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太祖春节“逸事三则”考 || 衡石(朱华昌​)(山东淄博)








明太祖春节“逸事三则”考

文/ 衡石(朱华昌)

今年春节期间,各种媒体特别是微信、抖音等新型网络媒体上,广泛传播着与明太祖朱元璋相关的三则春节逸事。特别是抖音作者,还把演艺界一线大牌明星演员请来,盛装出场讲述“元宵之夜猜灯谜”的故事。这是巧合呢还是有意为之?而故事内容本身是真的吗?是否带有某些社会背景或反映了某种倾向性?



腊月廿三过小年

明太祖朱元璋,年轻时家里很穷。有一年春节临近,他身上没钱,就想在肉铺里赊几斤肉过年,老板不肯。那时猪头比较便宜,他又说:“那就赊个猪头吧。”老板还是不肯。他沮丧而无奈,随手捡起一块砖头在路边墙壁上写了一首诗:


“别人有年我无年,
赊个猪头要现钱。
有朝一日当皇上,
老子要过两个年。”

后来他真当了皇帝。快过年了,忽然想起曾经写在墙壁上的诗,想皇帝应该金口玉言,遂颁旨:

“自今年开始过俩年:一个小年,一个大年。”当时已是农历腊月廿二了,就定明天腊月廿三为小年。那时交通不便,圣旨传到南方迟了一天。所以就有了“北方人小年过腊月二十三,南方人小年过腊月二十四”的习惯。



大年初二回娘家

相传,朱元璋把自己的四女儿安庆公主嫁给了家境贫寒的欧阳伦。到了除夕这天,公主不堪忍受贫困,就在除夕之夜,跑回到了朱元璋和马皇后夫妇的身边,想跟他们一起过年。朱元璋夫妇没有同意,就让女儿回到公婆家去过年。谁知大年初一的一大早,安庆公主带着驸马欧阳伦,又来到宫里给朱元璋夫妇拜年了。

这次,朱元璋夫妇大为光火。严肃地命令自己的女儿安庆公主与欧阳伦驸马,先去给公婆拜年,明天再来。为此还写了一副对联:

“(竖联)羊跪乳,媳敬婆,(横批)天经地义”。后来这事在民间传开了,人们都把它当作圣旨,让出了嫁的女儿年初一拜公婆,初二回娘家。这样以来就成了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



元宵之夜猜灯谜

朱元璋以勤政闻名,不但每天都工作到深夜而且经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晚上,他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决定到街上走走,去体验一下节日气氛。漫步走到街上,看到一喧嚣处就凑上去看热闹,原来是猜灯谜。见谜面是一幅漫画,那画里一个穿着华服的女子,却赤着一双大脚,怀里还抱着个大西瓜。

朱元璋是皇帝,一眼就看出了谜底,遂勃然大怒,将在场之人格杀勿论。原来朱元璋的正宫皇后马秀英是郭子兴之女,淮西人。那时女子以脚小为美,有“三寸金莲”之说,因此女子很小时就裹脚。马秀英是义女,郭子兴又戎马倥偬,因故从小没有裹脚,后被不雅为“大脚皇后”。那谜底正是“淮西女人好大脚”。

所谓逸事者,俱因“皆前史所遗,后人所记,求诸异说,为益实多。”故也。既是前史无记而后人追述,那版本迭出、张冠李戴也就在所难免了。但定是要于人有益的。倘事无益,必遭漠弃,久而久之,何来逸事?然而上述相关春节的“逸事三则”俱发于大明太祖朱元璋之身又皆与国人欢度春节之喜庆气氛相关联,余窃以为则是别有原因了。

华夏文化传承至今,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并称“四大传统节日”而以春节为首。春节始于何时,准确地说:是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由民国政府拟报,袁大总统批准,民国三年(1914年)农历正月初一开始过第一个春节累计109个春节“春节”空降或新诞而是为了承载巩固“废除帝制施行共和”新形势新任务需要,在继承华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又华夏传统文化中“过年”换上一套款式新颖“中山装”登场而来的。因此,春节依然“过年”“过大年”其血统与基因中华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渊源追溯史前时期末期或三皇五帝时

