。如今逝去的这一段,大约占整个丹东路的五分之三。

▲白色虚线所标,就是那段逝去的丹东路

要说逝去的丹东路,必先说无轨中心站。
新中国成立后,有段时间大力发展无轨电车。1959年,丹东路这块三角地被选中,建起无轨电车中心枢纽站。这地儿可是渤海大楼脚下,天津市中心的中心。中心站竟占去五千余平方米,成了全市最大公交站点。
天津曾先后开通九条无轨线路,四条起始站均设于丹东路。

▲无轨91路和92路中心站始发,过解放桥,分别通往中山门新村和郑庄子工业区。

图片来自网络


▲无轨93路和97路中心站始发,走解放路,分别通往灰堆工业区和天津财经学院。

图片来自网络


无轨电车,也曾是天津的骄傲:在全中国,咱第二个开通。第一呢,当然是上海,1914年开通,距无轨电车诞生,不过22年。这个纪录,在亚洲也是第一。

▲1951年天津首条无轨线路通车,解放桥至新仓库。

图片来自网络


无轨电车,1882年诞生于德国。它的发明者叫西门子。对,就是他,创立了那个西门子公司。一百多年了,只要提起德国工业,尤其是电子工业,人们首先想到他——西门子。他的发明很多,除了无轨电车,还有电梯、电力机车、电动汽车、有轨电车、指南针式电报机、平炉炼钢法、直流电动机、直流发电机、海底及地底电缆 ,都是。

▲这个老头,就是西门子

在德国,无轨电车运营已过百年。在天津,1995年,最后一条无轨线路(94路)改为汽车运营,“辨子车”在这座城市,只生存了44年。
对于天津“辨子车”,我最有感情的,还是丹东路上的无轨2路,它通往中山门工人新村。一说,又是近五十前的事了。
1967年,文革第二年,我家被要求搬离赤峰道5号,我代表一家六口选择了去向——河东区中山门新村(另一备选地为河西区西南楼新村),只因那里的厨房大一些,可住人。那年,我13岁。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刚建成的中山门工人新村

其实,中山门新村,开始挺辉煌;1952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天津仍决定拿出一大笔资金,兴建七个工人新村。中山门新村是最大的一个,七个月建成。《河东区志》显示,共入住10006户。
其实,看看这建筑,听听这速度,就知道这是救急之举。据说,当时就有计划,等个三五年,经济发展了,便平房改造起新楼。可这一等就是十五年,哪家不添丁进口,有的已三代同堂。新村一排排的平房,每间不足12平方米。到我家搬去时,各家门前的空地,都统一借前排后墙,加盖了不足六平方米的小屋,说是厨房,哪家不住人。最初,我和奶奶、哥哥,三人挤住小厨房。

▲中山门新村博物馆复原之作。但我搬去时,门前哪有这么大空地儿,家家盖完小厨房,门前只剩一米来宽的走道。

搬了家,首要问题就是转不转学。那时,小升初,不考试,全校“连锅端”,我们小学的去向是59中,在老市委旁边。从中山门到泰安道,没有直达车,只能坐无轨2路到丹东路中心站,再转车或走路,上学路上怎么也得一个多小时。父母心疼我,希望转学中山门。哥哥主意正,不转:不离同学,人熟地熟,温暖;一但转走,人生地生,受气。
就这样,无轨2路,陪了我整一年。每天早晨六点,我准到中山门无轨站,丹东路中心站下车后,三四个同学在这集合,再一起走到泰安道上的59中。一路上,总还有四五个同学,天天等待、随时加入,这就形成了一个八九人的“小集团”。那时,学校军事化管理,天天出早操。经常是,我们快到了,早操队伍也出校门了。大家挨批,我心里最难受。转天,我尽量早,到了丹东路,同学们依然等在那里。一年后,家里给我买了辆自行车,我依然每天绕个圈儿,先骑到丹东路,再和大家一起去学校。

▲这座站房居然保留了这么多年

图片来自网络


丹东路留下的,不全是温暖。
那时候,哥哥滑冰,我也学会了。一天,我拿了哥哥的冰鞋,约了个同学,一起去滑冰。去哪滑,水上公园,也得坐电车,无轨4路(94路),起始站在中心公园,离丹东路也不远。

▲图片来自网络

返程时,车上有几个“黄棉袄”,他们比我大几岁,上山下乡去了“兵团”(部队建制,每人都发黄色棉军服),春节回来探亲了。到了中心公园终点站,几个“黄棉袄”非说刚上车,想买五分钱的票(全程大约一角五分)。我忍不住多了嘴:我们在水上公园一起上的车,你们还背着冰鞋呐。“黄棉袄”目透凶光,同学见势不妙,拉起我赶紧走。

▲图片来自网络

结果,还是晚了。
我们跑到丹东路,挤上车,躲入最后排的座位上。几个“黄棉袄”已追过来,卡住车门,不让别人上,嘴里喊着抓小偷什么的。一个“黄棉袄”窜了上来,我只记得眼前一黑……也就几秒钟,眼睛好疼,好像只能睁开一条缝儿了:“黄棉袄”没了,车也开了,人们都瞪大眼睛盯着我,同学则在不停地安慰我。
我赶紧伸手摸,还好,脖子上的冰鞋还在。那是哥哥磨了父母好长时间才买的,球刀,黑龙牌儿的,花了我妈一个月的工资。
活了一个甲子,惟一被人欧打,在无轨车上,在丹东路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年前河东区中山门工人新村旧景
天津故事:第149集:荒郊野地中山门,工人新村最红火
天津旧照,昔日的无轨电车和人们的出行生活
天津市公交车一览(700
1982年天津公交车、无轨电车、郊区线路...
记忆 | 这些天津的老地方,你还记得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