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结果比过程更重要只是假象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武皇帝 元光2年 前133年

上怒恢。恢曰:“始,约为入马邑城,兵与单于接,而臣击其辎重,可得利。今单于不至而还,臣以三万人众不敌,只取辱。固知还而斩,然完陛下士三万人。”

于是下恢廷尉。廷尉当“恢逗桡,当斩。”恢行千金丞相蚡,蚡不敢言上,而言于太后曰:“王恢首为马邑事,今不成而诛恢,是为匈奴报仇也。”

上朝太后,太后以蚡言告上。上曰:“首为马邑事者恢,故发天下兵数十万,从其言为此。且纵单于不可得,恢所部击其辎重,犹颇可得以慰士大夫心。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于是恢闻,乃自杀。

【译文】武帝迁怒王恢。王恢辩解说:“一开始是约定匈奴进入马邑城后,朝廷军队和匈奴军队打起来,而我再打他们的辎重,可以得到利益。现在单于没有到马邑就折返了,我用三万人攻击寡不敌众,只能自找侮辱。本来就知道回来要被斩首,但是陛下的三万士兵我完整的回来了。”

于是汉武帝命令廷尉调查王恢。廷尉判决说:“王恢徘徊观望,当斩。”王恢以千金贿赂丞相田蚡求情,田蚡不敢跟汉武帝直说,而对太后说道:“王恢首先提倡马邑之谋,现在不成功而杀王恢,亲者痛仇者快。”

汉武帝朝见太后,太后把田蚡的话告诉皇上。皇上说:“最先提出马邑之谋的是王恢,所以我为了实现他的提议,征发天下兵马几十万。而且即使抓不到单于主力,只要王恢的军队攻击他们的辎重,仍然可以得到战果,此安慰士大夫的心。如今不杀王恢,无法向天下人交代。”王恢听说后,谢罪自杀了。

【解析】一、当领导就要推过抢功

《管子》:故一期之师,十年之蓄积殚;一战之费,累代之功尽。战争对国力的损耗是巨大的,马邑之谋,30万大军从四面八方集结到马邑,埋伏,返回,这个过程需要的是时间,时间就是粮草消耗,时间就是误工费。消耗的是税收,耽误的是30万人的生产。这个数字加起来,绝对是个天文数字,耗费如此大,却一无所获,需要有人对此事负责。

如果没有人对此事负责,就没办法和天下人交代,这件事王恢是首倡者,但皇帝也是拍板同意了的,所以无法从战略规划上指责任何人,但如果没有人为此负责,就体现了皇帝谋划的失败,既然不能从战略上追责任何人,那就会从战术上追责,什么罪名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个人为此负责。

王恢既是首倡者,也是最有机会取得战果的参与者,如果稍微取得一些战果,汉武帝面子上也挂得住些,王恢可能也就不用死,其实汉武帝也不想杀王恢,但逼不得已,如果不杀王恢,责任就在自己身上,如果不杀王恢,就破坏了赏罚制度,之后像王恢这样智大谋浅的人会络绎不绝。赏罚不明,是组织走向败亡的原因之一。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王恢谋划不密,就必须为汉武帝承担责任,自领其分。

二、清楚领导想要什么很重要

王恢辩解也不是没有道理,进则可能寡不敌众,退则可以全师。可全师而退不是汉武帝最想要的,如果想要的是全师而退,跟匈奴和亲不就行了?又何必主动发30万大军想方设法跟匈奴决战?

这是汉武帝的第一次大手笔,也是汉朝对匈奴的第一次大战,汉武帝最想要的结果是战果,哪怕是再小的战果,都意味着胜利,和平型关大捷一样意味着曙光,给人勇气和希望,照亮众人前行。

王恢说固知还而斩,却依然迁延不进,还说什么把3万人给皇帝完整带回来了,汉武帝要的是全师而退吗?不清楚领导最想要的是什么,往往最先死的就是这样的人。如果王恢这次能拼死一战,不胜则站死沙场,总好过回来被追责,就算王恢战死沙场,如果能打出李陵式的战果,也未尝不是一种胜利。

如果能取得战果后全身而退,哪怕是再微小的战果,皇帝都不会杀他,还会龙颜大悦,因为有战果了,有战果就不需要有人对此事负责,很可能还会大大的封赏他。归根结底,王恢的死,还是王恢能力不够,志大才疏,还不知道领导想要的是什么。

三、结果比过程更重要只是假象

王恢明知回来要斩首还回来,无非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这件事还有转圜的余地,认为自己这次出战的整个过程没有毛病,问题出在马邑,可以扯皮辩解几句,于是一路就想好了说辞,到了长安就跟武帝说了材料中那一番话。

当领导的,都是以结果为导向处理问题,领导关心的,是交代给你的任务,你有没有完成,完成到了什么程度,而不是坐在那里听下属抱怨遇到了多少困难,所以没法完成既定任务。

结果和过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所谓结果,指的是领导想要的结果,而过程,则是实现这个结果的手段是否合乎规矩。监控结果相对来说比监控过程更简洁明了,成本更低。

从赏罚角度来看,作为领导者,结果和过程完全可以分开来评判,是否达成结果有一套赏罚体系,过程是否合规,又可以有一套赏罚体系,如果一个下属,违反规章制度做成了事,首先要做的是根据结果评判体系奖励他,至于他的违规事实,则可以根据过程评判体系惩罚他,但实际情况是,除非这个下属手段太恶劣,影响太大,到了保不住的地步,否则领导常常是当做没发现违规过程,而暗地里把违规事实放一边,这就造成了领导只看结果的假象。其实领导那里是只看结果,他只是选择性失明而已,因为很多事,做起来就是要打破规矩,困难一直存在,循规蹈矩往往做不成事。

因为如果给不到领导想要的结果,手段再合乎规矩也没有用;如果手段不符合规矩,却可以给到领导想要的结果,这种人是领导最喜欢的,因为你那些不合规矩的手段,不是他指示你做的,就会成为他掌控下属的把柄,这种人往往升得快,因为你有把柄在他手上,他不怕你反水,会给你更多的授权。没事时,他全当不知道你为了达成目标都干了什么,有事时,他掏出黑材料分分钟搞垮你。

对于下属来说,结果重要,过程也重要,一次违规实现结果的的过程,往往有可能让之前所有的结果清零。这些违规的东西就像隐藏的疾病,现在不发作,是因为领导需要你,你还有价值,一旦领导不在需要这个人,就会疾病发作,暴病而亡。这就是做事的人想上位的难处,多少人成绩斐然,说倒就倒。因为很多时候想做事,就必须打破规矩,打破规矩就意味着违规,循规蹈矩就能做成的事,往往不是什么难事,也体现不出什么价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西汉匈奴不和亲的真相
[上下五千年]马邑诱敌战
他向汉武帝献计灭匈奴,失败后隐姓埋名,后代在曹操手下威震天下
马邑之谋是个什么事?看看汉武帝是如何伸出躁动的触角的?
当领导决策出错后,与收拾残局并行的还有这件事?
王恢之死:承担人生最坏的结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