上古时期,华夏先人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上,有了“一年”和“四季”的概念并认识到了“斗柄寅始,顺时旋转,循环往复,年复一年”的规律。在“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理念下,以“一年”为“岁”,萌生了岁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的习俗,这就是“过年”的渊源了。相传我国自原始社会后期即有“腊祭”之说,入夏(朝)后此习俗流传了下来。典籍《尔雅》云:“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吕氏春秋》云:先秦时有“逐除”即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要击鼓吹奏以驱逐“疫病鬼魂”之说,这就是“除夕”的由来。“小年”概念的出现,则最迟不晚于两汉。东汉时冀州文学与农学大家崔寔字子真有《四民月令》云:“腊明日谓小岁,进酒尊长,修刺贺君师。”此处“腊”即“腊祭”。对此东汉著名文字学大家许慎字叔重之《说文》曰:“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即古代于冬至后第三个戌日要行“腊祭”敬百神。“修刺”即递名贴,而小岁即“小年”了。这话就是说:腊祭日的明天就是小年了,小年这天先要给家族长辈敬酒祈福祝寿;然后再让管家侍者向君王恩师贵族政要们递出名帖,征得他们同意后,要逐次登门入府给他们送去贺年祝福。唐代诗人卢照邻《元日述怀》云:“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此处“元日”即“元旦”亦即“过年”,这说明古代元日、元旦、过年这仨概念内涵是一致的。另有宋魏王赵匡美八世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曰:“小岁则用之汉朝,元正则行之晋世,盖汉尝以十月为岁首也。”明万历进士天启广西按察使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曰:“腊月之次日为小岁。今俗以冬至夜为小岁,然则元日亦可谓之小岁矣。亦犹冬至亦可谓之除夜也。”由此可知汉、唐、宋、明均有过“小年”习俗,但不同朝代“小年”的日期是不同的。《明实录·崇祯实录》云:“二年(1628年)五月,日食。旧历法推算日食失验,帝欲罪台官。礼部尚书徐光启上言:'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无怪今日之失,宜及时修治,参用西法。’帝从之。诏西人龙华民等修新历法,启为监督。”后开始施行西历,自此有了西历与夏历(即阳历与阴历)。是故,妄言当今“腊月廿三过小年”习俗始于大明太祖朱元璋,显为大谬!且明初时,南京为京师,倘有圣旨,应先到南方。因“圣旨迟到一天而使南方腊月廿四过小年”之说亦与情理相悖。

“大年初二回娘家”则是某些地区的地方性习俗,并不具备代表性。考“大年初二回娘家”要义,大概有二:其一,没有特殊情况,已经出嫁的闺女,大年初二必须回娘家探亲;其二,过了大年初一,从大年初二开始往后,出了嫁的闺女就可以回娘家探亲了;前提是“出了嫁的闺女,大年初一是决不允许待在娘家的”。这其实就是伦理道德中的“妇德”之义的自然延伸。中原地区习俗讲究“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与“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之理,嫁到夫家就是夫家人了,正月初一大年伊始,家族共庆、阖家团圆,这一天为人之媳甚或为子之母的女人,自然不能舍弃夫家团圆而回娘家团圆了。有些地方还讲究“除夕之夜,已经出嫁的闺女待在娘家,会给娘家人带来祸害的。”言下之意就是“已出嫁的闺女,决不能在娘家过除夕或大年初一决不能待在娘家”了。但是,女儿总是想娘呀,所以过了初一就可以回娘家探亲了。这就是完整的伦理道德逻辑。这些习俗在中原地区特别是河南、山东区域是很讲究的,其他区域则有不同。诸如山西的晋北、晋中地区多在年初二回娘家,而晋南地区则多在初三;内蒙古的赤峰地区习俗是年初三回娘家,当日打来回,不过夜;四川的泸州地区则没有限制,初一、初二、初三,出嫁的闺女均可以回娘家。等等,这本与大明太祖都没有关系。说“安庆公主嫁给家境贫寒的欧阳伦,不堪忍受贫困而在除夕之夜跑回娘家过年。”亦是望文生义或想当然的了。姑且不论欧阳伦的祖上如何、家境怎样,但就迎娶公主而成为了当朝驸马都尉以后,何穷之有?明制中公主与驸马,俸禄同郡王、府在京城。驸马为皇亲国戚,提督要害、权倾朝野。是故,闺女(女婿)大年初二回娘家(走丈母娘家)”习俗始自“安庆公主与欧阳伦的故事”是现代版的“灰姑娘的故事”,绝对是谬传,不是事实。

     
      小时候听老人讲过“明太祖的皇后马大脚的故事”,后来研究明史几十年,想从明实录或明清典籍中找到故事来源,却一直没能如愿。再后来仔细想一想,那就是一种强烈的社会意愿而已。女人裹脚始于何时已无记载,当代学者针对历代文人墨客诗文画作的描述,揪住只言片语寻幽探微地研究后,有说始于西汉、有说始于大唐,有说是五代,有说是北宋。余窃以为,不晚于宋。至于倡导裹脚的目的,有说出于美学观点,有说出于圈囿妇女,余倾向于前者。但裹脚让女人很痛苦,是不争的事实。那为什么还要裹呢?是传统陋习作祟啊。因此,女人要反抗是必然的了。特别是异族统治下的清朝,汉族的男人们仍不愿意给自己女人的小脚松绑,女人们的反抗只能是内心深处的呼喊,既不能放声又不能明火执仗,只好拐弯抹角地树立个标杆:你看,人家大明太祖的皇后马秀英,就是没有缠脚啊。因为没有缠脚,走路就方便,做事也麻利,还协助朱元璋打下了天下,做了皇帝和皇后。原来女人们大脚还是吉兆哇!如是这般,如果男人们相信了,思想开窍了、愿意松绑了,汉族的女人们就解放了。这大概就是女人们编织“大脚皇后的故事”的初衷吧!而且种种迹象表明,这个故事应该产生于清廷统治时期。

