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雎》:爱情的生长,需要双方共同促进

《关雎》作为《诗经》首篇,虽然被很多人从政治的视角解读,例如《诗大序》认为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后妃之德”,但更多的人认为这首诗写的就是纯粹的爱情,如《汉书·匡衡传》:“妃匹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

匡衡的观点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家庭的和谐源于完满爱情,合乎规范的爱情理念无疑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下面,就从爱情角度解读《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关:是拟声词,鸟叫声。

雎鸠:水鸟名,古人称其为贞鸟,雌雄有固定配偶。《诗集传》:雎鸠“生有配偶而不乱。”

雎鸠鸟“在河之洲”,“关关”地鸣叫,诗歌用“比”的手法,先写鸟儿求爱,让人想到君子向淑女求爱。这样的开头就营造了爱情故事发生的环境和气氛,不仅清新美丽,而且充满生气活力。而传说中关雎鸟雌雄形影不离,也暗含着君子和淑女的专一忠贞的爱情。

君子:指有品德有地位的男子,可以理解为那个时代的优秀男子。

淑:美好;“窈窕”指外形文静美好。用“淑”和“窈窕”去形容女子,也是非常巧妙的。“淑”偏重内在品德美,“窈窕”偏重外在形态气质美。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以看作君子的择偶标准——优质的男子,爱慕的是内外兼修的女子。

扬雄的《方言》中说:“秦晋之间……美状为窕……美心为窕。”这首诗恋爱双方的身份被约定俗成地限定了,小伙子文质彬彬,姑娘也是内外俱美的。君子和淑女,可以说就是才子与佳人。爱情双方都渴望自己与对方的完美,才子与佳人角色模式是符合这种心理期待的。

同时我们注意到,这种爱情模式中重视男性的“才”、女性的“淑”,更关注人的内在品质而引发的异性吸引,是一种古典化的理想爱情模式。后来的中国古代文学中以才子佳人角色模式的爱情故事,都可以看作是受《诗经·关雎》的启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可以食用的一种水草;流:求取,女子采摘求取荇菜,说明她的勤劳。

这就进一步交代了君子追求这个女子的原因。这个女子不但内外兼修,而且质朴勤劳。他们相遇了:女子正在求取高高低低的荇菜,这一幕和谐的画面被一个帅小伙看到了,他怦然心动。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君子对采荇菜的女子有很深、很好的印象,就日夜想着她,想去追求她。君子日思夜想这段感情,也表白过了,但“求之不得”——男子的追求被拒绝了。上一句还在想追求,下一句就已经被拒绝了,可见诗歌语言的跳跃性。

碰壁之后的君子,回家后“悠哉悠哉”,依旧情意绵绵。但是却“辗转反侧”,他睡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辗转反侧”之际,他究竟在想些什么?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琴瑟友之”是谈恋爱时弹琴制造浪漫,“钟鼓乐之”是结婚时渲染喜庆气氛。钟鼓,结婚时才用的,而且贵族才能用的。一般而言,这些可以看作是男子的想象,他想象追求的过程和结婚时的情景。

但是,也可以看成是接着“辗转反侧”的内容,写男子的接下来的追求行动。如果展开追求不久遇到一点挫折就止步了,就只剩下幻想了,那么这样的君子并不值得,这样的爱情故事也不值得被歌颂。

所以,在“辗转反侧”之后,男子的追求方式有变化:

“弹琴鼓瑟”,说明君子变得更礼貌、更高雅了。

“敲钟击鼓”,说明爱情变得更隆重、更有仪式感了。

小伙子追求姑娘的手段是“琴瑟友之”。先秦时期,音乐是贵族子弟必须学习的“六艺”之一,所以用“琴瑟友之”这种方式是符合诗歌男主的“优质”设定的。而具备这种品格与情调的人,在恋爱者的眼中也是构成“才子”的内涵之一。

所以,用音乐表达爱情的方式符合才子佳人的爱情模式,这种表达爱情的方式也被称为“琴挑”。自此之后,“琴挑”在爱情故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如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张生琴挑崔莺莺等。

回望前章,小伙子“辗转反侧”时也许会有对心上人的思念,但是他应该也在深刻地反省:她为什么拒绝我?站在女子的角度考虑,太直接的方式是不是让人不太容易接受呢?太心急的表现是不是会让人反感呢?于是君子认识到了自己的冲动、急躁,想清楚了这些,便转变了追求的方式。

整首诗可以明显地看到恋爱中是以男子的行动为主导的,姑娘的反应“貌似”被隐藏了。但这种隐藏是非常巧妙的,符合传统文化中对恋爱中双方的角色界定。

君子的转变我们很容易便能看到,但是,淑女同样也有一个变化过程。且看:描写女子的句子都有: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这三句都是写女子在采摘参差不齐的荇菜,好像都是左采一下右采一下。细微的不同只有三个动词不一样。

“流”是求取;“采”是摘取;“芼”是选择。这三个动词的使用相当讲究。

“流”,开始采摘,很嫩,就少,所以是求取;后来荇菜长大了,长多了,就摘取嫩点的;再后来,荇菜丛里就有更多更老的了,所以要左右选择荇菜尖上的嫩芽。这样就写出时间的推移,即写出了爱情的发展过程。不仅写出了男子追求的执着,而且也能看到女子的态度。

如果女子对男子没有一丝意思,便不会总在一片区域里采荇菜。

也许那三个动词还可以这样理解:“流”求取,好像是一个随意的自然的动作;“采”摘取,动作变缓、变得好看了;“芼”,选择,时间长,她想在那儿多待一会儿。

女子的动作变美了、变慢了,君子捕捉到这一信号,便觉得有了莫大的鼓励。这场恋爱,并不是男子一方的死缠烂打,而是双方恰到好处的爱情互动。如果君子第一次表白,女子非常冷漠、非常坚定地拒绝,这个故事早就结束了;如果女子认为这个男子在骚扰她,她便不会到这里来采荇菜了,这个故事也就没有再发展的可能了。

小伙子虽然掌握了在恋爱中的主动权,但他没有使用强制的手段,而是主动示好,主动用女孩容易接受的方式接近,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

而淑女也的确渐渐地接受了这位君子。这一变化让敏感的男子看到了希望,所以他更加执着地追求她。

虽然女孩的反应被隐藏了,但是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她在这一过程中的情绪流动。得到小伙子追求时的惊喜、紧张、矜持、犹豫甚至反复,到逐渐接受小伙子追求的甜蜜、故意考验等,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最终结局固然是完美的,可是那过程,何尝不是生动的爱情过程写照呢?

荇菜在成长,爱情也在成熟。

君子在变,淑女也在变。爱情这东西,有无穷的魅力,它能改变人,让双方都变得更美好。

而爱情的双向互动,才能促进爱情的生长。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爱情的流动,可以看到双方为了共同目标而作出的改变,所以,今天我们才能看到这完美的爱情、这缓和温婉的爱情。《诗经·周南·关雎》中的爱情,真正契合了“发乎情,止乎礼”的观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诗词日历 | 佚名《关雎》
《诗经》中那些爱情,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刘冬颖:情人节,唱《诗经·关雎》!
跨越千年岁月,归来仍是少年|走近诗经7《周南.关雎》
诗经开篇之作《关雎》,领略远古的爱情气息,淳朴自然、清丽唯美
关雎 ——关于辟雍的爱情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