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客家人上川入蜀纪实(四)

(四)发自原乡

客家人从粤东、闽西及赣南外迁到四川,需跨省越州,要求在作出迁川抉择前,摸底问路、有备而动。事实上,一些客家人由于经商、仕宦、从军或逃荒等,先后有过在川居住或游览的经历。到了清初,先辈们在川的经历为后世人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来源和抉择依据。如民国成都《周氏族谱》在追忆先世入蜀过程时提到,周氏家族世居广东长乐,由于其12世祖遵公曾经在明万历年间在四川大竹县做过知县,所以对于四川'土沃财丰'的情况了如指掌。卸任回到家乡后,他宣传四川的肥美,受其影响,本族人无不'闻而羡慕之'。到了清康雍乾时期,居粤的周氏家族28派成员,先后徙蜀,定居于四川 27个府州县。

有些家庭往往还会让亲人前往四川考察或经营,为随后的大迁徙行动铺平道路。福建龙岩州龙门人廖可群,亲自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专程到四川游历考察。'既归,遂谋迁徙。'四年后率同六房兄弟叔侄迁,落业于汉安(内江)。福建人魏成美'年方髫龄',康熙年间携弱弟远赴四川,遍游了西平原上的温江、新繁、什邡诸邑,看见那里田肥美、民殷富,'心志不觉大悦',到内江城参观了手工作坊300多个,使他'心志尤觉怦怦有动'。于是'遂不惮艰险,仍与弟回闽,携家来川,居内江丛林、高坝等处'。

在清初还活跃着专门以游说移民入川为职业的“包揽棍徒”。这种人通过如簧之舌,极力鼓吹'川省易于度,一去入籍,便可富饶'。他们看准了身处山区的农民,急于外迁求富的心理,不惜用夸大之辞,进行游说煽动。当人们决意辞家远徙,又充当中转站的业务,包揽引路,送其入川,以达到赚取'包银'的目的。正是由于有这种职业人的无孔不入,才使得那些宣传诱导移民的信息,传遍客家地区的每一个角落。


通行证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雍正五年(1727年),从福建永定上路的66名客家人,取道湖南往四川,投靠早已在那里落业的亲属。在路过衡阳时,被当地官府关卡留下盘问。当他们拿出各自持有的'原籍门牌'、'川省粮票'以及'亲属书信'等证明文书,交呈查验后放行。这原籍门牌是入川者在原居地的户籍身份证明;川省粮票即亲属在四川纳粮完税的证明,是判断入川耕种人是否有地可耕的凭证;亲属书信即在川亲属的邀请信,是判断当地是否需要劳动力的凭证。


没有通行证就不见得肯定进不了四川。在雍正五年(1727年)有些省地方政府设置关隘、阻拦民人入川。但鉴于人数与日俱增,有些官员怕严格执法会引起移民闹事,故灵活掌握政策。雍正年间,长乐知县在一封奏折中,对一起入川事件的处理情形作了这样的呈述:近有入川民人一起,300余人结伙同行。知县亲往劝谕,'各众啼哭叫号,并称皆有祖父兄弟在川,前往团聚,俱不肯回'。虽然尽力劝阻,发给路费、船只,但是俱不肯受领,好说歹说,只劝回11人。

还有广东龙川县的一批移民称,其祖从康熙三十年就已迁川,四十年来往来繁多,但近期他们赴蜀却受到处处阻拦,义愤之下,便在县府旁贴出《往川人民告帖》,并称'若阻得紧,我们只得伴命走小路,山高水深,万一不测,跌死下山,淹死下水,亦是我等之命。'如此决心,龙川县政府想拦也拦不住,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