既然三则故事均属子虚乌有,为什么还会出现,又为什么非要发生在大明太祖朱元璋的身上呢?余窃以为,这不但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背景,而且也有深刻的社会政治原因。

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什么为大?当然是天!天太抽象,所以有“受命于天”的天子。天子二格,神格为天、人格为帝,合为皇帝。所以《经传·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经传·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皇帝说话是最正确的、做事是最标准的。要使自己的话最正确、事最标准,最有影响力和可标榜性,必须让皇帝代为去说、代为去做。用哪个皇帝呢?秦皇汉武太远不便、可汗康乾异族不宜,只有华夏汉皇开国最后一帝 ------ 大明太祖了。况且我们每每论及相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课题时,又往往会联想到幅员辽阔的大明版图、大洋远航的郑和船队、古代海上的丝绸之路、非洲沿岸的古窑瓷器,等等。因此,朱元璋和他的家人们就只好当仁不让了。

当今富二代,有的上学不中用、有的工作不成器,嫌苦叫累、坐享其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逆反心理特别严重。父母告诫不听、学校教育不灵,这怎么能实现得了金榜题名、衣冠禽兽的目标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又从何说起啊?那就只好讲个故事吧,些许有告诫与启蒙功用。于是乎有了“腊月廿三过小年”的故事:你看人家朱元璋是穷苦出身、白手起家,千辛万苦后、成就了大业。现在的孩子们呀,上学也好、工作也罢,条件优越、环境尚好,这要是肯努力,何愁考不上名校;又何愁不能提干当官、混个好名头。由此推断这“腊月廿三过小年”故事应该诞生于20年前的世纪之交或是稍后。


“大年初二回娘家”这习俗,起于何时已难有准确记载,大致应该在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政府确定了公历“元旦”和农历“春节”的具体日期之后吧。但战争年代里与饥寒交迫环境中,是很难遵行的。成为普遍认知的风俗习惯,应该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改革开放后,家庭富裕起来,就讲究礼节了;礼尚往来多了,规矩也就有了。闺女找婆家讲究门当户对,儿子娶媳妇要求知书达理,只要是双方自愿、相悦和睦,都未尝不可。而怎么对待父母、公婆、岳父母,就更应有个明确规矩呀!但规矩最好是有个标杆,那就还是让明太祖的女儿安庆公主与欧阳伦驸马来担当吧。

温饱问题解决以后,总会有些人要阴阳怪气、耍小聪明,热衷于无事生非、邪魔鬼祟。电视连续剧《传奇皇帝朱元璋》的编导们出于警示今人以史为鉴,就不惜冒着情节失实的风险,插入了一段当街捕杀“借猜灯谜辱骂皇后”宵小人群的剧情。零容忍地铁腕反对贪腐也是这位传奇的贫民出身的皇帝的特质,他把贪腐者抽筋扒皮、做成标本置于当朝显眼处以儆效尤历来为史家大书特书和市民所津津乐道现在有些人贪腐动辄过亿判几年刑公审大会和游街示众于是就有人私下里嘀咕起来什么贪腐不丢人啦!什么贪腐者是有本事,没本事的想贪腐也不成啦!”如是等等。蛊惑纵容使一些人内心深处形成了一个尽量狱中几年,保释出来享清福这样离常态,尝试侥幸、铤而走险思想逻辑。另类市民就这样长此以往不行要修改法律、增大惩处、强化震慑的呀。可他们知道市井草民说了也是白说的呀于是乎还不如出个像是元宵之夜猜灯谜这样寓言故事在嬉笑喧闹之间,极尽曲径通幽、点拨之能事让看官在春节快乐祥和氛围中想想明太祖朱元璋的做派或许有启迪
               
于学府花园
                                                     2022.02.08
             

作者简介:朱华昌,字盛轩,号衡石,山东临淄人。潍坊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地方史研究员。中国史学会山东分会会员、山东历史学会邾国文化专委会委员,中国地名学会地名与姓氏文化专委会顾问。专著《皇明宗室宗支衍续疏》两卷,国家图书馆收藏。系明太祖24代孙,明宪宗第七子衡恭王20世,衡恭王第二子玉田怀简王19世。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回娘家为什么定在大年初二
第76集.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杀一儆百
亲闺女四年不回娘家,婆婆忍不住去探望,推开门后不舍得离开
大臣请六天假,朱元璋准!第七天回来汇报工作,朱元璋斩了
大年初五,出嫁闺女再次回娘家,割了牛肉包饺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