客家移民在收束行装时,会在行囊中装进族谱、祖骸等与家族相关联的特殊物品,用来化解乡愁,作为加强与原乡联系的纽带。成都东山客家人来自粤东,入蜀时将祖骨迁葬,称祖骨为'金骸',迁葬后年年祭扫。龙潭乡威灵村叶氏入蜀始祖是廷祜公和祖婆张氏,背负着祖先三颗如鸡蛋大的金骨上路,安葬在老宅旁;洪河乡柳树湾冯氏入蜀始祖其焕公同妻子张氏,背负父亲金骸,从长乐县砖牛寨上川,落业后安葬祖骨。对于来不及或暂时没有条件负亲骸的人说来,待他们在四川定居下来之后,则以各种方式了却心愿。

在四川白氏后裔中流传着“盗取”祖宗遗骨的故事,当年被委派回乡的四川宗亲到了原籍广东和平县老祖宗白日康公的墓所在地,本地宗亲坚决不同意迁走部分遗骸。反复协商无果后,四川宗亲便采取了'偷'的方式,选择一个深夜把墓穴挖了一个小洞,匆匆抓了一个人头骨及一段臂骨,连忙'逃'走。次日发现坟墓被盗时,有一封信留在墓中,信中表示歉意与无奈,祈求宗亲鉴谅等语。


作出挈家离乡的抉择,绝非轻率之举。光绪《陈氏族谱》记载,广东长乐县油田约高车堂人陈宏典,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偕妻朱氏,携6子3媳,共11口人,告别原乡,启程到川,在简阳县鸭子堰定居创业。他在迁川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决策商议程序是:

一是打听消息,萌生意向。陈宏典虽祖业颇丰,但'虑其偏窄,恐无以为子孙久远计'。听说有人自四川回来,于是专门前去拜访,得知'西蜀田地肥美,风俗淳厚,遂欣然有迁蜀之意。'

二是议之家庭,谋之族众。陈宏典先是'父子商议',接着又征求同宗族人的意见。其胞叔陈泮若建议说:你若往蜀,须将自己名下所分的田地出售,以便作为盘费方可。陈宏典答道:我自己名下的田产不多,愿存在兄弟等人名下,永作清明祭扫之需。陈泮若慨然曰:'侄有此孝心,入蜀自然发达。'

三是决心初定,求诸神明。陈宏典到庙里求神问卦,求得签云:铁船过海难为保,滥桨轻摇遇顺风。这模棱两可的谶语,既可理解为前程艰险,困难重重,也可理解为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全在解谶人随机应变,求签人心领神会。在获得精神上的更大支持后,全家总动员,启程到川。


告别族朋邻里时,往往有个隆重的仪式,江西赣南的谢梦林,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只身赴蜀考察,返家后对蜀地赞不绝口。聚众商议,征得老祖母朱氏和父母同意,次年十二月初二叔侄几家登程入蜀,定居于隆昌县。启程前的庄严辞别程序是:

首先举行家祭,禀告祖先。设立好香案,参拜人盥洗之后,面向祖先下跪,焚香禀告。'酹酒侑食',在神位前摆设蔬菜、鲜果、牲畜等供品。向祖先禀告时,主人、主妇殷勤地劝食,将酒杯斟满酒,在饭碗中插上筷子、匙羹。然后退下,仿佛祖先们的亡灵正在宁静的环境中不受干扰地享用祭馔。

其次宣读祝文。主人在香案前跪读祝文。祝文对即将上路之人进行祝福和祷告,希望祖先在天之灵能够保佑他们一路平安顺畅,家族在四川兴旺发达。然后焚化祝文。

再次告别祖墓。如果说临行之前,在家祠中隆重祭祀祖先,在神位前禀告,是面对已逝父母及历代祖先灵魂,表达出一种视死如生的孝顺,那么,在祖墓前辞别,则是面对已故亲人的骨肉表达生离死别的依恋。临别前祭扫祖墓,实际上含有一种誓墓之情,对于即将迁徙的人们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激励作用。最后,谢梦林从赣州府长宁县鸭子墓前与亲朋挥泪作别,登程上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湖广填四川是什么时期的事情?
不要忘了四川的客家人
【历史文化】发生在四川的八次移民潮
独一无二的四川人都是哪里来的?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叶檀:少不入川,老不出蜀,西南重镇四川经济解读!
中华崔氏四川分支家族文化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